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新闻 > 互联网新闻 > 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对话好未来刘亚超:教育与科技如何共生
  • 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对话好未来刘亚超:教育与科技如何共生

    时间:2018-12-06  来源:Techweb  作者:果青

    对于“结构化”,我的理解是:

    第一,我们在教学路径上需要变革。现在我们的教学路径是标准的教学流程,所有孩子都要上完一、二、三年级。我觉得要把它建立在个性化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用技术,把所有的知识、题目包括孩子的特点做成“底层”,以支撑个性化;

    第二,我们要把师生比降下来。对老师而言,将来如果有AI老师作为助手,他们有可能实现个性化教学。一部分知识的传授会被AI老师替代,比如讲一个知识点、做一个实验,如果有充分的逻辑性,孩子就可以跟着电脑学习,让老师把精力放在更多的引领和创新上;

    第三,我们要改变教学的测评。现在,我们的测评都是唯一答案,这对创新思维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碍,让孩子们从封闭的问题中找到唯一结果,这其中是不鼓励创新的。所以,在考核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将题目做的开放一点,允许多个答案和可能性。然后通过过程和多个结果,鼓励孩子通过创新解决问题。

    不管怎么讲,我觉得科学技术如果不能在教育中深度参与和赋能,我们期待的美好教育,可能是原有水平上的重复,或者社会上少数有资源的人才能享受有创造性的教育。

    Steve Wozniak:

    我完全赞同您所讲的。

    刘亚超:

    您作为一个以创新闻名的发明家,如何假设资源是无限大的,您会发明一个怎样的产品来推动教育进步呢?

    Steve Wozniak:

    产品本身不会带来太大变化。这些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自信、对不确定性生活的准备,产品本身应该无法解决。现在,很多学校有很多工具可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在学校里,老师们教授很多关于世界的事实,我们必须要记住美国五十个州中每个州的首府是什么,现在我们也在这样做。

    但是现在有搜索引擎,为什么还要让学生记呢?因为将来我们教学生,要让他们感到自信、有创意和创造力。比如一些学生会辍学,在8岁的时候他们觉得学校不那么重要。因为每次考试中,都要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无法答对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聪明,他们可能就会辍学,就会放弃。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这样一个系统。如果他们有一些关于生活的想法和选择,应该尊重他们,而不仅仅是给他们正确的答案,不能说我比你年纪大,我更有经验,你要听我的。

    所以,我们应该为这些孩子赋能,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在未来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学生上学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们,你们不能去打开这个抽屉,如果所有人都打开而没人认真听讲,老师就无法控制这个课堂。我们希望学生能选择他们想学的,在生活中学到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长大的时候,根本没有关于计算机领域的书。我在校外学到的一些东西,让我爱上了计算机这样一个学科。所以我们必须要关注我们的孩子,按照他们的特征教授他们,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的家人。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您觉得不同国家、机构应该如何更好合作,共享它们的最佳实践?

    刘亚超:

    您指的是教育的最佳实践?

    Steve Wozniak:

    教育以及生活的最佳实践。

    刘亚超:

    第一,应该借助互联网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来制定标准。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让全世界可以分享生活、分享实践,但是分享是需要标准的,否则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所有的教育资源有不同的标准,它们之间的流通和对接无法实现。所有只有第三方来制定底层标准之后,大家都会跟这个标准对接,教育资源之间的流通才会出现。

    第二,要借助一些经济力量,比如说提供资源的人是否应该获得其它权利?索取教育资源的人是否有义务一起推动分享平台的发展?这在教育里可能不成熟,但在科研领域,所有科学家都会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又会有第三方资源网站,将论文以标准形式存储起来,供全球科学家引用。真正有创新性的文章会被大家索引并认可,使用创新成果的人也会获得相应的好处。

    Steve Wozniak:

    你觉得开源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呢?

    刘亚超:

    完全的开源会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会解决所有问题。在贡献资源和索取资源间,要有一定交易成本,有一定的激励体系才会保证资源的质量。如果完全开源,第三方可能得不到足够的经济支持,无法完善产品和标准,无法让这个平台变得更加强大,有可能会局限在其中的一部分资源上,或一部分人群里使用。

    Steve Wozniak:

    开源的定义,应该可以分享给其他机构和国家。其他人所做的工作,可以和自己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可以实现1+1>2的情况。

    刘亚超:

    我们聊一聊在线教育。因为我听说您做了一个网站,为很多人提供科技和教育的普及。您能谈谈做这个网站的初心是什么?您觉得它现在做的怎么样?

