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金融理财 > 海航败走保险路线图:十年生死两茫茫
  • 海航败走保险路线图:十年生死两茫茫

    时间:2018-10-13 14:41:48  来源:  作者:
    前言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亦变。

    海航系与新光海航人寿的最后一丝联系还是断了。

    10月10日,银保监会一纸股东变更批复通知,撕下了新光海航人寿“海航系“的标签,也成全了海航欲遮还羞且早已显露的退出心。

    自2008年新光海航的成立,到2018年海航的退出,风雨十年。这家曾以并购闻名的万亿级企业,先后以百亿级计量单位的资金押注保险板块:

    新光海航、民安财险、华安保险、渤海人寿,甚至保险中介,域外大型保险公司参股或收购均有涉猎之举。

    遗憾的是,那些年展现出的保险野心,在集齐产、寿、代理、经纪等保险牌照后,始终未能结出巴菲特式、MT式甚至南粤险企三兄弟式的“理想”之花。

    如今大环境及公司内部的激烈变化、风刀雨锉,保险已非介入时的保险,海航也不再是那个海航。

    这可能也注定了海航保险板块的宿命。

    01

    广撒网,谋求保险多牌照

    谁曾想,偏于一隅,传统航空业起家的海航集团,一度与万达、复星、安邦并称海外并购四大天王,且成为国内知名资本系族。

    如同所有资本系族,重金布局金融领域是绕不过去的。在涉及银行、证券、期货、基金、互联网金融等多领域后,海航金融以保险、租赁等为大。

    布局保险甚至可以追溯至本世纪之初:

    2000年,海航集团旗下企业投资的海南通汇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0万元;

    2003年,投资的扬子江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立,并宣称要依托民航背景优势,力图在航空、机场、物流、再保险等方面创造中国保险经纪公司的新品牌。

    仅拥有无甚江湖地位的保险中介牌照,显然无法匹配海航之心。海航之保险版图的真正崛起还要等到中国保险市场的第三波扩容潮,先后发力寿险、财险牌照。

    2007年,海航资本正式创立。这一年,其与正急于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新光人寿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筹建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2008年9月,新光海航人寿成立,注册资本5亿元,双方各持股50%,海航如愿拿下寿险牌照。

    2010年,民安财险100%股权挂牌转让,以海航集团旗下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牵头的六家企业,以15.41亿元的价格受让其全部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拿下财险牌照。

    一纸保险牌照万金难求的时代,海航之所以可再度拿下民安财险之股权原因,是基于“同一机构不能同时控股两家相同性质的保险公司”的规定。那时的太平财险、民安财险皆属于太平集团。

    此后这项规定,也成为海航相继退出新光海航、民安的硬性规定。

    拥有一寿一财的海航集团,2011年再度参股李光荣之华安财险。

    2011年1月,华安财险增资扩股之际,海航系又参与到其中,其麾下两家公司海航资本控股及海航酒店控股分别出资1.75亿元及1亿元,合计持股19.64%,成为华安财险第二大股东。

    与此同时,外资险企在中国水土不服、亏损严重、股东间隙的种种不顺畅中,加之新光海航业绩的连年不见起色,和可遇不可求的中国寿险保费盛宴时代,让海航打定“做自己能够控制的保险公司”,即有了后来的渤海人寿。

    2013年,渤海人寿获批筹建,闻安民、汪军、谢志军、马昕等班子成员多来自新光海航人寿,其中深意昭然若揭。

    2015年,海航集团浮出水面,渤海人寿注册资本金由8亿元增至58亿。其中,渤海金控持有渤海人寿11.6亿股,占总股本20%,成为渤海人寿第一大股东。

    那是知名资本系族身影不断游过,大鳄与保险传说不断的时代。

    奈何无论是民安财险还是新光海航之业绩均不忍睹,这也注定了这两家海航最早控股的险企的命运。

    02

    战略转,连弃新光海航与民安

    渤海人寿的成立,预示了新光海航的命运。

    这家曾经主打强大股东背景的险企,沦为弃子。面对尴尬的业绩、长期停滞不前的业务与不得不考量的监管政策规定,新光海航人寿的结局早已注定。

    此后,新光海航人寿也上演了一场“增资―延迟―撤回”的戏码。此后,新光海航人寿也上演了一场“增资―延迟―撤回”的戏码。

    2012年,原本依据董事会决议,新光人寿和海航集团应于2012年7月31日前按比例向新光海航合计注资5亿元,但已萌生退意的海航却“消失”在增资事宜中。

    2013年,新光海航人寿年报显示,“股东增资未如期到位”。

    2014年,在新光海航人寿年报中,暂收增资款一栏出现2.5亿元。但这笔款项仅来自于台湾新光人寿,海航的注资并未出现。

    2016年3月,新光人寿又将向新光海航增资的款项收回。

    这一过程中,仅见新光人寿出资,海航之心皆知。也有媒体报道,股东双方进退博弈之趣闻,台资股东颇是光火。

    期间,由于偿付能力不足问题,新光海航人寿被原保监会两度下发监管函,且在2015年11月被停止展开新业务。

    2016年9月,海航集团欲全部出清新光海航股权,其中36%的股权拟转让给柏林资管,14%的股权转让给深圳光汇石油集团。但这一股权转让迟迟没有得到监管的批准。

    直至2018年10月,一纸新光海航的股东变更书,也结束了海航与新光海航的关联。

    对于民安财险,海航也是采取转让股权的办法退出股东名单。

    这家老牌的财险公司,前身是香港民安保险,是比华安财险还资深的保险机构。奈何经营情况一直不尽如人意,常年游走在亏损边缘。自2009年以来,除2012、2013、2017三年实现盈利外,其他6年皆亏损。

