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生活消费 > 学会如何吃对消炎药
  • 学会如何吃对消炎药

    时间:2018-12-18 17:23:41  来源:  作者:

    消炎药通过不同化学结构区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甾体类的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第二类是甾体类的消炎药,如糖皮质激素。

    百姓日常所说的消炎药并不是指上述的消炎止痛药,实际上指的是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和细菌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物质。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活性,主要作用于全身的各种抗生素及化学药物。所以抗菌药物包含了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些是合成的化学药物。它的主要特性是能够杀灭细菌、真菌等致病原。

    细菌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因为不同的细菌结构是不一样的,经过革兰染色,通过在显微镜下的颜色不同进而可以判断它的细胞壁到底是厚的还是薄的,分成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临床最常见的是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在显微镜下把细菌放大,可以看出,细菌分为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及细胞质。各个部分都在细菌的生命存活或者繁殖生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了细胞壁,它的重要器官可能脱落,细菌就会死。细胞膜是交换物质的半透膜,会影响细菌生长。内部核糖体用来合成蛋白质。所以任一部件有问题,都会影响细菌生长繁殖。 抗菌药物都是通过抑制或影响细菌的不同部位生长来发挥作用。比如:头孢类抗生素干预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影响细菌的核酸合成,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会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影响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和生长。此外磺胺类的药物会影响细菌的叶酸合成。

    细菌和人类共生,人完全处于无菌状态反而不能存活。人没有正常的菌群分布,身体会处于失控状态,会患上各种疾病。细菌跟人体能够和平相处,因为人体有免疫力。当身体抵抗力比较低,细菌相对比较强大时,就会导致人体生病。这时用抗菌药物,在免疫系统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下,致病源――细菌就会被迅速地杀灭或抑制,从而疾病就可以得到控制,这是理想的抗菌药物的治疗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危害性

    抗菌药使用不当的第一个危害就是不良反应。

    第一,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确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它是药物治疗当中的自然风险,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的同时一定会给机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第二,临床中存在药品不良事件。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统称为药品的不良事件,必须尽快识别与药有无相关性,然后再去处理。

    第三,药品的群体性不良事件。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在相对集中的区域里,对一定数量的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是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威胁,需要紧急处置的事件。例如,一个病区有40个患者,其中有20个人为了治疗同样的疾病或症状,都要服用同一种药物,而这20个人服药后有很多人同时出现如头疼、发烧或者休克等症状,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反应叫群体性的不良事件。这时候医生会高度怀疑在用药时有没有一些特定的干扰因素影响了药品的使用。

    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人群:如肝功能、肾功能不好的人,因为大部分药物是通过肝脏代谢或通过肾脏排泄。老年、儿童、妇女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的特殊人群,有基础疾病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不能规避的,是自然风险。患者要知道自己属于哪类人群,在服用药物时要特别关注不良反应,关注身体变化,及时跟医生或药师沟通协调。

    抗菌药使用不当的第二个危害就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在临床中可以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率是比较高的。一些患者的用药习惯不好,总想输液打消炎药,再加上其他因素,抗菌药在临床使用的频率很高。另外,抗生素在畜牧业当中使用比较广泛。因为在畜牧业当中为了防止动物生病,会定期给动物喂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代谢需要一定时间,有时残留在体内无法彻底清除。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可适量添加抗生素,但是添加的品种和量必须严格控制。目前抗菌药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

    2007年美国政府报告说发现其国内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正在呈蔓延趋势,每年预计有9万人严重感染这一病菌,报告中专家警告说这种菌在美国每年致死的人数可能比艾滋病还要多。所以耐药的病菌对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另外,超级细菌携带了非常抗药的基因,使得它对很多种药耐药,可以用于救治的药物非常有限。

    细菌耐药后果严重,因为抗菌药物是配合人体的免疫力把细菌杀灭或制服的,如果细菌产生耐药性,抗菌药物就无效了,人体免疫力对此也束手无策,致病原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体危害相当大,给医护人员提供对策的余地也会变小。因此,在2011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卫生日主题就是“细菌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没有药可以用”。2011年我国也开展了全国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在全国的各级各类的医疗机构都开始集中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积极避免细菌耐药和药品不良反应问题。

    抗菌药物应用误区

    第一个误区,认为抗菌药物是一把万能钥匙。部分患者认为抗菌药物包治百病。抗菌药物不等于消炎药,一定要在有适应症的时候,就是有细菌导致病原感染的指征时,才应该用抗菌药物。普通的炎症,如过敏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或者局部软组织瘀血、红肿、疼痛,没有必要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治疗用药,不能预防感染。抗菌药物唯一可以用于预防感染的地方是在做手术之前。有些患者错误地认为感冒就吃抗菌药物。感冒分为病毒性的和细菌性的。细菌性的感冒,抗菌药是管用的。用抗菌药物去治疗病毒性的感冒是没有意义的。细菌性的感冒有发热症状,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指标高,这时才有应用抗菌药物指征。如只是打喷嚏、流清鼻涕等症状,没有必要用抗菌药物。因此感冒只需好好休息、多喝水,在加重症状时才有必要应用抗菌药物。发热就用抗菌药物是不对的,38摄氏度以上的高烧才有必要用,而且仅适用于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严重性发热,对于病毒引起的感冒发热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是没有效果的。

    第二个误区,有些患者追求高档品种的抗菌药物,有求新、求贵的心理。有些抗菌药物对多种类型的细菌都管用,而另一些抗菌药物只能管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那么管得多的就叫广谱的,管得少的就叫窄谱的,但是它们各有特色,不分好坏。新抗生素不一定就是好的。老的抗生素应用的时间比较长,安全性资料比较多,应用人群广,使用经验更足,并不会因为旧而落伍。因此,最适合患者的抗生素才是最好的。

    第三个误区,用药依从性不好。一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比较多。二是急性的人用某种抗菌药物短期不起效,就换一个。这两种行为都非常不好,抗菌药物在人体内起效是需要过程的,48小时以后才能评价它的抗感染疗效,如果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就没法观察药物疗效。并不是使用的种类越多越好;不能频繁地更换抗菌药物,要沉住气,观察48小时,没有改善再找医生咨询。此外有些患者害怕抗菌药物的副作用,所以一旦有效就停药,这种情况也是不对的。对于患者而言,在用药中应主动提高用药依从性,按照医生和药师交代用法用量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跟医生和药师沟通。在诊断明确、治疗方案适宜的情况下,影响治疗效果很关键的一部分因素就是患者是否合作,是否能够严格遵医嘱用药。一项调查研究表明,30%~70%的病人是没有按医嘱用药的,这样就会影响疾病的治疗。

    供稿单位: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