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生活消费 > “点外卖”是何时兴起的
  • “点外卖”是何时兴起的

    时间:2019-11-09 17:49:06  来源:  作者:

    1993年3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1992年12月6日,《北京晚报》3版

    1999年12月5日,《北京日报》10版

    2000年8月29日,《北京日报》16版

    2001年8月27日,《北京日报》5版

    2014年8月15日,《北京日报》17版

    201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8版

    1993年3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1992年12月6日,《北京晚报》3版

    1999年12月5日,《北京日报》10版

    2000年8月29日,《北京日报》16版

    2001年8月27日,《北京日报》5版

    2014年8月15日,《北京日报》17版

    201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8版

    天气渐凉,点外卖的人也多了。足不出户,只需在手机APP上操作几下,热腾腾的食物一会儿就送上门来。不过您知道北京的专业送餐服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第一家专业送餐公司出现

    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早已不愁吃穿,然而越来越快的工作生活节奏却让人常常为了吃而大伤脑筋――现代家庭一家两三口人,吃得不多,但做饭、收拾花费工夫却不少,许多人都把做饭当成一种负担。一些头脑活泛的人盯上了送餐这个大市场。

    1992年,北京人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送餐服务的雏形。越秀大饭店门前,有些小贩蹬来小三轮车出售盒饭,出租司机不离岗位就能吃上热饭;亮马河荟萃了外企驻京机构,一些快餐车开到门前做生意;名气不小的森隆饭庄也开办了电话预订、送菜上门的新服务。不过,送餐服务的覆盖面还是太小了,不少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中午吃饭仍要“打游击”。(1992年12月6日《北京晚报》3版,《饭来张口行不行?》)

    1992年12月底,北京第一家专门从事送餐上门服务的企业“京氏绿环送餐公司”成立了。

    在公司还在筹备业务、电话都没通的情况下,3台BP机就响个不停。3天里公司正式回复电话576户。一连串的询问、预订令公司上下备受鼓舞。还有位香港客人给公司总经理胡玉佩打来电话,谈及自己也在准备搞送餐公司,“你既然率先搞了,我就不做了,肯定竞争不过你,但我祝你成功。”(1993年4月1日《北京晚报》3版,《绿环送餐公司有特色》)

    3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家公司送餐近3万份,最多时,一天送餐1100份。

    很多人以为:“绿环”一定是个新兴的大饮食集团,至少有个规模庞大的生产基地作后盾。但其实,公司仅有22名职工、4部保温车,连一个炒勺、一个厨师都没有。就连公司周围的老百姓(603883,股吧)也好生奇怪:牌子挺响的送餐公司,怎么从没见它动过烟火。

    原来,公司与商业部等食堂签订了协议,在这些食堂1500平方米的操作间,利用其暂时闲置的设备,每天承担1000余份配餐。“绿环”还为食堂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投料标准,不时检查监督。公司提供的餐饮品种全,有2.5元的学生餐、4元起价的工作餐,还有摆席开宴80元的标准,承诺菜品两周不重样、两周早知道。仅仅两个多月,投资30万元的公司就已获得了近10万元的营业收入。(1993年3月22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出现“空手道”快餐》)

    其实,当时北京的快餐厅、快餐部已经多达8000家,在这种环境中,“绿环”仍能脱颖而出,当时餐饮业人士总结说,其优势全靠一个“送”字。送餐上门,饭来张口,无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大有可为。

    很快,北京的送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报纸上刊登的“急聘”岗位中也出现了“送餐员”的字样。1995年7月,记者在海淀区中关村(000931,股吧)电子一条街上采访时发现,专营送盒饭的“来来”“欧亚”等送餐公司每天要马不停蹄地为几十家公司送千余盒盒饭。

    节假日家宴或者寿宴的预订送餐,也已成为一些家庭时髦的消费方式。

    2电话订餐时代的数字代码

    最开始,订餐主要是通过电话。为了方便订餐,很多餐厅和送餐公司还发明了一套数字代码。

    比如在写字楼,当时间接近中午的时候,白领们就开始打电话向快餐店外卖部订餐。李小姐的订餐是:“国际A座1508订1份‘9+1’”。所谓“9+1”,即菜单上的第9号快餐,再加1份例汤,而张先生选择“13+2”,则表示第13号快餐,再加一份煎蛋。简洁、方便的数字代码代替了嗦、拗口的脆肉鲩鱼、西芹烧腊之类的菜名。(1999年12月5日《北京日报》10版,《新新人类的另类语言》)

