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老舍与齐白石的画缘 第一次买画由济南开始
  • 老舍与齐白石的画缘 第一次买画由济南开始

    时间:2017-04-27 00:17:23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

    文|舒乙

    老舍先生早年便有藏画的爱好,缘于他有一批画家朋友,如济南的关松坪、关友声、桑子中等,常在一起聊天,自然免不了谈到美术,所以,老舍先生很早就有关于美术的论述,或给画家的画集写序,或评论画家的画展和画作。

    画家也免不了赠给他画作,这些画作成为他墙上常年的装饰物。

    他很少花钱去买画。

    第一次花钱买画是在1933年。

    当时他在济南,写信求在北平的许地山先生帮他就近向齐白石先生求一张画,是按笔单付款的。结果得到一张非常精彩的《雏鸡出笼图》,可以被认定为齐先生中期的上品。

    从此,老舍先生对齐白石的画作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为齐氏作品狂喜的崇拜者和爱好者,给予齐白石以很高的评价。

    1950年以后,老舍先生得以结识齐白石先生本人,并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

    老舍开始有意识地收藏齐老人的作品。

    最有名的故事是他以苏曼殊的四句诗为题求齐老人按诗作画。齐老人毫无困难地完成了此次按诗作画的任务,给出了很有艺术水准的佳作,恰是春、夏、秋、冬四景。

    有了这次成功尝试,老舍先生又给了几句颇有难度的诗句请老人作画,其中一句是查初白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一句是赵秋谷的“凄迷灯火更宜秋”。

    在求画的信上,老舍先生用红毛笔书写了注解,对上述诗句的作画构思给出了明确的设计方案,供齐老人参考。

    在“蛙声十里出山泉”之下,老舍写道:“蝌蚪四五,水中游弋,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在“凄迷灯火更宜秋”之下,老舍写道:“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也。”

    而且,他对这几句诗句的基调也定了调子,即“冷隽”两字。

    齐老人得到这样的求画信之后,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琢磨,非常出色地完成了美术创作,绘就了两幅堪称他晚年代表作的佳作,轰动整个美术界,也使他自己的创作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蛙声十里出山泉”还被印成邮票广为传播。

    这两幅画作开创了由两位文艺大师共同合作完成艺术杰作的先河,成为这方面的范例,在文艺界传为美谈,甚至被写进了教科书,成为尽人皆知的故事。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所有这些赠画装裱后统统由老舍先生亲自保管,放入他的书房壁橱中,并都郑重其事地在画轴的标签上题签,写上是老人的什么作品,有时还署上自己的名字,证明是他的收藏。

    所有齐白石老人的画作,老舍先生全部交给刘金涛师父去装裱。

    刘师父是徐悲鸿先生介绍给老舍先生相识的。他的技术非常精湛,深受老舍先生赞许和信任。

    老舍先生告诉他:“手工在未来工业化时代是最值钱的。”

    老舍先生曾在文艺界聚餐宴会上当着齐老人和众多文艺界头面人物的面起立郑重提议向“工人阶级刘金涛同志敬酒”,搞得陪坐末席的刘金涛本人完全手足无措,感动得落下泪来。

    刘金涛每次去老舍家中取画装裱时,临出门时老舍先生总要多给他点车钱,让他坐三轮车直接回家,避免路上有什么闪失。

    有时老舍先生还派子女去萃华楼饭庄买几个大白馒头,让刘金涛吃饱了饭再走。

    老舍先生还在荣宝斋、和平画店和文物商店特意选购了一批齐老人的旧作,都极有特色,像《孤雁》、《六节蝦》、《早年花鸟人物画册》等等。

    这样 ,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先生前前后后一共拥有超过上百张齐白石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精品,几乎将齐老人最有特点的作品选其代表一网打尽,包括他早期的作品在内,构成了一个有着高水平的齐白石美术作品收藏点。

    【梅艳芳扇面】

    【程砚秋扇面】

    老舍先生收藏书画和文物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收藏家,他不花大价钱去收购极品,不刻意去索要那些上了谱的、入了册的名作。

    在这方面,他不同于张伯驹,也不同于邓拓,和郑振铎也不一样,他不买贵重的瓷器,不会倾其所有去追求一件国宝。

    他完全是以一种纯粹爱好者的态度去行事。自己认为好、看着漂亮、觉得美,或者觉得有些特别的价值,就可以了,也不太苛求品相,认为十全九美也是美。

    他的这种态度足以将他划入另一类收藏家的行列,这类收藏家是以兴趣为出发点,非常自我,不爱世俗的影响,也不专业,不求贵重,只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可,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爱,是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