    Steve Wozniak:

    我这个网站在亚利桑那,并在世界各地扩张,已经建立有一年的时间。

    我们有非常多毕业生,他们毕业后要去找工作,但是他们有专业的区别。我们按照项目类别划分,可以让当地公司找到他们需要的专业人员、网上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利用独特方式使用硬件。

    同时,我希望每个学生不要上同样的课程,而可以自主选择、设计课程和专业。例如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有一个创意研究学院,学生可以跟导师确定他们想选择的专业,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规划将来的生活,选择并设计自己的专业,我对这样的项目感到特别骄傲。这是一个私立学校,他们所做的跟我的观念正好一致。

    刘亚超:

    您刚才提到的这个网站,解决了学校里的问题吗?跟学校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Steve Wozniak:

    普通的学校在职业培训方面没有选择权,它提供的课程和你未来想做的不匹配,我们给他们这种选择权。我反过来问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公平获取教育课程、课标,您觉得教育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刘亚超:

    我认为,教育最大的挑战,是社会发展中人类需求产生的巨大变化。技术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越来越多的工作不需要人去做。计算本身是一种工作,但是计算机现在已经很发达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把过去的知识通过记忆、重复练习放到脑子里,对在社会上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是局限的。但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教育应该在创新探索、鼓励孩子自我认知上付出更多。

    Steve Wozniak:

    我个人感觉,很多人毕业之后,觉得不需要学什么,可以做一些低技术性的工作。但是未来没有这样的工作,例如自助柜台等机器,可以取代这些低技能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要找工作,必须要有某种技能。

    您为什么想当老师,当老师的动机是什么呢?您当老师中的要点是什么?在知名中国企业担任COO,您觉得这两个角色您更喜欢哪个?

    刘亚超:

    我是在博士期间兼职做老师,这段经历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每次上课后,我都感觉身体特别累,但我发现跟孩子交流之后,我能够唤醒孩子的兴趣、释放孩子的潜能、解决了某些问题后,他的喜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当我的学生说,刘老师你讲得很好,我因为你特别喜欢数学的时候,这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动力。

    所以您问,当老师和COO哪个好?我认为当老师好。

    今天我们讨论很多教育科技的问题,核心问题就是创新。无论教育还是科技,都和创新有关。

    您在PC时代做了非常伟大的创新和发明。我想问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这种创新是否能批量生成?我们在教育体系中有没有什么好的批量方法?

    Steve Wozniak:

    我一辈子都在想这个问题,想做一个创新的人。我的一些想法,别人都没有想过,不在教科书里,也是一个更好的办法,而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办法。其实我花了一万个小时考虑这个事情,更好的想想不同的项目、以及别人从来没有的点子。

    但是这是一种性格,有的人天生就是这种工程师性格,他的思维就是你给我一本书、一个设计,我从头到尾把这道算术题算清楚,设计软件、硬件,利用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做出来。但是有一类人性格不一样,他就是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不是老老实实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发明家。

    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他希望能建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将奇思妙想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网上有很多工程师社群,他们不想上学、不想去公司,就想实现这些奇思妙想,这对任何公司可能毫无意义。但是他们如果把这个事情做的很有趣,想向别人炫耀一番,得到别人的夸奖,就觉得特别开心。他们每次实现奇思妙想,大脑就会更聪明,创意就更多,就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未来就能提出特别新颖的课题。我觉得,这是一种性格,是一种素质,成型之后在23岁后不会有什么变化。如果你不是发明家,这很难培训出来,再努力恐怕也没有办法改变固有性格。

    另外,我们还可以做的一件事情,是鼓励我们的学生敢于走出教室、勇于探索。我们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积木、线缆等教学工具,让他们搭搭积木、连接线缆。因为孩子平时没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玩具。我也觉得,做老师期间,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时光。

    刘亚超: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速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这两个话题都是没有尽头的问题,可以一直探讨下去,对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做了有限的探讨,我们要感谢Steve Wozniak,谢谢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跟我们一起分享科技和教育。谢谢各位。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