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金融理财 > 明明我干的多,为啥提拔的从来不是我?
  • 明明我干的多,为啥提拔的从来不是我?

    时间:2019-09-18 18:28:39  来源:  作者:

    我们有个读者很有意思,问了我一个问题,“明明我干的多,为啥提拔的从来不是我?”

    这位读者的经历非常有普遍性,大体的意思就是在他的那个岗位上,他应该算是做的最好的,但一直都没有提拔他去做管理岗位,看着身边不如自己的人,纷纷做了自己头,这让他很困惑。

    我相信这种困惑非常普遍,因为企业往往不会提拔与岗位切合度最深的那位。

    如果昨天的文章“最大的套利,是薅时间的羊毛”你读明白了,会发现答案就隐藏其中。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一个人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岗位”的效率。

    你注意我的措辞,我刻意把岗位和人分开了。

    岗位效率最高和人的效率最高,是两码事。

    啥叫个岗位效率最高?

    看过卓别林大师当年的电影,《摩登时代》么?

    里面那个工人,在生产线上拧螺丝,他的岗位效率就是最高的,你看他下班了,仍然无法走出工作时的阴影。他看见什么,都像个螺丝,都想去拧一把。

    所以他在他那个岗位上,效率就是最高的,他用尽了一切力量去提高那个岗位的效率。

    我们通常说,人做一件事,是符合二八定律的。

    你获取前80%的成果,只需要付出20%的时间,你获取后面20%的成果,要付出80%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比旁边那个工人多拧10%的螺丝,可能你要付出比他多的多的精力。

    这就是工匠精神,日本人提倡的所谓“一生悬命”,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这当然是好的,这是一种追求的方向,就是耗尽个人所有时间,追求某一个岗位上的最高效率。

    你看工人里面有等级,最高是八级钳工,这就是工人里的专家。

    但是,还有另一条路。

    也就是第二种,我昨天讲的,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个人”的效率。

    如果你单纯的去比较计算机行业,金融行业,或者媒体行业,三个我都有涉足,三个我都不精。

    任何一个,你让我和头部的那些大牛比,我都比不过。

    这就好比也许人家是个八级钳工,我只是个五级。

    但如果你把我在三个行业里的所有工作汇总统计,你会发现我的工作总量,是很多的。

    这就是我说的,追求个人效率。

    如果说第一种是拼命的把岗位细化,把个人的时间填补进去,让岗位高速的运转起来,那么第二种就是拼命的把个人的时间细化,把不同的工作内容填补进来。

    你看到了,策略,方向完全不同。

    前者追求的是专,后者追求的是广。

    这两者没有分歧,没有高下,只要你做的好,未来都很好,如果你做不好,未来都不妙。

    比如前者,做的好,那就是大师。

    小野先生捏了几十年寿司,终成寿司之神,这就是好的例子。

    也有不好的,高速公路收费员收了几十年钱,并没有成为收费之神,而是被ETC取代了。

    后者是一样的,如果做到极致,那就是达芬奇。

    达芬奇是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科学家,生物学家......

    也有不好的,干嘛嘛不成,吃嘛嘛不剩,就是指万金油。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哪儿?

    在度。

    你只做一件事,做到八级钳工那就没人敢说你,因为在那个领域里,你说了算。

    你同时做几件事,如果每件事都做到一级钳工就打住,那不如不做。你好歹每件事做到五级以上,也就是高级,别人才承认你是跨界而不是啥都搞不定。

    分析完这两种模式,我们来看看公司对管理者的任用。

    如果你是老板,你挑谁?

    挑那个与岗位契合度最高,有希望冲击八级钳工的人去担任管理者么?

    显然不合适。

    第一个不合适在于岗位损失成本不划算。

    你和你的岗位契合度这么高,我把你调开,培养你去做管理,不划算。

    因为找一个人替补你,把他培养到和你一个程度,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财力都是巨大的。

    第二个不合适在于和一个岗位契合度很深的人,往往都不善于切换。

    切换就是我们昨天讲的,把个人时间打成一堆的时间片,把各个领域的工作拆解成一堆的小任务。

    然后大脑高速协调切换,像CPU与各个进程一样,随意的穿插切换,以期达成个人时间利用率的最大化。

    你想想看,前者的工作场景是什么样的?

    比如厨师,他在煲汤,他的作品是汤,他的时间都是分配给汤的,他要全神贯注盯着汤,汤好才是真的好。

    而后者呢?恰恰相反。

    你去看看老板们的工作场景是什么样的?