    他收得很杂,有字画,有拓片,有印章,有砚台,有扇子,有小古玩,等等。

    他只收小件,绝少大器,除了一张沈周的大幅山水画外,找不到什么重器。

    他收偏门,比如专收京戏名伶的绘扇,多达一百六十三把,构成一个专门的系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独一门。

    到上世纪60年代,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收集京戏名伶的绘扇上,为此,他下了很大的工夫,非常有成效。

    他还定做了一批放扇子的木质锦匣,一匣可放十把左右,极为隆重。

    可惜,“文革”中期,由一些文物专家组成的“官方”抄家者并不真识货。他们认为唱戏的虽然都是名角,但毕竟不是正牌画家,不能入正统美术之列,应打入另册,在正式收据清单上当时只简单地写一句“扇子一捆163把”了事。

    故而,在“文革”后落实政策时,这一捆扇子,因没有注明作者和内容,竟然已经找不到了,全部丧失掉,成为憾事。

    如果不是这样,专门做一次京戏名伶绘扇展都有条件,还可以成立一个以老舍先生命名的专门的扇子小博物馆呢。可惜呀,可惜!

    【傅抱石《桐荫图》】

    不管怎么说,在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夫人的名下,有了一批珍贵的字画和文物的收藏,怎么处理它们,怎么让它们更有作用,是个摆在后辈面前的重要问题。

    经过商量,大致有四个方向:

    一是捐赠给国家,保存在有关单位,让它们能得到妥善的永久保护,也让它们能见天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看见它们、欣赏它们、研究它们。

    这样的举动已经有过两次:

    一次是将胡絜青夫人本人的绘画精品八十余幅捐给了北京老舍纪念馆,将来待那里得以扩建之后,有可能专门辟出一座“胡絜青画廊”;

    二是将十六幅顶极的美术作品捐给了中国作家协会,长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里。这批画作的核心包括齐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凄迷灯火更宜秋》,齐老人按苏曼殊诗句绘作的“春、夏、秋、冬”四景以及傅抱石先生自己最珍爱的得意杰作《桐荫图》。

    之所以选择捐赠给中国作家协会,而非中国美术馆或国家博物馆,主要原因是这批美术作品是以文学诗句为内容,是一位作家点题而由美术家完成的,而存画者恰是一位作家。

    第二个方向是公开拍卖其中的一小部分,所得款项用在老舍事业上:

    捐给老舍文艺基金会,用来颁发老舍文学奖;

    捐给中国老舍研究会,用来召开老舍学术研讨会和出版研究专著;

    捐给五座老舍纪念馆(北京老舍纪念馆、青岛骆驼祥子纪念馆、重庆北碚四世同堂纪念馆、济南老舍纪念馆、济南老舍故居纪念馆),用于举办和开展各项与老舍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

    第三个方向是举办“老舍、胡絜青藏画展”并在开幕式上举办字画的捐献仪式。

    第四个方向是正式出版《老舍、胡絜青藏画集》,分五卷出版,分别是“老舍、胡絜青卷”、“齐白石卷”、“古典卷”、“当代卷”、“索引卷”。

    索引卷里除总目外,还有两个特别的清单目录,一个是遗失的老舍、胡絜青藏画清单目录,这里面颇有些重要书画是他们曾经拥有过的,但由于各式各样原因而丢失散落或被抄家劫走而未归还的,有必要尽可能一一记录在案以便备查;另一个是胡絜青先生的美术作品目录。

    胡先生一生作画当在两千幅以上,可惜目前仅有百余幅知道下落,其他则不知所终,很有必要将现在所能知道的一一列出,以供备查备寻。这位杰出的当代女画家在她的两位伟大的老师——齐白石和于非庵——的培养下,在长达五十年的从艺生涯中终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在画菊、画松上有突出的造诣,形成了她那苍劲有力又兼具柔美的个人画风。

    在《老舍、胡絜青藏画集》里,除了字画之外,还将他们收藏的重要的篆刻作品也收录了进来,将印章的正底面、边款和立体照片一一呈现出来,里面不乏名家的精彩之作。

    另外,还将砚台的拓片也放了进来,因为这几方砚台也都来历不凡,很有名堂。

    出版这个《藏画集》的目的是不让老舍、胡絜青收藏的字画单单储于秘室、秘而不宣,而要将它们公之于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众可及的财富,可观、可读、可探、可研。

    这就使这批藏画走入了社会,而不单是个人的喜好,也就有可能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这大概也是当初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夫人费尽心血收藏和保护这批宝贝的初衷吧,那就是要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让它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之傲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增强民族的自信,走向世界大同。

    作者简介:

    舒乙,著名作家老舍之子,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