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法制新闻 > 法治评论周刊1000期: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晴雨表
  • 法治评论周刊1000期: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晴雨表

    时间:2019-07-10 18:57:24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作者:李国民

    进山/图

    7月6日,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1000期座谈会在最高检香山办公区举行。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周刊的老领导、老作者共聚一堂,围绕“舆论监督:站在1000期的新起点上”这一主题,总结周刊过往报道的经验,为周刊未来的发展把脉、建言。

    法治评论周刊创刊于1999年1月6日,今年7月3日,迎来了1000期的出版。20年来,法治评论周刊与国家法治建设同行,坚持用法律人的眼光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坚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发出富有建设性的声音,向社会播洒法治阳光,向弱者传递新闻温度,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在媒体圈和舆论场享有良好口碑。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共同追忆了与法治评论周刊一起走过的日子,并从各自的角度对周刊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办主任王松苗曾经担任法治评论周刊主编,他在发言时回顾了周刊的发展历程,勉励周刊坚守“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间”的办刊宗旨,不忘初心,继续保持人文高度,坚持以法治的眼光观察一切;文章追求雄深雅健,保持对法治新闻的研究力,继续发挥风向标的作用;守正创新,引入多媒体手段,力争使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人大监督“三剑合璧”,为推进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最高检机关党委负责人李雪慧表示,法治评论周刊一路成长离不开三点原则:“想做事”,想为老百姓代言,为不平之事发声;“不惹事”,为中国法治大厦添砖加瓦,弘扬法治与公平正义;“不怕事”,报道和评论都有底气,不谋私利,为百姓仗义执言。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新需求,更加关注公益诉讼等检察新职能,善于通过舆论监督反映群众的新期待。

    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赵志刚是法治评论周刊的创办人之一,说起创刊故事至今仍是激情满怀。他建议,今后可进行类案监督的探索,关注涉及老百姓公共利益的公益诉讼,扩大新媒体的影响力。

    海口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王琳对法治评论周刊“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间”的办刊宗旨有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法眼”代表专业理性,可防止民粹裹挟;“慧心”代表自然理性,可校正法律专横,法治评论周刊在专业理性和自然理性的平衡上,做得“刚刚好”。“法治评论周刊的另一特色在于始终坚持‘报道+评论’的模式,以事实为基础趋动观点。坚守严肃评论不易,坚持舆论监督更为不易。建议探索‘舆论监督+检察监督’的可能性,结合检察权回归法律监督的变化,为检察监督拓展更多的形式和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回顾了与法治评论周刊的交往。“重视对新闻侵权尤其是评论侵权问题的研究,是法治评论周刊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在我的研究视线内,法治评论周刊的新闻评论研究水准在国内仍是领先的,这一点难能可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用五个排比句来定位他心目中的法治评论周刊: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晴雨表,不法失德行为的“啄木鸟”,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法治思想的百花园,核心价值观的守望者。他希望法治评论周刊发挥品牌效应,把最优秀的专家和人才汇聚到旗下,为建成法治小康社会尽一份力。著名杂文家、高级记者王乾荣也关注到法治评论周刊对法律人才的培养。“我与法治评论周刊已经有16年交集,在周刊上发表了399篇专栏文章。16年间,周刊的专栏作者不断更新换代,一些年轻专栏作者的成长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希望法治评论周刊继续保持品牌影响力,成为人才的孵化器。”

    石家庄海关副调研员沈占明就是王乾荣眼中的“年轻专栏作者”之一。他认为,看天下易,暖人间难。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弱点是慢和保守,优点则是严谨、“靠谱”,舆论监督不仅需要传播速度,更要有替弱者发声的情怀和担当。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沈海平也认为,做好舆论监督,需要良知、勇气和智慧。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文静说,官媒真正受到公众欢迎不易,做到了很了不起。这要求媒体领导者不仅要有见识,更要有胆识;不仅要有政治智慧,更要有人文情怀。“记者也必须有干预生活的强烈使命感。”南京市检察院副巡视员、检察日报南京记者站站长崔洁补充道。除此之外,找准问题也至关重要。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邱宝昌就指出,舆论监督大有可为,比如在消费领域就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比如保健食品、汽车销售体制和网络广告的规制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务督察局副巡视员滑宝霞,法治评论周刊前任主编李曙明等嘉宾也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议,希望周刊继续坚守舆论监督不动摇。

    座谈会由检察日报社总编辑钱舫主持。他表示,与会嘉宾对法治评论周刊的深情厚谊令人感动,提出的中肯建议也值得认真研究。与20年前相比,当今的法治环境、舆论环境和传媒生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舆论导向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舆论监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在肯定法治评论周刊过去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责任和挑战。希望站在1000期新起点上的法治评论周刊坚守初心、与时俱进,未来在舆论监督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稳健,在法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