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万象 > 晋剧“老戏骨”夫妻坚守六十年:传承只因责任在肩(图)
  • 晋剧“老戏骨”夫妻坚守六十年:传承只因责任在肩(图)

    时间:2018-03-31 15:38:41  来源:  作者:
    晋剧“老戏骨”夫妻坚守六十年:传承只因责任在肩(图)

    图为武忠在台上表演。 阎惠贞提供

    中新网太原3月31日电 题:晋剧“老戏骨”夫妻坚守六十年:传承只因责任在肩

    作者 杨静

    3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滨河公园一角,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和妻子阎惠贞正在练嗓子,二人都是著名晋剧“须生大师”丁果仙的徒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传承人,均为80岁高龄的二老,还在不遗余力地传承晋剧艺术。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山西的四大剧种: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晋剧就是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2006年5月20日,晋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阎惠贞在台上表演。 阎惠贞提供

    图为阎惠贞在台上表演。 阎惠贞提供

    “我和老伴阎惠贞都是从小学戏,那时候唱戏的人很少,大家都觉得这个职业辛苦,但我们不觉得苦,坚持了这么多年,我们的想法还是非常单纯,唱戏就是我们的初心,是我们的理想。”武忠告诉记者,在戏剧学校的时候,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扛着行李走是家常便饭,妻子阎惠贞更是在生完孩子出了月子就投身晋剧表演。

    正是出于对晋剧发自内心的热爱,成为武忠和阎惠贞夫妻坚守六十年的动力,“晋剧的行当比较全,分三大门三小门,三大门就是老生,花脸,青衣。三小门就是小生、小旦、小花脸。”

    图为武忠展示自己改良的“帽翅”。 杨静 摄

    图为武忠展示自己改良的“帽翅”。 杨静 摄

    “我扮演的一般就是丞相比较多,我的代表剧目《徐策跑城》,是以晋剧表演为基础,又吸收、借鉴了蒲剧大师闫逢春、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表演特长,形成了自己的表演体系。”武忠告诉记者,《徐策跑城》中有耍“帽翅”,而“帽翅功”这一绝活就是从蒲剧中植入过来的。

    现在,武忠和阎惠贞虽然都已80岁高龄,但还奔波在各地进行晋剧交流传授,传承着晋剧艺术。

    3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滨河公园一角,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和妻子阎惠贞正在练嗓子。 杨静 摄

    31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滨河公园一角,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和妻子阎惠贞正在练嗓子。 杨静 摄

    在武忠看来,晋剧的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剧目的流失。“现在大部分晋剧演员都是在演出传承,真正潜心创作的人并没有多少。而目前掌握大量晋剧剧目的艺术家年纪都大了,后辈们只有通过音、视频资料,将他们所知的戏保存下来。”

    阎惠贞告诉记者,她和武忠徒弟、戏迷众多,儿子武凌云也自幼学习晋剧,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

    图为阎惠贞在公园与戏迷交流切磋。 杨静 摄

    图为阎惠贞在公园与戏迷交流切磋。 杨静 摄

    现在,武忠和阎惠贞二人除了带徒弟和交流学习,还会在每周周三、周六和周日在太原市饮马河公园的“民乐台”为太原晋剧爱好者献上精彩的表演,与晋剧爱好者切磋技艺。

    “我们同一个老师,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主,同一个行当,最后又到了同一个家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我们在晋剧艺术上坚持了六十多年,我们夫妻肩担重任,我们也还有信心再传承,把我们的晋剧发扬光大。”阎惠贞如是说。(完)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