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文化教育 > "南京猥亵女童案"爆料作家陈岚遭威胁:我不怕,会保护家人
  • "南京猥亵女童案"爆料作家陈岚遭威胁:我不怕,会保护家人

    时间:2017-08-19 16:11:18  来源:人民网  作者:

    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陈苑)近日,南京南站候车室一男子猥亵女童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15日,南京铁路警方依据查证事实,已以涉嫌“猥亵儿童罪”对段某某依法刑事拘留,17日,嫌疑人段某某的父亲与受害女童在当地妇联部门的陪同下返回家中。案件暂时告一段落,但作为爆料者的作家陈岚,连日来却陷入了持续的网络霸凌和围攻,有人甚至对她进行死亡威胁:“我已经在上海了,准备活埋你全家,你的时间不多了,等着吧。”从事受虐儿童救助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陈岚在接受人民网文化频道采访时说,她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但是“过去被救助过的孩子们的微笑,他们茁壮成长的样子,总能让我再次鼓起勇气和信心,去救助下一个孩子”。

    人民网文化:“南京南站男子猥亵女童案”发生后,您在几十小时内收到了微博上近千条的死亡威胁、诅咒及谩骂,甚至对您的家人造成人身威胁,您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您将如何应对这些网络霸凌?

    陈岚:从8月13日起,我的微博就陷入了网络霸凌和围攻,持续到现在,没有停止。大量的ID是重复的小号,编造的内容也如出一辙,说不是组织的或有目的地打击和抹黑,很难解释。我收到的威胁也变得越来越具体:“我已经在上海了,准备活埋你全家,你的时间不多了,等着吧。”

    应对这样的网络霸凌怎么办?我的方法:一是自我心理调节;二是看到众多主流媒体的正面发声;三是始终相信,法制社会,邪不压正。

    有一位网友曾跟我说:“你救了那么多孩子,正义也会来救你。”所以,我要勇敢地站出来,继续发声。我想告诉所有关心我的人:我不怕,我会小心带好孩子,保护家人,更换地址。上海是一个治安很好的城市,警方也已经介入,会有依法公正的结果。

    我关闭了微博评论,是希望舆论的焦点不要被转移。现在重要的是,我们要一起继续关注此次案件中受害的女童,后续能否得到妥善安置保护。今后,预防儿童被性侵的制度能否完善建立,这才是焦点。

    人民网文化频道: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开始关心和救助受虐儿童?您的出发点是什么?

    陈岚:7年前,我偶然介入了天津“小希望”救助事件。一个先天无肛的孩子,因为监护人的偏执无知,最终孩子被带回家,不明不白逝去。当时,由于法律上缺少对儿童监护权的明晰规定,“当监护人明明在危害被监护的孩子利益”时,其他社会力量该如何介入保护孩子?这个课题从“小希望”被父亲带走回家、死亡。这个不幸,就一直横亘在我的面前。

    2015年,中国正式颁发施行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依据司法意见,“小希望”的悲剧如果再现,司法机关已经有了细则可以操作――由民政部门配合公安部门将孩子带离,进行安置保护,需要治疗的则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这个意见出台当日,我在家看发布会直播,一边看,一边哭。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基层执法、司法机关,对这个意见还不是很熟悉,需要更广泛地传播和推进。

    我希望能为完善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出一把力,哪怕只是小小地推进一点点,让“小希望”的悲剧永远杜绝,这就是我的初心。

    人民网文化频道:作为儿童救助机构“小希望之家”的创始人,你们处理过多少儿童救助事件?机构有多少成员和志愿者?平时会组织一些什么样的活动?据您的了解,大家为什么会选择加入这项公益事业?

    陈岚:从2010年至今,我的团队已经救助了100多位“小希望”式的重症、垂危、被虐、被弃的婴幼儿,处理了上千起儿童救助事件。我们有两千名左右的实名志愿者,年龄大概在20岁-50岁之间,女性占90%。多数志愿者都是有子女的母亲,她们对儿童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加入我们,是希望能够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有的负责联系媒体、网络呼吁,有的负责接送、安排被救助的孩子,有的负责筹款宣传,有的会做一些护工工作,还有的会进行一线走访调查。

    人民网文化频道:您认为目前国内儿童受虐需要救助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什么?您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渠道?