    进入新世纪,网上订餐兴起。

    2000年8月29日本报16版刊登的《都市白领新玩法》一文中介绍,在中华美食网站点,只要报出自己的地区,并在网站所提供的各种食品名目分类中“点菜”,该网就能很快开列出距离最近的几家餐馆及就餐基本价格,白领们便可以据此进行选择,并在网上直接订座,或是要求送餐上门。该网实现了全国34个地区21个特色菜系的12万家餐厅的搜索功能。此外,消费者只要进入该网站,选择自己所需的口味、品种、价格,还可以享受到国家特级厨师带着原料到家现场制作的服务。

    3“小客户”点餐曾经很尴尬

    随着外卖迅速被大众接受,很多餐馆也开始重视外卖这块市场,从以前的只做堂食,到二者兼顾。很多餐馆都在收银台上摆出一个提示牌,标注送餐电话。

    但真到了点餐环节,中式送餐和洋外卖之间的差距一下就显露出来。

    2001年,一份普通中式快餐只卖10元,这在麦当劳只能买一个普通的汉堡,而且两种饮食风格迥异。处在两个不同的市场,麦当劳应该抢不走中式快餐的生意才对。可是,当记者体验时却发现,几家餐厅都拒绝“小客户”的生意,记者最后只能无奈地选择洋快餐。

    临近中午,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单位附近能送快餐的店有10多家。其中,中式快餐分几个档次,从5元到20元不等,都不收取送餐服务费。记者通过电话向各家快餐店订餐发现,由于不少快餐店做的都是固定客户的生意,所以对份数多的兴趣大,而份数少的方便就做,不方便就干脆舍弃。达林港快餐接电话的服务人员礼貌地说,“如果顺路的话可以代送几份,但少于五六份,我们就太不合算了。”在份额上有限制的餐厅不止这一家,当记者给新叶快餐中心打电话时,服务人员热情地推荐了快餐品种,但当听说只有两份的需求时,电话那端立刻说,公司有30份以上的起送标准,送餐车不可能为一两份的快餐专门跑一趟。记者耐着性子再打电话给另一家餐厅,结果他们只给15分钟路程内的客户送餐。

    无奈,最后记者还是拨通了麦当劳的电话,解决了一顿午饭。

    中式快餐店推出了送餐上门的服务,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限制呢?一位经营者说,主要是因为送餐的利润微薄,一顿午餐,一般只有10元钱左右,如果派个人特意送去,加太多的钱客户不能接受,收太少的钱,经营者亏本,所以快餐店才会有订餐份数的要求。

    与此同时,虽然社区居民对送餐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很少有餐馆愿意为送一两份快餐跑一趟路。(2001年8月27日《北京日报》5版,《中式快餐何时随叫随到》)

    随着送餐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中式快餐也逐渐实现了随叫随到的服务。现在,大部分餐馆都能做到“一份起送”。

    4网络订餐大发展

    随着3G的到来,手机上网越来越便捷,这也推动了外卖订餐APP的发展。

    2014年,市民订外卖时的选择已经非常多,除了必胜客、肯德基一类的自送外卖,以“饿了么”为代表的传统外卖平台,还有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点点”、美团旗下的“美团外卖”、百度旗下的“百度外卖”等移动餐饮服务平台,各大电商巨头集体发力O2O(即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外卖市场。

    电商们开设的外卖平台,除了PC端频道页,还增设了微信点餐和APP点餐平台。这些平台展开了大比拼,有的推出了首单优惠,有的提供了用户点评等服务,这些各具特色的服务帮助他们在初期积累了客户。(2014年8月15日《北京日报》17版,《外卖换换工作餐的口味》)

    在外卖平台的集体发力下,网络订餐作为新兴业态发展迅速。2017年年底时,市食药监局方面披露,有的网络订餐平台单日订餐量已突破1800万单。

    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引入了网络送餐服务。2017年7月,铁路部门在27个主要高铁客运站推出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乘坐途经这些高铁站的列车,乘客可以订餐,订好的美食将在列车经过该站时送上车。这一订餐平台向社会餐饮企业开放,符合规定的餐饮产品均在12306网明码标价,供旅客选择。(201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8版,《坐高铁动车可以叫外卖啦》)

    外卖送餐服务,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进一步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

    本版文字:侯莎莎制图:焦剑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北晚新视觉、新华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