•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动能转换“高新”引领 青岛高新区跻身全国十强
  • 动能转换“高新”引领 青岛高新区跻身全国十强

    时间:2018-05-08 08:58:20  来源:信网  作者:

    原标题:动能转换"高新"引领 青岛高新区跻身全国十强

    /

    水清岸绿、滩净城静、文明智慧、宜业宜居的高新区。

    先行示范,助力转型。十年,青岛高新区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一座座高楼大厦、一个个高精尖产业项目、科研院所在昔日的盐滩地上拔地而起,一座以“高”、“新”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化城区在胶州湾畔加速崛起。获批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获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六大主导产业全部升格“国字号”……高新区已成为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新动能集聚走在前列的经济功能区。2008年5月12日,胶州湾北部园区正式破土动工建设,高新区真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近年高新区以“2311”总体工作思路为引领,勇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更是实现了弯道超车。根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2亿元,同比增速12.1%,高新区位居全市增速第一。

    要做就做最好。在全球坐标中,打造海洋特色的国际化创新湾区,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贡献红岛力量……在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王作安心中,“高新区作为青岛市创新创业先行区,创新发展是必须作出的响亮回答。”

    >>>新面貌

    “盐滩”变“新城”

    5月的青岛高新区,空气中还弥漫着春天的嫩叶与鲜花的气息,祥茂河河畔的澜湾艺术公园美不胜收,沿着火炬路、河东路两条主干道穿行在高新区中,让人有种“未来已来”的亢奋:科创慧谷、盘古创客空间……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招牌不断闪现。青岛中学、健身中心、医疗中心等大型项目,有的已经投入使用,有的正在紧张建设中。地铁站、高铁站,贯通全市乃至全国的交通网络正在铺开。

    这眼前的一切,让原东风盐场的老盐业人难以置信。因为在他们的记忆当中,十年前的高新区可以用“荒芜”一词来概括。方圆几十里盐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腥味……

    仅十年,盐滩地蝶变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一个“变”字成为了高新区脱胎换骨的最佳注脚。变化,在市容市貌提升的颜值中;变化,在创客拼搏进取的汗水里;变化,在每一个高新人实实在在的视线中。

    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区域的崛起,背后则是新发展理念的全新实践。

    全新发展理念的落实,需要新的定位和作为。今年53岁的王焕防是青岛高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青岛盐校毕业的他进入到原东风盐场工作,他目睹了盐业的兴衰,更见证了高新区十年变化。王焕防说,上世纪70年代,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还只是一片盐滩荒地,盐场因机械化生产树立全国标杆,但后期随着成本更低的竞争产品的出现,盐场产值大幅下滑,逐渐成为了落后的产能。

    2008年,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建后第一件事就是淘汰盐业这一落后产能,着手发展富含科技创新的新产能。王焕防介绍,就青岛高实集团来说,除了发展高端盐业之外,在新能源、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市政建设及养护、园林绿化及养护、环卫保洁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展。

    青岛高实集团的变化只是高新区十年发展的一个侧面。如今,青岛高新区已实现年工业总产值246.3亿元,并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前10位。10年,从“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的同步推进,从饱和性投资到“产城一体、创新驱动、人才先导、金融助推、全球链接”五大战略的实施,再到全面实施“2311”总体工作思路,处处体现着新动能发展方向。获批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入围“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勇当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排头兵,如今的青岛高新区捷报频传。

    >>>新引擎

    “潜力”变“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当别人都在求新之时,青岛高新区自信满满,其诞生之日起就早已注入了创新的基因。

    在青岛高新区火炬路上的盘谷创客空间,密集聚集了8家众创空间、67家企业。这是青岛高新区着力打造的创新型孵化器,是青岛市首批众创空间之一,也是首批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

    盘谷创客空间的海尔海创汇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里,青岛多啦爱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2016年入驻孵化基地,2017年就成功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新四板。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而这只是孵化基地内孕育的诸多“小花”之一。据统计,在2016~2017年的一年时间里,海尔海创汇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就引进项目69个,项目估值达到100亿。

    肩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任、以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为使命的青岛高新区,从十年前就一直在践行“创新”理念。《青岛高新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颁布施行,加快了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当好“红娘”,为双创项目就近寻找“好伙伴”,发力“定向培育”,让更多创客成为“企业家”,成为每一位高新人的共识。

    另外,青岛高新区还聚焦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四大创新平台,推进中科院声学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青岛分院、山东大学中美创新国际产业园、西南交大轨道交通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及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红岛经济区、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王作安如是说。

    “红岛的发展,不只是自身一地一域的发展,必须要在青岛整体发展战略中定位自我,必须要在全球产业发展的态势下审视自己。”王作安多次提到,站在青岛看红岛,红岛是一个颠覆者,要补齐短板,成为青岛参与区域竞争的强悍新优势;站在世界看红岛,对标日本东京、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旧金山,从这些全球创新湾区的最新脉动中,捕捉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新产业

    “单一”变“集群”

    绘就蓝图需要仰望星空,铸就蓝图则需要脚踏实地。

    由北科建集团和青岛高新区联合打造的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内有九座不同造型的大楼,从整体俯视来看像一滴水泛起的涟漪。园区内环境优美,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园区内已有许多科研成果,研发出的一类宠物新药已经上市,一类抗癌新药已进行临床治疗。另外,青岛海唯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角膜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共同研发的组织工程前板层人角膜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年时间就申报专利十多项,致力于做行业领头羊。

