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评论 > 论点摘编
  • 论点摘编

    时间:2018-05-14 15:23: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论点摘编】

    清康雍时期试行社仓新考

    常建华在《清康雍时期试行社仓新考》(刊于《史学集刊》201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通过综合性使用档案等清代官书资料,梳理出康熙朝试行乡间按等出粮、储存备荒的社仓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在直隶进行实验的情况,也梳理出雍正朝试行社仓的过程、基本制度、各省实践情况。能够看出康熙、雍正二帝社仓的试行,来源于重视民生的思想,采取的是依据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行政方式,试行社仓是民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康雍时期试行社仓初见实效,与徐徐推行、因地制宜、试点实验再行推广等改革方式有密切关系,是成功的社会建设实践,对于乾隆朝社仓的进一步推行有着重要影响,奠定了有清一代设置社仓的基础。

    《孝经》与清代科举考试

    安东强在《〈孝经〉与清代科举考试》(刊于《清史研究》201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孝经》与清代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互动影响,其具体表现之一即《孝经》与清代科举考试的关系。自顺治帝将《孝经》纳入科举考试,以论体出题从而衍生“孝经论”的科举文体。这一科举文体成为清代科举选才的一个特殊标准,历经数朝的变动与争议,最终在乾隆末年退出科举乡、会试。探究“孝经论”的衍出及其流变,既可以展现清代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的用意,也有助于全面把握清代科举选才取向的复杂内涵。

    明清经济史中的“地方财政”

    赵思渊、申斌在《明清经济史中的“地方财政”》(刊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地方财政”是经济学从公共费用理论中推演出的分析概念,因此其应用于历史学研究并非不证自明。经济学研究中,理想型的“地方财政”是地方自治前提下,民众支付公共服务的费用,地方税的意义则是民众公共消费品意愿的协调。如果以这一理想型概念考察明清以降历史,则古代中国并未形成地方财政。但是,“地方财政”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其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主要意义是借此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关系。如果从这一视角出发,则可以从明清以降的财政体制中发现作为动态过程的“地方财政”。

    《光明日报》( 2018年05月14日 14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