    寿险另起炉灶时,海航的财险版图也开始重新规划。

    2015年11月,民安财险大部分原始股东退出,被整体转让给了卢志强的泛海系领衔的接盘方。其中,海航系的20%股权也转让给了泛海系。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海航牵头收购民安保险100%股权时,总对价15.4亿元;2015年转让时,总对价变为35亿元,翻了一番。

    03

    换目标,独宠渤海人寿与押注华安财险

    抛弃了新光海航人寿、民安财险后,海航的目标险企锁定在渤海人寿与华安财险上。

    自2014年年底渤海人寿成立至2016年年底,2年时间内海航系已大手笔增资渤海人寿,注册资本金从8亿元增至130亿元。这与当时参股新光海航人寿的2.5亿元,天壤之别。

    2015年10月,渤海人寿获得50亿元增资。其中,渤海租赁(000415,股吧)注资11.6亿元,占增资后总股本的20%,为第一大股东。

    其中,持股渤海人寿11.33%的宁波君安物产,也曾出现在海航集团旗下的民安财险股东名单中。

    2016年11月,渤海人寿注册资本变更为130 亿元。其中,渤海金控仍持有渤海人寿20%股权,继续坐镇第一大股东位置。

    对于曾经持股的两家寿险公司,海航选择退出新光海航人寿,独宠渤海人寿更是从业绩表现出发。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1月,渤海租赁还曾发布公告称,计划对渤海人寿增资到200亿元。如增资成功,在资本金排位上渤海人寿将跃居前10,渤海人寿也能更快开展业务,构建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规划。

    财险方面,海航也计划大手笔注资华安财险。

    相对于民安财险来看,华安财险的业绩基础更加稳固。这似乎也成为海航选择华安的重要原因。

    自2011年海航以增资方式入股华安财险之后,又陆续通过数家公司以受让或增资方式谋求扩大其持股比例计划。自2011年海航以增资方式入股华安财险之后,又陆续通过数家公司以受让或增资方式谋求扩大其持股比例计划。

    2015年5月,海航投资(000616,股吧)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52.24亿元,其中23亿元用于收购华安财险19.643%股权,其中包括海航资本持有的12.5%的股权和海航酒店控股持有的7.143%的股权。

    然而,此次增资遇阻颇多,两年三次延期的定增最终让海航的增持计划告吹。

    04

    败走局,渤海人寿生不逢时,海外突围无望

    在保险版图的布局上,海航似乎从未一帆风顺。

    舍弃新光海航人寿与民安财险的海航集团,在渤海人寿与华安财险上猛下功夫,然时势却跟海航“开起了玩笑”。

    2017年,寿险行业迎来史上最强监管风暴,保险在回归保障的路上,也宣告了资产驱动负债型发展模式终结。渤海人寿保费几倍的增速成为历史,2017年,其规模保费在行业转型大背景下,也降至85.05亿元,同比下降54.1%。2017年,寿险行业迎来史上最强监管风暴,保险在回归保障的路上,也宣告了资产驱动负债型发展模式终结。渤海人寿保费几倍的增速成为历史,2017年,其规模保费在行业转型大背景下,也降至85.05亿元,同比下降54.1%。

    这一年10月,原保监会对渤海人寿开出了一张监管函,细数其“十宗罪”:

    渤海人寿在股东股权、股东大会运作、董事会运作、监事会运作、经营管理层运作、关联交易管理、信息披露、发展规划、内部审计以及考核激励等方面存在问题,责令其自监管函下发之日起六个月内,禁止直接或间接与海航集团及其关联方开展下列交易:

    1.提供借款或其他形式的财务资助;

    2.除存量关联交易的终止行为(如到期、赎回、转让等)以外,开展资金运用类关联交易(包括现有金融产品的续期,以及已经签署协议但未实际支付的交易)。

    2018年前8月,渤海人寿规模保费37.07亿元,同比下降50.1%,行业排名50。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原定增持渤海人寿至200亿的计划暗淡,如今仍然停留在130亿元的水平。

    当然,渤海人寿的“梦碎”,还表现在其人事的动荡。

    2016年12月,在渤海人寿第一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总经理闻安民被免去总经理一职。这位拥有30多年保险经验的海航系元老,在接连失去渤海人寿总经理、董事等职务后,于2017年中,接到了另一份任职――渤海金控副董事长,但这也引起了外界对海航系险企高层变动的系列猜测。

    而在闻安民去职渤海人寿后,其总经理一职空缺一年。2018年7月,渤海人寿迎来了新任总经理马昕。此前,马昕为渤海人寿副总经理。

    再看财险方面,华安财险也并不是那么平静。

    海航在经历增持华安财险告吹后,不得不放弃华安财险的主导权。而此时,一向被海航青睐的华安财险也“出事了”。

    2018年4月,上市公司精达股份(600577,股吧)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李光荣因涉嫌行贿罪,被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检察院批捕。而李光荣正是华安财险的董事长,此前也在渤海信托担任董事长职务。

    当财险、寿险皆步履维艰之际,海航又将目光转向了海外。

    2017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海航接洽了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安联,希望收购多数股权成为其主要股东。但作为世界级的保险巨头,安联保险还是拒绝了这一请求。

    连吃闭门羹的海航集团,以重金布局保险,多不顺。

    如今大环境及公司内部的激烈变化、风刀雨锉中,保险已经不再是那个保险,海航也已经不再是那个海航。

    普罗旺斯后的物是人非,及集团“投资战略存严重失误”、“全世界20个行业,我们干了12个,投资没有这么干的”、“团队对形势、问题严重性估计不足,没有及时调整,当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的严苛批评后,是否也注定了保险板块的宿命?

    海航的境况或许是所有生不逢时的大资本系族险企之命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