    优势新兴产业必将迸发新动能,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被列入新动能的十强产业,青岛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中,蓝色生物医药占据重要的一席。以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代表的医疗医药只是青岛高新区重点培育的“六大产业”之一。

    2017年,青岛高新区确立了“2311”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美丽青岛示范区“两大目标”,全面实施全域统筹、创新驱动、产业培育“三大战略”,扎实推进软件信息产业、医疗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以及创新创业、城市品质提升、社会治理、民生改善共“10大工程”,每年重点抓好“100个项目”。

    从招商引资开始,青岛高新区就注重产业链条和集群的发展,注重通过引进大项目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青岛高新区领导挂帅,实行全员招商。

    动能转换"高新"引领 青岛高新区跻身全国十强

    /

    青岛市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设计理念,像一滴水泛起的涟漪。

    /

    盘谷众创空间。

    /

    高素质的研发人员。

    重大项目招商,即盯紧大企业、大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和央企、知名企业,盯紧那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坚持靶向招商、精准施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高新区的软件信息产业、医疗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六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在软件信息产业方面,腾讯、中兴、华为、百度、金山等一批龙头项目;在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方面,青岛高新区占据机器人产业链的顶端,青岛新松、科捷、海德马克、雷霆重工、创想机器人、萨沃特等机器人产业链项目达100余个,产值15个亿;医疗医药领域方面,在精准治疗、高端医疗设备研制、新药研发三大领域不断发力;互联网产业升级方面,以腾讯“双创”小镇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医疗、金融、政务等传统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垂直互联网平台总部基地和物联网创新基地;金融产业方面,高新区致力于构建集传统金融、基金、互联网金融于一体的完整科技金融产业链,建成青岛北部的金融中心;高端服务业方面,红岛旅游服务中心暨中国数码港总部基地建设,海尔全球创新中心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新体制

    “管理”变“服务”

    不仅是在产业上、技术上,高新区的创新还在体制机制上。近年,青岛高新区从制度上创新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新动能,也保证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有效进行。

    通常,在一个地区负责招商工作的是招商局、投资促进局等政府部门,但在青岛高新区,取而代之的则是事业部,并且按照主导产业进行了细分,成立起软件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十大事业部,这就是青岛高新区在体制创新中推行的事业部制改革。

    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引进了大量的高端科技项目,但公务员在专业方面相对欠缺,不利于专业化招商和政府服务。事业部制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单一项目、单个企业的招商模式,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集群化,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大招商格局提供了制度基础。原来多是企业有事找“委办局”,现在多是“事业部”天天围着企业转。

    另外,通过“事业部”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签字盖章”向“专业服务”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全程代办、先证后照、备案制等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此外,青岛高新区全面实行“互联网+行政审批服务”,升级后的行政审批V3系统在全市功能区中率先上线运行,126个事项实现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腿”,54个事项实现办事群众“零跑腿”。

    青岛高新区创新的政府管理和服务理念,相应地,也吸引来大量的优秀人才聚集。

    12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家海外引才引智机构……2017年10月,第17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在青岛高新区开幕,来自国内国际众多高精尖人才齐聚青岛高新区,对接交流项目发展事宜。作为青岛市委、市政府设立的“人才特区”,高新区实施“掐尖行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根据统计,目前,青岛高新区累计引进6名发达国家院士,22名两院院士,5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数量居全市第一,海外归国人才7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量接近5000人,园区人才总量接近5万人……青岛高新区成为唯才是举的“人才高地”。

    >>>新气象

    “跟跑”变“领跑”

    4月20日,在2018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暨产业驱动大会上,关于新旧动能转换,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直言,新旧动能转换只是设立产业没有意义,要把新旧动能转换放在城市化当中,努力提升城市化水平,塑造城市竞争力。

    在国内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青岛高新区跃居全国前列。在2017年,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的2016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146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中,青岛高新区排名第十位,标志着其已进入国家先进高新区第一阵列。

    根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费用支出超过10亿元的国家高新区有13家,青岛高新区位以13.1亿元居第六。已经超过了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合肥、成都、广州、武汉、杭州等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显示,2015年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20家的国家高新区共有18家,青岛以51家的数量排在上海张江之后位居第四位。在2016年,青岛以65家的数量虽然继续排名第四位,但已力压上海张江,更是领先成都、武汉、南京等高新区。

    另外,报告中显示的2016年企业委托境外开展研发活动费用支出过亿元的高新区有15家,上海张江、中关村排名一、二位,青岛排名第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报告中所显示的数据也能看出,青岛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国际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优势凸显,发展后劲十足,青岛高新区必将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之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磨一剑,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青岛高新区将以十年创新资源集聚,着力发挥“高”“新”优势,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总体规划,努力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高新区必将迎来更华丽的转身。

    高新区十年蝶变也是一个最好的阐释:只要坚持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思路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才能在新征程上打开自己的“时间窗口”。

    高新区未来已来。随着《红岛经济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布,高新区定位建设成为推动青岛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湾区创新城”,高新区的规划前景让人期待。环湾大时代启幕,从高新区这扇大门里我们看到青岛的明天……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新东 图/高新区提供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亚麦]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