    陈岚:就像“小希望”那样,当监护人对孩子不利时,孩子是完全无力自救的,外人很难介入,介入之后也很难安置。这是目前国内儿童受虐需要救助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应的甚至是更强大的力量与之抗衡,那就是,国家是未成年人的最高监护人。

    1990年,《儿童权利公约》正式生效,中国也是最早的签约国之一。

    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撑,对受虐儿童的救助处处受限。简单来说,孩子被虐打殴打,如果没有公安部门带离,交给民政部门进行保护性安置,处理的结果只能是教育之后,把孩子又交还给监护人。然而回家之后,孩子往往被打得更凶。

    解决国内儿童受虐的问题,一定而且只能依据目前已有的法律,通过司法救济、福利救济两个系统的联动和完善:司法及时介入,民政福利及时庇护,完成一个儿童保护的“闭环”。现在,这个“闭环”已经初具规模,急需完善和联合推动。就像一个齿轮已经严丝合缝的时钟,只缺一根发条将它拧动。

    人民网文化频道:网络的力量在儿童救助当中已经不容小觑,您如何看待现在网络舆论对儿童救助的影响,您觉得来自网络的力量有哪些利弊?

    陈岚:当我们寻求帮助时,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力量大,但缺点是有时无序、盲目而情绪化,因为无序,会导致救助效率低下。

    具体而言,轰动一时的河南被虐女童辛怡案,起初辛怡无人过问,已经准备出院等死。在微博反映后,志愿者群不断扩大,媒体随之介入,先后为小辛怡筹款逾百万,同时推动了对凶手无期徒刑(限制减刑)的判决,这在儿童被虐待案中,是罕有的重判。

    缺点则是,因为志愿者来自网络四面八方,良莠不齐,目标、愿景都各不相同。还有少部分人有其他诉求,混迹于其中。争吵不断,纷争不断,家长手里善款管理也意见不一,医院安排也各有不同,最后彼此闹出了不少纠纷。

    而更多的儿童被虐案,光靠网络无序地呼喊,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1】【2】

    人民网文化频道:2014年,广东佛山三岁幼童被生父拔掉手指甲,您介入这个案件时被砸晕倒地。您在实施救助时,受到最严重的伤害是什么?您的家人和朋友如何看待您从事这项公益事业?

    陈岚:我受到的最严重的伤害其实是网络霸凌。2010年起,“小希望”去世给我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从此重度抑郁症一直伴随着我。家人的支持和对救助工作的坚持,一直支撑着我。但是网络霸凌加重了我的抑郁,家人和朋友最担心的,是我的心理还能支撑多久。现在,他们都希望我能够退出,或者至少休息一段时间。

    人民网文化频道:你觉得在从事受虐儿童救助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陈岚:最难的是被道德绑架。中国公益方兴未艾,门槛低,规则模糊,良莠不齐。我刚做公益时充满了美好想象,然而事实上,我会接触到带着各种目而来的人。在进行救助时,我们非常容易被救助对象和一些有企图的人进行道德捆绑。他们会要求你无条件、无止境付出,哪怕你已经筋疲力尽,稍有不满足,会遭反噬:“骗子、炒作、虚伪。”而公众更倾向于要求公益人士道德无限拔高,行为无懈可击――才有资格做慈善,否则就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这样下去,最终没有人能长久坚持下去。

    我认为,公益在中国发展成熟的过程,是需要经过一个保持平常心的过程。施者平安,受者心平。

    人民网文化频道:您是否后悔当初选择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想过放弃?又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下去?

    陈岚:后悔过啊,很多次后悔。因为我们要一边做事,一边忍受评头论足的“挑刺”。我们救助的都是危重病婴、受虐儿童或身心有极大问题的未成年人,每一次救助服务都如履薄冰。通常这样的孩子背后的家庭也很难缠,我们会接收到强烈的负面情绪。

    有些救助是命悬一线的,把孩子救回来了,是本分,万一孩子重症不治逝去,我们迎来的是质疑和辱骂。让我们听了最难受的说法是:“是你把他弄死的!”

    可是怎么办?还是要继续做啊。过去被救助过的孩子们的微笑,他们茁壮成长的样子,总能让我再次鼓起勇气和信心,去救助下一个孩子,因为我希望,那个孩子也可以有同样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不会停下来。

    人民网文化频道:您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是什么?您认为,在保护受虐儿童和妇女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强什么?

    陈岚:作为一名长期在妇女儿童保护工作的一线的服务者,真切地说,这七年来,我目睹了很多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到《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出台,我们的制度正在逐渐完善,而制度如一台精密的仪器,光停着不行,要插上电,要开动,这需要政府层层级级地推动。每一个齿轮都要工作起来,齿轮与齿轮彼此之间衔接起来,社会的动能才能发挥。

    根据我对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的观察,女童的教育,女性的工作权利,儿童及母亲的福利保障,如果能够保证落实,将会极大地提升民族人口素质――母亲强,则民族强。

    人民网文化频道:作为作家、编剧、电视评论员、儿童救助机构创始人,在这几个头衔当中,您最看重哪一个?

    陈岚:作家。因为最终,我还是要回到本心,用文字记录这个时代。

    【1】【2】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