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新闻 > 互联网新闻 > 11年前Facebook遭遇的滑铁卢对微信有何启发?
  • 11年前Facebook遭遇的滑铁卢对微信有何启发?

    时间:2018-12-04  来源:YourSeeker  作者:

    Facebook 扎克伯格

    图片来源图虫:已授站长之家使用

    文/西昻翔

    来源:Yourseeker(ID:yourseeker2018)

    引言

    湾区日报主理人w曾做过一个好玩的事,他把当下知名公司在创业之初的点滴细节梳理成史,希望给有创业热情/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个参考系。

    这些简史最有意思的点在于,它们试图还原一个公司“创业初期”的真实模样。

    要注意,这绝不是以IPO或者被收购为终点:像Amazon,上市后好几年才站稳脚跟;Netflix,做了streaming后才找到真正的竞争优势;而Uber、Airbnb这类公司,即便还没上市,也算大势已成了。

    出于相似的逻辑,我也对大公司们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节点保持好奇。除此之外还关注,它们曾经有过哪些不太为人知的尝试,背后的失败逻辑,以及对当下可比公司的启示。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战略要地,微信已经无可取代。但是,这个社交应用真的坐实“移动互联网”本人之名了吗?它下一步会往何处去?天花板又在哪里?

    我觉得,细致研究 11 年前Facebook的那场平台化改革,也许会带来新的启发。

    社交产品为何要从封闭到开放?

    我在社交苦微信久矣那篇文章里提过,有一篇非常带有演义色彩的文章回顾社交产品的发展史。在市面上已经有各类玩家的情况下,大家都认为再做出一个已经没多大意义。

    然后,Facebook出现了。

    FB诞生于哈佛宿舍、随后逐步向全球用户开放注册的历史早已烂俗。我们直接从那场对未来造成深远影响的F8 开发者大会讲起。

    但凡对FB有了解的人都明白,F8 大会是属于Facebook生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年度盛会。

    首届F8 大会开办于 2007 年 5 月 24 日。那一天,扎克伯格亲自上台pitch,向 800 名开发者、投资人和企业家讲述,为什么FB能起来,以及它将如何改变世界。

    而那一天,小扎 23 岁零 10 天。

    首届F8 大会的核心议题是“开放”。FB认为当时其他所有的社交网络都老了,太过封闭,而他们将成为破壁者。用小扎的原话说:

    “我们将一起开始一场运动,帮助人们利用他们彼此的联系来做到这一点。我们已经做出一个还不错的应用程序,现在,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加入进来。”

    怎样“加入进来”?FB给出的方案是,全球任何开发者都能基于Facebook的社交图谱,直接触及其核心资产—— 2400 万用户,构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应用程序。

    这就是Facebook Platform(平台)的由来。

    这个举动现在看来相当激进,FB居然愿意把自己利用“增长黑客”法则辛苦获取的 2400 万用户拿出来和大家共享。更何况,扎克伯格承诺说,这里的规则相当公平,你们可以自由竞争。

    某种程度上讲,这代表FB希望从社交产品的维度跃升一层,成为孵化其他产品的平台。它相信自己拥有亟待开发的宝藏,同时期待有人能和自己一同开启这笔宝藏。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疑惑:扎克伯格到底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FB要打破桎梏,从封闭走向开放?

    第一,社交领域尘埃未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在互联网时代的早期,社交赛道群雄割据,Friendster、Myspace、Orkut等都比Facebook起来得更早更快,且看似更有禀赋。

    Friendster是加拿大程序员JonathanAbrams受到点对点音乐共享应用Napster启发创立的一款社交产品。它最先问世,且短短几个月内就迅速攫取到 300 万用户,其创始人因此赢得“社交网络教父”的称号。

    也是从这里开始,“社交网络”受到风险资本的追逐开始不断升温。

    Myspace算是eUniverse公司的转型产物。它的优势在于完美继承了eUniverse的 2000 万用户,这给Myspace注入了新鲜活力。因此,虽然Friendster在稳步发展,但MySpace带来的威胁日趋强烈。

    另一个早期玩家Orkut于 2004 年 1 月出现,比Facebook早一个月。这是一款带有谷歌基因的社交产品,它的创始人是谷歌早期员工。而随着谷歌于 2004 年 8 月成功IPO,Orkut粮草十分充沛。

    Facebook在当时并不突出。唯二给予扎克伯格最大支持的可能是肖恩帕克和PeterThiel,前者是Napster的发明者,Friendster的指路人,后来成为FB的顾问;而后者作为天使,给小扎写下了第一张投资支票。

    但似乎唯有FB格外被眷顾。当时的头号玩家MySpace太受欢迎,以至于引发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和维亚康姆争相收购,内部人心浮动;Friendster的技术缺陷加之运营失误,导致大批用户负气出走;而Orkut,深陷纳粹问题的囹圄,已经自顾不暇。

    FB把握住了这段历史机遇期,试图把社交网络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即便成为赛道第一,社交产品天花板依然有限。

    BenThompson曾经给FB的商业模式下了个定义:超级聚合器。他认为FB搭建了非常好的广告空间,在这里,用户、供应商和广告商都能深度参与。不仅投放广告可以做到近乎零边际成本,且理论上,更多用户和广告商的参与会推动整个网络更加完善。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打个比方,Facebook像是一个体育场,容量无限且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入场。因为上座人数已经超过 20 亿,所以场馆里任意一个广告位都能带来收益。而维持这个场馆的秩序看似非常容易。

    问题在于,为了保证场馆的质量,让参与者持续呆在这里(甚至还有刺激一些参与者保持积极),Facebook需要耗费更多成本去完善基础设施。短期内为了追逐利润可以选择推迟升级,但从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增加成本是相当重要的。

    比如,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FB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来维护安全性和隐私性,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广告策略(很可能导致收入增速降低),这些都会对利润率造成伤害。

    换句话说,专注于将Facebook本身打造成值得用户参与并留存的场地,迟早会变得越来越难。

    第三,成为平台才能讲出更好的故事,潜力无限。

    高盛分析师BillShope早在 2012 年就做过一项测算。在他看来,当时的华尔街倾向于认为苹果是一家硬件公司,其价值取决于下一个产品的热门程度。但其实,不同寻常的客户粘性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因此,他进行了一项研究,试图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定价。

    首先,他计算了从iOS切换到安卓的成本。怎么算呢?随机调查 1000 名iPhone和iPad客户,以了解当竞争产品提供多少折扣的时候,他们愿意转换阵营。

    他在最终的调研报告里是这样写的:iOS用户十分忠诚,可衡量的平均每台设备转换成本在 122 到 301 美元。此外,隐含的转换成本(如失去苹果公司优于平均水平的后续服务)使平台更加牢固。

    随后,Shope又用客户平均消费及留存情况、苹果产品毛利等指标算出,每个iOS用户的LTV(用户终生价值)为 1053 美元。

    结合当时苹果财报所披露的2. 81 亿iOS活跃用户,高盛分析师BillShope认为,苹果的最大一笔资产是价值近 3000 亿美金的客户群体。这大约占苹果当时市值的55%。

    从这个视角,我们也可以一窥当年的FB为何试图打造一个开放平台。要知道,虽然AppStore是苹果 2008 年才推出的,但其“前身”iTunesMusicStore,完全可以追溯到 2003 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