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外汇牌价 > 陈志龙:人民币汇率7的关口必须守住 信心建设很重要
  • 陈志龙:人民币汇率7的关口必须守住 信心建设很重要

    时间:2018-08-17 18:00:08  来源:  作者:

    腾讯财经《灼见》特约作者 陈志龙,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特聘研究员、教授

    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前副行长王永利先生最近写了一篇短文,大意是有人将一篇标题为“中国外汇储备剩多少?答案让你心惊肉跳”的文章转发给他,并咨询他的看法。转给他的那篇文章称:截至2018年6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为31121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看起来规模非常庞大。实际上,“外汇储备就是从国外流进来的钱,不管是赚的还是借的。所以,外汇储备并非都是中国所持有的资产。”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5628亿美元。如果扣除外债,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就只有15493亿美元了。而这其中,又有很多属于外商投资的资金,加上其累积的尚未拿走的投资收益,折合一万多亿美元。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外汇储备就只剩下几千亿元美元了。再考虑到其他因素,最后剩下的外汇储备,可能只有1千多亿美元了。考虑到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粮食等,这点外汇储备实际上根本不够用。

    显然,此文的内容严重偏离常识,逻辑也十分混乱。在股债汇几个主要市场都面临较大压力的当下,此文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在网上发酵,混淆视听,会让更多人产生误解甚至让市场产生恐慌。鉴于外汇储备的专业性和政策性,管理层要加强正面引导,积极与市场各方沟通,坦陈地就外汇储备相关常识问题与市场交流,减轻市场压力和恐慌是非常必要的。王永利的文章从专业角度阐述说,一个基本常识是,我国的“外汇储备”指的是“央行外汇储备”,是央行通过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购买外汇形成的储备,属于央行的外汇资产,它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外汇储蓄。外管局披露的“全口径外债余额”,指的是全社会的外债余额,而不是央行的外债余额(实际上,央行的外债余额非常少)。对外债,央行并没有必须保证偿还的必然义务,所以,直接用央行外汇储备减去全社会外债余额,本身就不符合逻辑。至于外商投资的外汇,接受投资的企业会按照外汇管理规定办理结汇,转变成央行外汇储备,其符合规定的用汇需求,央行也会予以满足。但这不代表外商投资就会一下子全部从中国撤出。即使有撤资的,也需要用人民币购买外汇,这还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足够的人民币。如果其投资人不能将股权或厂房设备等资产转让变现,没有足够的人民币,也就难以购买足够的外汇撤出。所以,直接将外商投资及其累积的投资收益折算成美元,并从央行外汇储备中扣减,显然夸大事实。

    关于国家外汇储备的定义、规模、结构、投资和管理等长期以来因为相关资讯不够透明,市场承压时各种揣测较多,其中不乏以讹传讹、真真假假的内容,信号和噪声混杂,其中不乏误解和误导,需要主管部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实事求是阐述其内在机理以消除误解。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20周年,时任香港金管局总裁的任志刚先生在他的《居安思危》一书中,不吝篇幅全面系统地回忆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港府在信息透明和沟通应对之道。充分、及时、顺畅的沟通对稳定金融市场、对恢复和凝聚信心极端重要。在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讯号时,有远见负责任的监管者不能首鼠两端,而是要直面危机、真诚而负责地与市场沟通。全球各地的监管当局对宏观金融政策的解读和沟通方式不同,但市场的透明度、公平公正公开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危机时刻尤其需要。

