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综合财经 > 媒体:目前的信用评级模式是有缺陷的
  • 媒体:目前的信用评级模式是有缺陷的

    时间:2018-08-21 18:56:50  来源:  作者:
    (原标题: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信息环境透明 目前的信用评级模式是有缺陷的)

    活动预告:2018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将于8月26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在内的经济学大咖将共议中国及世界经济问题。快来免费报名,与他们面对面

    8月17日,国内主要评级公司大公国际接连收到交易商协会、证监会两张罚单,被予以严重警告,责令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此番大公国际被罚,主要是因为被爆出,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为多家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而这个所谓的咨询业务,很可能就是收费给客户提高信用评级,也就是监守自盗。

    信用评级公司被认为是建设中国信用体系的市场主体之一,此次大公国际被处罚,对整个行业而言,是重大打击。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越是发达,信用就越重要。如此,就有了信用评级服务,通过信用评级,增加市场透明度,减少风险。信用评级首先要依托于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对特定债务人在一定时期内的还本付息能力作出评估,通过信用评估服务获取佣金。但在这种生意模式中,有更赚钱的渠道。正如电影《大空头》中,某全球评级公司的女高管所言,如果不给不断违约的房屋抵押债券AAA评级,“这些银行转过街角就会去找竞争对手”。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有现实的影子。信用评级既然作为商品销售,那么“发行人付费模式”也成为通行做法。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评级公司深入介入金融结构化产品,通过所谓的“增信服务”赚钱,给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产品高评级,助长了垃圾债的发行,诱发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

    现在看来,大公国际虽然一直标榜本土化,但其本身的业务在走向国际化,在如何赚钱方面,它迅速地走向了与国际信用评级巨头相同的业务模式。此番监管机构对大公国际的严厉处罚,在信用评级行业还属首次。这是出于行业发展角度的举措。正值债务违约的高发时刻,如此严肃查处也是势在必然。特别是前段时间华信、永泰能源等主体的债券爆出违约,整个市场早就沸反盈天了,但是,大公国际仍然给予了AA、AA+评级,直到媒体爆出这些债券已经违约,才将其降级。某种程度上,时值债券市场变化之时,整顿评级公司,也是市场规范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信用服务行业而言,未来该怎么办?对于中国信用体系而言,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是,是否还要发展评级公司?

    目前的信用评估模式的核心理论、方法、标准,都是建立在事后检验的基础上的,其实不能预期未来的风险,只能不断修正违约概率以接近事实。通过违约率计算违约概率,这是行业普遍的做法,违约率是指债务人未能按照合约规定履行其金融义务而发生违约的历史概率。由于历史环境不断变化,历史信用数据统计得出的违约率,显然无法对应同时期真实的违约率。而且,无论你拥有多少样本,拥有多少周期积累,都无法对应当下,这是马尔可夫链的非平稳随机性决定的。20世纪初,俄国数学家马尔可夫最早提出马尔可夫链,即在目前已知的条件下,未来的演变不依赖于以往的演变。马尔可夫链显然不是一般平稳随机性,却是市场经常出现的。所以,按照现在信用评级体系来做信用评级,不仅是无法预估即时风险,反而可能会刺激风险进一步弥散。从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看,信用评估模式更应该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信用体系的建设,不在于培养一批信用服务企业,而在于信息的公开和流通,特别是债券市场销售过程中,发行主体的信息对称。以中国当前市场论,地方平台债是重要产品,也是过去市场长期热捧的产品。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地方政府长期兜底的行为惯性,对于交易者而言,并无什么实际数据。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地方平台债经过中央反复排查,还没有完全掌握其风险状况。债券市场存在不透明性,但并非没有信息。如果信息不公开,由债务人说了算,那就会造成风险隐患一环套一环。

    除了公共信息缺乏以外,中国个人隐私和公开商业信息的征询方面也存在巨大的问题。一方面是个人隐私无保护,另一方面是有过违约记录的主体继续大肆行骗,不受信用约束。

    所以,正本清源,建设中国信用体系,首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没有透明的信息环境,所谓的依靠市场主体建设信用体系,更多的将是副作用。对于这一点,目前正在稳健去杠杆的中国金融行业应该有清醒认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