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以案说法:15岁女孩玩游戏充值数万元 买来的账号导致退款难
  • 以案说法:15岁女孩玩游戏充值数万元 买来的账号导致退款难

    时间:2024-05-15 15:30:28  来源:  作者:

    为了能痛痛快快玩游戏,15岁的小逄从网上购买了他人的账号;为了增强自己在游戏里的“战斗力”,小逄不惜“氪金”,陆续用绑定了自己母亲信息的微信钱包充值数万元。等到东窗事发,小逄及父母起诉这款“欢游”游戏的运营公司广州沙巴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沙巴克公司”)。虽然此前也有未成年人玩游戏大额充值后退款成功的案例,但由于小逄是买的由他人认证的游戏账号,而这些账号的登录IP、登录设备众多,无法认定都是由小逄单一控制使用,因此小逄一家的退款要求最终以败诉而终。

    15岁女孩买账号网游戏  充值金额达数万元

    跟不少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小逄也喜欢网游戏,特别是一款名为“欢游”的语音社交类游戏。在游戏中,玩家需要花真金白银充值,购买虚拟装备,好让自己更有“战斗力”。小逄的微信钱包绑定了自己母亲的认证信息,但受制于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限制,小逄有时候用自己注册的账号玩不过瘾,就另辟蹊径,从网上购买别人的账号,再用自己的微信充值。

    就这样,小逄陆陆续续一共用了7个不同的账号玩游戏,其中3个绑定了母亲的手机账号,其他4个都是从网上购买的。虽然不是自己的账号,但小逄玩起来也很舍得,陆续充值了158次共计数万元——其中的一个账号小逄充值了118次,金额达到了30901元。

    时间一长,小逄花钱玩游戏的事情被父母发现,而此时小逄在游戏上的花费已经将近10万元。在小逄的父母看来,15岁的小逄是未成年人,如此大额的支出已经超过其认知能力,因此向法院起诉,要求“欢游”的运营公司沙巴克公司退还充值费用。

    买来的账号难认定单一控制  法院未支持全额退款

    未成年人“氪金”玩游戏的报道屡见不鲜,有的家长在向游戏公司提供了孩子背着家长偷偷充值的证据后,的确拿回了部分甚至全部充值款。但到了小逄这里,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根据法院查明的情况,与小逄母亲认证信息相关联的账号总充值金额仅为648元,其余充值的账号都是由他人认证。

    据广州互联网法院查明,小逄使用过的其他4个游戏账号登录IP、登录设备众多,且不同IP、不同设备登录间隔时间短,地域涉及多个不同省份跨度大,因此法院认为小逄并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合理性,结合这4个账号实名认证信息均与小逄父母无关,难以认定这些账号都是由小逄单一控制使用。

    《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据此,法院判决沙巴克公司退还绑定小逄母亲账号的充值金额648元。

    7个账号里4个由他人认证  法院二审也无法排除账号共享情况

    “家庭群里有我的身份证照片,平时只知道孩子用我的微信玩游戏,也帮孩子刷脸验证过,但是不知道是往游戏里面充钱。”小逄母亲认为,小逄提交的证据证明了她作为未成年人从其他平台渠道购买了他人实名认证的欢游App账号,那么就算不是自己和孩子父亲的实名认证也能证明是小逄在占有使用,“不然孩子没有理由要向账号里充钱。”

    因为不服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判决结果,小逄一家提起了上诉。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本案共涉及7个欢游App账号,其中4个账号实名认证信息并非小逄父母,虽小逄主张自己购买了他人实名认证的账号并实际使用,但结合登陆IP信息等现有证据,仅以充值记录等证据,无法排除这些账号由小逄及他人共享使用的情况。

    除此,由于充值账号繁多,不仅涉及案外他人实名认证的账号情况,又涉及无法查明充值对象的情况,还涉及网络平台购买记录与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支付记录可能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因此小逄一家主张的充值金额缺乏理据,不予采纳。

    文/信网记者 赵彦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