    他在书中说,“危机时刻,金融监管当局与市场的沟通有异常庞大的讨论空间,有做出实际行动的需要。”“作为负责香港货币及金融体系的政府官员,我有责任解释各项政策,及时管理市场预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动荡不安的时刻,中央银行等权威机构必须向市场发出清晰的讯息,保持好与市场顺畅良好的沟通,这对维护政府公信力、可信度及金融体系稳定尤其重要……金管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我本人)自发在金管局网页上发表观点,藉此尝试向公众解释有关货币及金融课题。有些观点未必人人认同,但本地多份主要报章直接转载以飨读者。能够利用崭新的资讯科技,广泛直接地向公众传达讯息,实在是上佳良机,并可藉此协助政策有效执行,这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体系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信心和信用,而它们的基石是信息透明和沟通的顺畅。任志刚在专著中一再强调,信息透明、有效沟通是重要的预期管理和提振信心的手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多个国家出现的手忙脚乱和应对失措,他认为这方面“有异常庞大的讨论空间“,并有“做出实际改进行动的需要”。

    健康的金融体系依赖公平交易、责任感和信息透明度三大原则。金融市场自身的诚信和公众对市场的信任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度触及7的重要关口和防线,人民币慢升急贬态势加速形成,人民币俯冲式下跌引发了市场对人民币持续贬值的担忧。人民币的短期过快贬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一样,都是重大的宏观风险事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年日本货币当局在汇率率问题上过山车式的激进做法鲁莽地触发了危机引信,引爆全局性货币危机、资产价格危机和金融危机,结果造成了“比二战战败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都殷鉴不远,我们要防止步日本后尘。 “保7”不能只是象征性的,必须把它当作一道“马其诺防线”严防死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在保卫国家金融安全时,要拿出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董建华先生“守不住香港,我们将以死谢罪”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来。有人提出这时候要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渐进过程,不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不能火急火燎赶工期,不能鲁莽急进,一切要遵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这一根本利益。特别是在经济金融体系十分脆弱的背景下,这个事情更是急不得,高调不得。否则,“你的下一步可能就是你的最后一步。”

    金融体系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信心和信用。金融市场的诚信和公众对市场的信任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运行至关重要,健全的金融体系依赖公平交易、责任感和信息透明度三大原则,这是给公众信心和市场信用的基石。中央一再强调,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上周的政治局会议更是提出“六稳”。保证一国经济金融市场的稳定,本币币值稳定是第一位的。当前,让市场参与者对本币有信心,是稳定经济化解风险和复杂问题的根本。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贬值预期不断强化,通胀抬头,资金外逃,资产价格动荡,金融风险加大,各种矛盾碰撞叠加,就会变得难以收拾。汇率问题上,短期如果7守不住,可能会坐七望八,再失一城,可能动摇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后果难以估量。必须认识到,稳定汇率就是稳定国内改革的信心,也是稳定一切的基础。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异常复杂,资产价格、汇率市场、债券市场出现大幅扰动,局部金融风险警报此起彼伏,当此时币值稳定压倒一切。困难的时候信心是金,信心胜金,信心十分重要。信心及其乘数,是经济周期中核心的思维动力模式。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特征――繁荣和衰退背后的思维模式,很重要的一点是信心模式。当前,我们的转型伴随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席卷全球的信心和信用危机背后,如何进行有效的信心重建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信心就是好的预期。它在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有信心时就会投资,就会买进,没有信心时就会退缩卖出,袖手旁观,就会用脚投票,投资自然就断崖式下跌。人类的经济金融史就充满了这样信心满满与信心消退的循环。当人们做重大投资决策时,他们必须依靠信心和预期判断。

    信心是理性的,人们根据手头信息做出理性预测,然后再以这些理性预期为基础做出决策。信心和信任的真正含义有时又是会超越理性的。市场好的年景,人们预期普遍乐观,信心高涨,对市场有信任感,他们就愿意贷款,自发地追加投资,乐观地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人们搁置怀疑和无谓的争论,积极投资,当大家都这么做时,资产价格就会升高,市场就繁荣。当下,实体经济困难重重,税赋失衡、营商环境劣化、僵尸企业出清难、投资回报回落、信心不足引发投资下降,民间投资下跌,人民币贬值预期强化等重重困难。金融市场同样面临信心挑战,这都倒逼着我们要通过切实深化改革,加强与市场沟通,提振各方信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金融安全和稳定,兹事体大,必须高度重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