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打造绿水青山青岛样板 生态环境工作明确七大重点
  • 打造绿水青山青岛样板 生态环境工作明确七大重点

    时间:2020-04-08 19:56:00  来源:信网  作者:

    信网4月8日讯 日前,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了今年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七大重点工作任务,聚焦“攻山头”“稳阵地”主线,突出“双招双引”“15个攻势”主题,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服务高质量发展”主业,强化党建引领,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争先创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绿水青山“青岛样板”。

    主要目标指标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环境质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任务。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1%;

    地表水国控点位全部达到考核目标,省控以上重点河流消除劣V类。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95%以上,胶州湾水质优良比例70%以上。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辐射水平保持天然本底水平;环境安全得到持续保障。

    聚焦聚力“15个攻势”

    将“15个攻势”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对涉及生态环境部门职责的每项作战任务,拿出真招硬招,列出清单,挂图作战,确保打好打赢牵头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硬仗、乡村生态振兴等任务。

    全力打好海洋攻势,坚决打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硬仗,坚持海陆统筹,溯源入海排污口,建立名录,分类精准整治。实施重点海湾总量控制,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发挥湾长制平台作用,进一步推进全市海湾管理保护。

    全力打好乡村振兴攻势,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平台作用,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调度督办,统筹推进,因村施策,提升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巩固已完成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聚力打好突破平度莱西攻势,支持莱西争创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重点支持平度、莱西两市村庄污水治理项目建设,通过实施系统整治,提升莱西湖污染防控能力,保障饮水安全。

    合力打好平安青岛建设攻势。通过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等措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能力。

    在协力打好其他攻势中,全面推行顶格协调、制度创新和流程优化。坚持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发挥环保审批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保红线、防风险作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落实“1+1+8”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等8场标志性战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重点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攻坚,落实强化攻坚“20条措施”,继续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动态分级管控。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等工作,持续巩固“散乱污”企业整治效果。综合运用区市空气质量考核、生态补偿、镇街排名等措施,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扩展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坚持以水环境质量标准倒逼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提标和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排查入河(湖)排水口,以水质达标为目标监督河(湖)长责任落实。开展水源保护区划调整,深化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排查整治,保障水质安全。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持续加强危险废物治理,全面推行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医疗废物规范处置,推进董家口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四减四增”工作,促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不断优化,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推动解决燃煤、机动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

    全面发力“双招双引”

    深刻认识“双招双引”在全市经济工作中的第一战场地位,充分发挥好生态环保领域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机制,重点引进国内外环保领域领军企业、环保新锐企业及高成长性企业,扶持一批专特优精中小企业。

    着力引进龙头企业、专业化骨干企业,促进先进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引进资本,促进领军企业、资本雄厚的国企与青岛市环保企业合作,做大做强市场;对有投资意向的重点企业,深度对接,力促项目落地。开展第三方治理,推动全市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改善。

    树立平台思维,以平台促合作。不断优化拓展环保产业交流平台,发挥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生态环保先进技术交流和推广应用,促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力促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与经济发展新动能。

    建立生态环境领域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对生态环境领域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项目,研究采取个性化支持措施大力引进。瞄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城市和高校,靶向开展“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动,引进优秀专业人才。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制定出台青岛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全过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支持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重点区域开展“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制”环评审批改革,在部分行业实施“零增地”技改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豁免一批环境影响小、环境风险小的建设项目环评手续。加快实施“三线一单”,为企业环评提速增效。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出台实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6项政策,落实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措施。聚焦“一流服务”,对市场主体“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加强分类精准执法,保持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帮助企业解决环境焦点难点堵点难题,避免“一刀切”和简单粗暴执法行为。

    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构筑更加完善的齐抓共管生态环保大格局。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完善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用好生态补偿机制。压实区市和镇街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扎实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面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按期完成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年度整改任务。

    持续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强化环保、公安联勤联动,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完善信用监管、分类精准执法等制度,实施互联网+环境执法,强化科技手段运用,提高执法效能。

    推动排污许可证覆盖全市固定污染源,完成“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约束性指标。加大清洁生产推进力度,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

    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责任,加强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环境管理,确保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正常、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防止二次污染。加强医疗废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环境监管。

    强化生态环境支撑保障

    开展“十三五”规划终期评估,积极参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高标准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水平。开展《青岛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和《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修订立法调研工作。

    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建设。实施生态环境信息资源整合,汇集各行业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建立完善全市生态环境资源目录服务体系。建成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分析展示系统“一张图”,加快推进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加强数据综合利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全市重点水域调查,推进土壤及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加强生物标准库建设,推动生态遥感技术及辐射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开发。

    梳理排查突出环境信访投诉,建立领导包案、主动约访等工作制度,确保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得到处理,信访积案有效化解。

    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提升信息发布的传播力,使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市民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建统领,深入开展“以案为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专项整治,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狠抓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创建“环保铁军”党建品牌,着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打造“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信网首席记者 于晓 通讯员 薛建涛 岳玲莉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