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振华重工:从“中国造”到“中国芯”
  • 振华重工:从“中国造”到“中国芯”

    时间:2020-03-27 00:00:00  来源:  作者:

    3月16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重工”)交机团队正式将6台自动化轨道交付给美国长滩港。“我们致力于将长滩港打造成北美区域自动化码头领域的标杆。”这是振华重工在北美的雄心。


    纵观全程,振华重工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学霸”创新之路,也是“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1992年,振华重工从“新”出发,高质量的港机首次在国际上赢得赞誉;如今,以创新科技武装升级的振华重工,更是将发展触角伸向了港口航运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带领中国制造转型发展、迈向世界的“领头羊”。


    “精细化”制造打破国际垄断


    “其实,我们是无意中走了一条先国外后国内的道路。”振华重工副总裁张健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成立初期的振华重工境地一度十分艰难。当时,世界港机市场早已被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企业占据,国内港口也不敢贸然采用国产港机。于是振华重工意识到,只有先走出国门在世界港机市场中立足,才能返回国内市场。


    不久之后,振华重工获得了加拿大温哥华港的橄榄枝。这是振华重工成立后的首个订单,振华重工拿出了制作工艺品的态度与精细度,从而赢得了用户的信任。第一单成功交货,让振华重工在国际市场上初露锋芒。


    成功进入北美市场后,振华重工又将目光投至潜力巨大的美国市场。1994年,振华重工在国际招标中一举中标,将为美国迈阿密制造4台“超巴拿马”岸桥。这不仅是振华港机打入美国市场的第一次,更是中国港机走入美国的第一次。


    但是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振华重工委托荷兰的一家公司承担港机运输工作,但是这家公司索价奇高,还不能保证按时交货。在进退维谷之际,振华重工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打造自己的整机运输船!第二年,振华重工用自行设计改造的整机运输船“振华2”轮,成功将4台岸桥安全、准时的运抵美国迈阿密港,开创了中国整机运输的先河。如今,重大件整机远洋运输能力已经成为振华重工的重要竞争力之一。


    良好的口碑,让各国订单纷至沓来。随后的几年,振华重工开始大规模打入欧美市场。然而也在此时,振华重工意识到,需要打造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提升世界市场占有率。2000年,振华重工获得了美国长滩12台岸桥的订单,当时世界范围内船舶大型化已初见端倪,此时,振华重工的研发人员敏锐地发现,在港口机械发展史上,岸桥一次只能装卸一个40英尺集装箱。如果一次能够装卸两个,那么理论上的装卸速度便可提升一倍!


    经过不懈的努力,2003年,振华重工成功发明推出了一次装卸两个40英尺集装箱的岸桥,这一世界首创让振华重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率先胜出,为振华重工赢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殊荣,更开启了集装箱起重机的中国纪元。


    “1998年开始,振华重工岸桥这一单一产品的世界占有率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十年来,振华重工岸桥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平均维持在70%以上。”张健说。


    “中国芯”背后的耕耘


    由产品到精品,由单一到系统,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时代脉搏进行转型升级,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我们振华重工的优势一是国际化,其次就是注重资源配备与集成创新,近些年在产品智能化研发方面加大了力度。”张健向记者介绍。


    如引言中所介绍的,振华重工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大脑”的缔造者,这让记者对振华重工的智能化研发之路有了深深的好奇。


    “2000年,振华重工已研制出第一代自动化引导小车(AGV)的原型机,在德国汉堡试水之后,于2007年在上海长兴岛基地以1:1实物建成了世界首创的低碳清洁、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立体轨道式自动化码头示范线,标志着振华重工的自动化码头业务在经历了近十年的积累后,正式开始发力。”张健说。


    2012年,振华重工的智能化研发由试验正式走向市场。当年,振华重工携手中远太平洋、厦门海投打造出了国内首个低能耗、智能化的自动化码头,即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产,这是振华重工在先前经验下以21.5个月的非凡速度创下业内传奇……


    时间拉回到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研发阶段,据张健介绍,“大脑”缔造过程中,曾遇到过不少技术痛点,并且由于交工时间很紧张,振华重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青年突击队曾在长兴岛基地与洋山岛上进行了多次“封闭式”的技术攻关。


    “我们白天忙着调试,晚上就在'洋山夜总会'碰头。”振华重工研发队员之一马矜口中的“夜总会”,实际上是“夜晚总结大会”,白天大家各自分散去调试,“疑难杂症”只能在晚上集体讨论攻关。“如振华重工为洋山四期专门研发的换电站,首次尝试了单机换电新技术,但是换电站跳闸问题的解决就是'夜总会'集思广益的成果。经过一个多月的调试,青年突击队不断对小车车体、充电器和后台程序的编程和调试进行了优化,最终确保整个版本稳定,不再跳闸。”自动导引小车调试工程师张宇欣说。


    缔造全自动化码头的背后,其实是无数拼搏与智慧凝结的血汗,他们也融进了振华重工“自主创新”的精神中。


    “一体两翼”的全产业链布局


    如果细翻振华重工的履历会发现,很难用一个简单抽象的“建企”或者“船企”来概括它。


    2011年,振华重工承担了港珠澳大桥的钢圆筒制作、运输与振沉,并为该项目全国首创了碎石整平船和2艘管节沉放船,建造了国内首个渐变式减光罩。2013年,振华重工自主设计建造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振海1号”成功下水,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2016年,振华重工自主设计交付了目前起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的12000吨起重船“振华30”轮,并且在2017年“振华30”轮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最终接头吊装任务。2018年,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2000吨风电安装平台正式交付投入使用。2019年振华重工建造的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国高端海工从“造壳时代”真正走向“造芯”时代。


    “我们的战略布局,简单地概括是'一体两翼'。”张健说,“首先装备、海工制造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其次我们要运用资本力量加快产品的转型升级,最后我们的产品要紧跟时代,以'5G''物联网'等最新技术来进行科技赋能。”


    记者了解到,未来,振华重工将推出创新基金、科研基金等,鼓励公司年轻人投身于创新;振华的步伐也将在基础建设领域、新能源领域投融资进行探索与发力,进一步立足智慧产业,聚焦融合产业,拓展数字产业,以全产业链创新武装向着“中国智造”高歌猛进。


    “2019年9月,我们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的'打造者',该项目将成为自动化码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预计于2021年完工,届时将向党的百年诞辰献礼!”张健说。(记者 杨雪)

    转自:中国水运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