    秘书告诉他,接下来你有个活动,你有15分钟的讲话,讲完了,和大家打个招呼,你就得告别,赶下一个场子。

    接着你要见一个人,时间是十分钟,内容大体是什么。

    再接下来你要赶飞机,在飞机上,你有哪些材料要看,下了飞机有个什么会议在等你.......

    你看到了,他的时间全都是碎片,他要完成的工作涉及很多领域。

    也许有内部的产品会议,也许有客户关系的维持,也许有对着媒体发表意见,......,你注意,这只是他其中一家公司的事情。

    很多老板同时是二十几家公司的股东,十几家公司的董事长,外带很多公司的高管以及各种乱七八糟协会的会长......

    最糟糕的是,这些公司可能分布在投资,地产,科技,餐饮,.......,一大堆的领域。

    比如你去看看林志颖,他是歌手,发过很多唱片,是演员,演过很多影视剧,是职业赛车手,拿过很多奖,是很多领域的企业家,因为他创办了很多领域的公司.......

    所以你不能指望他有岗位效率,他肯定没有。

    我相信他开会肯定是大家等他,一切资源就绪,准备工作做好,他到场,听大家的意见,二十分钟后,他就得走,因为有下一件事。

    你看到了,他个人的效率是最大化的,但就某个岗位来说,他提供的效率肯定不是最大的,因为是岗位在等他,而不是他在等岗位。

    把两个方向说清楚了,我们回到读者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究竟想要什么?

    如果你想做管理层,那很显然,你的路走错了,如果你想当专家,所谓一生做好一件事,那就不要计较不提拔你。

    事实上,不提拔你是为了保护你,是为了让你有时间安心做好你的事,以免被杂事分心。

    当然,也有人告诉我,第一条路我已经走不通了,这样的人多的是。

    清华每年都要毕业几千人,几十年来,大师却一个也没出过。由此可见,第一条路很艰难。

    所以在第一条路上尽力了,始终无法突破之后再选择第二条路,并不丢人。

    但很多人在走第二条路的过程中,把方向走错了。

    比如下面这条消息。

    昨天,杭州萧山一小伙在工作中突然崩溃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他说自己从未如此狼狈……”

    给我一个喘气的机会行不行,我是人,不是机器人。

    “小伙今年28岁,萧山义桥人,工作至今已有8年。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要跑滴滴,平时还要赚外快,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一年下来能休息的机会很少。

    这种拼命的状态,让小伙觉得很累。小伙在公司负责售后工作,昨天公司请假的同事比较多,所有事情只能他一个人扛。

    面对客户及老板的催促和不理解,他心态崩了。

    小伙的境遇,网友们感同身受,大家纷纷鼓励安慰。帖子评论区,很多人有过被工作压迫到心态崩溃的时候,但是看了一圈,基本上只有发泄。

    我不是说发泄不好,只是发泄取代不了思考。

    这小伙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走第二条路的过程中,把延长时间当作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

    比如,下班了,去开滴滴。

    在我看来,这不叫斜杠,这只是有加班费的加班。

    啥叫个并行?

    我给你五个小时,做一份工是这五个小时,做两份工,依然得落在这五给小时内,这才叫并行。

    你说你做完了第一件,再去做第二件,这哪儿叫并行?这不还是串行么?

    昨天我们聊华罗庚统筹方法的关键在于什么?

    在于烧水泡茶他在一段时间里完成了,而不是两段,否则,他就不是华罗庚。

    刘慈欣是个电力工程师,他盯着电厂设备的同时,脑子里构思了《三体》,这叫并行。假如你在做客服的同时,开了你的滴滴,那也算并行,但问题是,能行么?

    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些工作天然就可以碎片化,另外一些就不可以。

    比如我发现过很多高管同时也是投资人,甚至还在公司外,有自己的其他公司。

    你看到了,管理者,老板,投资人,三者可以兼顾,因为这些工作天然就是碎片化的,彼此容易穿插。

    而外科医生,天然就很难穿插,一台手术几个小时,上去就是固定的,这里面的时间能碎片化么?

    你总不能把病人肚子划开,说等一下,我去操作下自己的股票,再回来继续下一个步骤。

    所以,任何事,在你搭配它们之前,就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无论是你适不适合那件事,还是那件事本身有没有办法碎片化,你都要分析清楚。

    否则,冒然展开斜杠,恐怕未必如你所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