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经济民生 >  和静县传承+创新 巧绣娘绣出美好新生活
  • 和静县传承+创新 巧绣娘绣出美好新生活

    时间:2018-12-12 08:07:53  来源:  作者:

    “缝纫机嗡嗡嗡地唱着歌,绣花针迅速地上下翻飞”,12月10日,在和静县蓝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笔者看到,几名巧手绣娘正在赶制蒙古族传统服装。随着绣针和丝线在她们手中飞舞,绣娘们用巧手绣出了美好新生活,也绣出了民族文化的新天地。

    据悉,作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传承之一,土尔扈特部蒙古族服饰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蒙古族服饰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在蓝印服饰这个手工作坊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传统工艺”变时尚

    “我这里的作品全部都是土尔扈特部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最贵的一件作品价值2万元左右,该作品今年7月无偿赠送给了蒙古国历史博物馆,因为手工制作一件精美的蒙古族服装需两人以上耗时60天左右,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越来越少,我决心尽可能多的培养接班人,把这一技艺代代传承下去。”和静县蓝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那仁才次克告诉笔者说。

    走进和静县蓝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映入眼帘的不是一排排课桌,而是一把把剪刀、熨斗和手工绣品、饰品。靠墙陈列着一件件蒙古族服饰成品,特别是婚礼服饰,充满传统特色与现代感十足的设计,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绣娘们独具匠心的设计,在传统土尔扈特部图案的基础上又做了大胆的创新,把“蒙古族服饰生活化”定为目标,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改良制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现代生活装。

    据了解,和静县蓝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6年,有固定绣娘12名(其中6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刺绣优秀员工),灵活就业员工36名,机器设备二十余台。

    那仁才次克说:“为了实现传统与时尚双赢,公司先后派5名优秀员工参加了2016年、2017年度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选派骨干分子去内蒙古参加最新款蒙古袍制作培训。此外还邀请巴州花毡花纹工艺传承人赛米尔老人开展蒙古族传统服饰花纹编织公益性培训,意在将本民族即将失传的传统手艺在创新中传承下去。”

    工作队帮扶+贫困户参与——美好生活“编”出来

    铁木尔巴图是额勒再特乌鲁乡古尔温吐勒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有癫痫,不能从事过度劳累的工作,今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将他介绍到蓝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发带、腰带等配饰编织工作,编一个腰带可获得劳务费30元钱,一年下来,铁木尔巴图能编100余条,铁木尔巴图说:“现在,我在家里轻轻松松就能挣3000多元钱。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过上了好日子,我认为,最好的感恩就是自力更生,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在蓝印服饰,像铁木尔巴图一样,有6名困难群众依靠专门编织衣服前襟花纹、腰带、发带增加收入。

    今年,在工作队的协调下,娜仁才次克先后为巴仑台镇,克尔古提乡,额勒再特乌鲁乡等地的贫困户进行创业培训和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先后有500余人次参加蒙古族服饰刺绣及腰带、发带编织培训,不仅为她们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技艺,还为她们的创收提供了帮助。

    和静县编办驻和静镇查汗通古南路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张芳芳说:“那仁才次克以‘企业+农户’的生产合作方式实现灵活就业,居家就业,为贫困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引入‘大市场’。实行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目前,蓝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蒙古族服饰及刺绣产品已销往疆内及内蒙等多个城市,让和静县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传统服饰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轨道。”(徐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