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评论 > 滥用泻药 会导致肠神经细胞坏死
  • 滥用泻药 会导致肠神经细胞坏死

    时间:2018-09-01 18:50: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聊健康】

    作者:王晏美(中日友好医院肛肠一部主任)

    生活中,有人为肥胖所困扰,有人因皮肤长斑长痘而心烦,还有人饱受便秘折磨,于是,他们听信广告,自行买来泻药服用。通常,在服用泻药的早期阶段,效果比较明显,但在服用过一段时间后,泻药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就开始显现。很多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便秘加重,长此以往,后果不容小觑。

    滥用泻药 会导致肠神经细胞坏死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研究发现,长期滥用泻药者的肠神经系统,就如同战场一样,全是坏死的神经细胞。

    1.肠神经系统是人体的第二大脑

    肠神经系统是分布在肠壁上(黏膜下和肌肉层)的独特神经系统。其像头脑一样,具有独立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分泌、吸收、血流及水电解质转运等功能,在神经元成分、分泌的神经递质以及独立完成神经反射的功能上,都与大脑有极大的相似性,故又有“腹脑”或“第二大脑”之称。也就是说,胃肠道的所有功能都和这一神经系统有关。

    不仅如此,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心情的多巴胺、血清素(五羟色胺),也主要产自于这里。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肠道疾病和抑郁症息息相关。

    2.滥用泻药会使  肠道产生依赖

    消化道壁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元,它们构成肠神经系统,像一个“小脑”,具有独立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分泌、吸收、血流及水电解质转运等功能。而滥用泻药会导致肠神经细胞坏死,从而致使肠道产生依赖,肠道的蠕动脱离泻药将无法实现。长此以往,肠道对泻药的容忍度越来越高,需要越来越多的泻药才能达到效果。

    举个极端的例子,临床中有假梗阻的患者,常需要手术甚至是切除结肠来治疗。什么是假梗阻呢?简单来说,就是肠道表现出梗阻的全部症状,即便肠道内腔是通畅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假梗阻,尽管它带来的困扰一点也不假。

    3.肠神经坏死的三大严重后果

    肠神经一旦坏死就很难恢复,其后果主要在三方面:

    一、肠道本身疾病:便秘、巨结肠、肠易激综合征、肠道炎性疾病等。

    二、肠外疾病:糖尿病、帕金森、老年痴呆、过敏、肥胖等。

    三、精神问题:通过脑肠轴影响大脑,导致抑郁症。

    滥用泻药的人的肠道神经细胞为何会消失,目前还没有被完全搞清楚,但是神经系统可能变得过度兴奋,并因此死亡。神经递质谷氨酸盐以能使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兴奋致死而闻名,这个行为被称作兴奋性中毒。谷氨酸盐不仅仅是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递质,也是肠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谷氨酸盐能使肠神经细胞因为兴奋性中毒致死。至于由谷氨酸盐引起的神经细胞兴奋致死,是否发生在长期受泻药过度刺激的肠道中还有待证实。不过,不管是什么导致了与泻药有关的肠神经坏死,泻药或清肠药的使用都应适量。一旦出现肠神经坏死,应尽快求助专业医生。

    滥用泻药 会导致肠神经细胞坏死

    除了寄希望于泻药,还有不少减肥者不吃主食,这种减肥方法同样不可取。

    4.泻药既不能减肥也不能让人变美

    那么,什么人在滥用泻药?

    调查发现,部分便秘乱投医者常滥用泻药。很多便秘患者不去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反而听信广告,随便乱吃药。只要是听说能够通便,就自行买来服用。还有些人即使医生开了药,也不仔细看说明书,或者随意加大剂量,结果越吃越严重。

    还有些人为了瘦身,把减肥药当饭吃,虽然短时间内体重减轻,但胃口坏了,便秘来了。而且,一旦停药,很快就会反弹,肥胖依旧。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减肥药都含有泻药成分。此外,有些人认为吃泻药能够美容,希望借此实现排毒、清肠、排宿便、祛斑养颜等功效。事实上,它们往往没有这么好的效果。公众在选购此类产品时,无论是茶、食品还是药品,一定要看清成分,是不是含有刺激性泻药。一旦有,千万不可滥用。

    所谓滥用,就是乱用,长期用。需要强调的是,乱用就是不该用的用了。泻药是通便的,刺激性泻药是用于急性便秘,如果用来治疗慢性便秘就是乱用。慢性便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系统治疗。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泻药既不能消灭肥胖,也不会让你变美。

    【延伸阅读】

    常见的六种泻剂

    生活中,主要有六种泻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通便药。

    润滑性泻药:如液体石蜡、甘油、花生油、豆油或香油。缺点是口感差,作用弱,长期应用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

    大便软化剂:该类药物中最主要为多库酯钠,对因服用某些处方药或久坐便秘的患者疗效较好。

    纤维类:天然膳食补充剂,可吸收水分并帮助患者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适用于食物中纤维摄入不足人群。

    容积性泻药:如车前草、硫酸镁等,因其不被肠壁吸收而又溶于水,故能在肠中吸收大量水分,使大便的容量增加,起到导泻作用。但由于它不能使结肠张力增加,所以不宜用于那些肠道运动迟缓的病人。

    刺激性泻药:作用快,效力强,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对肠壁产生刺激作用,使肠蠕动增加,如比沙可啶、番泻叶等。该类药有时会引起腹部绞痛等不良反应,此外,由于药物刺激肠黏膜和肠壁神经丛,可能造成肠壁永久性损伤,故不宜长期使用。

    渗透性泻药:常见的有聚乙二醇、山梨糖醇、乳果糖、盐类泻剂等,保持肠道湿润,使大便易于排出,但过度使用可引起体内水和电解质失衡。乳果糖不被人体吸收,通过细菌分解后释放有机酸,尤其适宜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术后便秘者,糖尿病病人慎用。此类药的主要缺点是在细菌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等不适感。

    这里所说的泻剂是指“刺激性泻药”,除以上列举的药物外,还有大黄、芒硝、决明子、芦荟、酚酞等。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01日 10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