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法制新闻 > “生前契约”流行 监管空白或成瓶颈 福寿园试点推广“生前契约”以来已签订近百份
  • “生前契约”流行 监管空白或成瓶颈 福寿园试点推广“生前契约”以来已签订近百份

    时间:2017-04-02 18:50:47  来源:上海法治报  作者:金豪

    “生前契约”流行 监管空白或成瓶颈 福寿园试点推广“生前契约”以来已签订近百份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墓园节地葬公祭 记者 王湧 摄

    今年3月12日,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女士发布公开信,向家人们预先嘱托自己希望“尊严死去”的愿望,引发全民热议。作为自主选择生后事的重要一部分,与殡葬服务公司订立如何开展殡葬礼仪服务的生前契约也得到了普遍关注。

    3月29日,在福寿园国际集团主办的“学会告别”2017清明媒体交流会上,记者获悉,“生前契约”正悄然流行在沪上,从福寿园2017年试点推广“生前契约”以来,已签订近百份。而这个数字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去甚远,“生前契约”的签订过程中遇到的法规缺失、监管空白等问题或将成为上海“生前契约”推广的瓶颈。

    “生前契约”:我的葬礼我做主!

    腾讯调查显示,98.09%(30030人)的受调查者表示理解琼瑶发布生前预嘱,95.34%(27434人)表示自己有可能会签订生前预嘱。琼瑶的公开信也让很多人想到了自己离开的那一天,“我是否也可以提前做出嘱托,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葬礼?”“这么做是否会伤害家人?”“我该表达出哪些意愿?”“我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愿望?”

    其实早在几年前,上海就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了。2011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就已经推出了一项“生前关爱计划”,与部分老人签约,让老人自己来安排自己的后事。“生前契约”虽然与“生前关爱计划”在说法上有区别,但其实质内容还是相同的,指的是当事人生前就自己或亲人逝世后如何开展殡葬礼仪服务而与殡葬服务公司签订的合约。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伊花在交流会上介绍,“生前契约”的普及率在美国高达90%,在日本也早已超过70%,台湾地区在过去10年间,“生前契约”覆盖率每年都在递增。交流会上,伊华还和记者分享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伊华的父亲80岁生日时,她想为父亲买一个寿穴,但父亲极力反对。在看到琼瑶的公开信之后,她父亲的观念一下改变了过来,“我父亲竟然跟我说以后哀乐要用京剧!”

    上海从今年起也开始推广“生前契约”,从目前近百份的签约量来看,不少人还是很看好这种形式,希望自己来安排自己的后事。“其实很多人奔着‘生前契约’ 而来,是看中了契约的增值服务,比如说生前的一些医疗服务啊等等,所以我们现在正准备将服务项目往前端做,进一步挖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福寿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福寿之家”事业部总经理赵宇介绍。

    “观念转变也很重要!”赵宇表示,不少人的观念一下子无法转过来,认为身后事总是子女来操办,子女不操作好就是不孝,用不着自己操心,自己留下些“棺材本”即可。“花费一部分的钱签订‘生前契约’,其实就是对‘棺材本’ 的社会化执行,人过世之后也要用这部分钱去操办后事,现在只是提前投入而已。”

    目前签订一份“生前契约”的价格在6000元到12000元之间,但是签订契约后的10年、20年,等需要殡葬服务公司来操办葬礼时,那时的物价以及人力可能远非签约时那么便宜了。面对这个问题,赵宇表示,将由公司来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差价。

    法规缺失、监管空白或成瓶颈

    记者了解到,2011年上海推出的“生前关爱计划”几年来签约的老人才六七人,可以说是叫好不叫座。而此次新推广的“生前契约”,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已经有了近百人签约,可以说有了一定的起色,很多墓园都很看好这个新业务。不过,也有很多业内人士对这项新的业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困扰“生前契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安全和法规缺失。

    以中国开展生前契约最成熟的台湾地区和昆明市为例,目前台湾每年落葬的老人中约有20%的人购买了“生前契约”,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比例。目前昆明市推行的“生前契约”价格为3万元一份,一年1000份就是3000万元,这么一大笔将沉淀几年至十几年的资金如何安全管理是个难题,如果不能有效监管,则有可能被诸如非法集资等钻空子。

    台湾地区刚推出“生前契约”时也有一段混乱时期,后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专门的资金管理条例,而大陆地区至今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对其加以监管和约束。

    对此,赵宇表示,福寿园目前正致力于解决保障资金安全问题。在今年上半年,他们实行了“专款专户”制度,签订契约后,客户支付的资金将存入专门的账户,由专业资金管理公司托管。目前,福寿园还在和阳光保险进行商谈,由保险公司进行托底保障,为客户购买违约责任险,保障其合法权益。未来,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金融、法律等相关介入,“生前契约”会更加完善和普及。

    除此之外,监管问题也是“生前契约”签订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签订契约其实就是提前购买服务,服务质量的保证由谁来监督?对此,赵宇表示,目前上海还没有相关的监督部门来监管这一块,“我们也希望随着‘生前契约’的深入人心,各种监管措施也能跟上,不管是行业协会的监管,还是政府部门的监管,都能尽快建立起来。”

    传统殡葬行业亟待升级

    随着上海老龄化人口加剧,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殡葬业所面临的压力和机遇前所未有。与此同时,殡葬服务业的价格也在日益上涨。根据上海某知名殡仪服务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2012年上海地区殡仪服务正常价格在9600元左右,每年大约有10%的涨幅,2015年达到了13500元,涨幅超过了40%。“生前契约”作为一种提前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面对日益上升的价格时还是比较有优势的,这或许也是“生前契约”能够推广的一个潜在原因。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落葬高峰期,城市公墓用地紧张的现状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公墓用地吃紧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墓价飞速上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成必然趋势。就在2016年2月24日,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上述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政部表示,将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群众逐步接受节地生态安葬理念,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如在火葬区,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和骨灰立体安葬等方式,倡导选择节地型墓位和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据悉,目前上海已有6个较大的公墓园进行了小型墓的试点,将原来规定的“单穴面积1.5平方米、双穴面积在3平方米以下”一律缩减为“2平方米”。据计算,如果今后小型墓得以全面推广,上海每年可节省土地4000多亩。此外,上海正尝试将部分小型墓的使用年限从目前规定的70年减至20-30年,从而加速墓穴“易主”,进入“循环使用”阶段。进一步控制墓地的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使之走向“小型化”及“短期化”,已是大势所趋。

    对于惯于颠覆传统的互联网来说,传统殡葬行业升级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互联网+祭扫”从去年便开始在沪上出现。作为与上海福寿园的长久合作公益项目,每年清明,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都会举行针对抗癌“战友”的集体生态葬礼。今年,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网络公祭典礼在上海福寿园举行,11位“爱友”(与“癌”谐音)以花坛葬形式集体安葬。同时,通过移动端同步直播,更多网民和无法来到现场的人也一起参与到整场活动当中。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