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评论 > 广西:牢记“四个新”嘱托 站在新起点“再长征”
  • 广西:牢记“四个新”嘱托 站在新起点“再长征”

    时间:2021-05-27 23:2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金虎 贾月洋 光明网记者 覃庆卫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时刻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党的红色旗帜第一次插上桂东大地到红军长征途经广西,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地生根到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从在开放发展中奋楫争先到守好疫情防控“国门防线”……广西举全区之力,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广西:牢记“四个新”嘱托 站在新起点“再长征”

    广西南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生态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之路,图为南宁城市风光。宋延康摄/光明图片

    1、红土地上旗帜扬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等继续领导农军在东兰、凤山等县坚持斗争,发展起大批武装力量。

    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在左右江地区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4年年底,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桂林北部地区。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几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这一战成为事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彼时的桂北各县,红色革命信念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红军所经之处,军爱民、民拥军,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在党的领导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壮乡发展掀开新的历史篇章。6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红木棉扎根南国沃土,绽放出红艳艳的花朵,5700万壮乡儿女历史性地告别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八桂大地发展日新月异。

    昔日血色土地,是今日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广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桂北,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建设保护项目68个;在桂东,建成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陈列馆;在桂西,建成百色起义纪念公园;在桂南,建成龙州起义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西按照“红+古”“红+绿”等融合发展理念,推出“邓小平足迹之旅”“湘江战役之旅”等10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覆盖全区14个设区市,形成了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广西“红色旅游+”产品,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载体。

    广西:牢记“四个新”嘱托 站在新起点“再长征”

    广西境内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开通高铁,初步建成现代立体交通格局。黄舞杰摄/光明图片

    2、全民齐心奔小康

    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群山连绵、山多地少、缺少良田,久困于穷。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开展了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贫困做不懈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区累计实现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5379个贫困村出列、54个贫困县摘帽。

    为确保扶贫扶到根上,广西因村因户因人分类精准施策,推广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全区产业覆盖率达96.8%,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是奋战在脱贫战线最美的身影。据统计,广西共选派5379名第一书记和3.7万名工作队队员驻村,安排52.3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做到不漏一户一人。

    “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曾是广西深度极度贫困地区大石山区的真实写照。要改变这些地区贫困群众的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是根本出路。

    2017年以来,广西举全区之力,创新性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贫困群众从“山窝窝”“石头缝”中搬出来,从源头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共完成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产业扶持项目覆盖69.29万搬迁群众。

    环江,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2015年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6%。为摆脱贫困,环江因地制宜,整合扶贫资金做大做强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全覆盖。2020年5月,环江退出贫困县序列。

    “环江的脱贫,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和各界的真情帮扶。”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

    共饮一江水,两广一家亲。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广东省结对帮扶广西33个国定贫困县,5年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56.22亿元,1.32万家广东企业到广西参与帮扶,粤桂“双培双带双促”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模式、消费扶贫等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典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说,广西将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的起点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3、盘活开放这盘棋

    2021年4月28日,一列满载3687吨大米、氧化镁、石英砂等货物的集装箱班列,从广西钦州港东站驶向重庆团结村站。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今年开行的第1818列海铁联运班列,至此,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10000列。

    一道通而万里畅。2017年4月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从无到有,日益完善,已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连接“一带一路”、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延强介绍,通过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新加坡及东盟主要物流节点,运行时间比经东部地区出海节约10天左右。

    高水平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广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一个缩影。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如今,东博会已成为中国—东盟高层对话、经贸合作和专业交流的全方位开放平台,在东博会框架下举办了近300个会议论坛,涵盖海关、检验检疫、金融、港口等50多个领域,带动中国—东盟信息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成为中国—东盟多领域合作的“南宁渠道”。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海铁山港码头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广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大开放合作多作贡献”。

    经过4年多的建设,铁山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港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从2017年的18.2小时减少到2020年的1.36小时,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从2017年的125.1小时减少到2020年的32.02小时。特别是2020年4月16日,北海港铁山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正式开通,标志着广西北部湾重要港区实现进港铁路全覆盖。

    将目光转向西北方,位于北部湾“一轴两翼”中轴处的钦州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南宁、钦州、崇左三大片区。同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公布,强调提升北部湾港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中的地位,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位于北部湾中轴处的钦州港,被同时纳入广西自贸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之中,引人瞩目。目前,钦州港基本实现国内主要港口和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港口。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系统集成广西高水平开放平台的牵引性工程。”鹿心社说,目前,广西已实现国家战略规划全覆盖,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

    4、生态优势金不换

    桂林山水甲天下,看山看水数漓江。漓江被誉为全球最美的15条河流之一,是桂林山水的灵魂。

    但漓江的“诗情画意”也曾一度遭到采石采砂、餐饮业、野钓等破坏。“保护好生态、保护好漓江的水质,就是保护桂林旅游。漓江的环境保护要从严、再从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郭红星说。

    桂林市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实施百里漓江绿化彩化花化果化、生态护岸、漓江清洁“免疫”等工程,关停保护区内所有采石场,整治沿岸“四乱一脏”现象,开启分时分段新航线等,逐步恢复漓江生态。

    “保护漓江的‘接力棒’要一届届传递下去。”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说。历届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漓江保护管理工作,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绿色政绩观”从未改变。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鹿心社表示,广西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

    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然而,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柳州也曾被生态环保问题困扰,20多年前被冠以“酸雨之都”之称。

    关闭位于市区的重金属污染企业,严肃查处重金属污染源,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电镀行业,实施集中入园、统一治理……痛定思痛,柳州决定壮士断腕,全面整治涉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今的柳州,工业不断壮大的同时,彻底摘掉了酸雨城市的帽子,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生态环境部通报2020年度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柳州市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

    在南宁,曾有一条泛着黑水飘着臭味的河沟——那考河。如今的那考河,已形成休闲滨水景观带,河水清澈见底,河道沿岸花团锦簇。微风吹过,带来青草和鲜花的芬芳。

    2015年以来,南宁市以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全覆盖治理黑臭水体,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生态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之路。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利剑。广西将111个县市区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主城区等,实行更多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差异化考核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制度保障。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广西的“绿色家底”更加殷实: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2.50%,居全国第3位。

    5、边疆巩固钢铁城

    “我们家由壮、汉、苗、彝、仡佬5个民族组成,32口人,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在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保上村一户大家庭里,彝族村民杨玉清一脸自豪。

    在广西,像这样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30万个,“九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尊重包容、以诚相待,是这些家庭和睦幸福的秘诀,也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

    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92%。广西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12个民族自治县和59个民族乡,为各少数民族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权利提供制度保障。

    “广西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广西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蓝天立说,广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得到充分行使。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陆地边境线长达10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8个县(市、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各民族团结一心,筑牢了边疆巩固安宁的钢铁长城。

    宁明县爱店镇提炼出以“爱国、爱家、爱店”为核心内容的“爱店精神”,激励各族群众一起搞边贸、一起发展产业共同致富;凭祥市友谊镇平而村在界河旁,村内有国家二类口岸,地理位置特殊,流动人口多,却创下28年无刑事案件发生的纪录;靖西市龙邦镇护龙村不少村民家的窗户下就是国境线,该村建立一支由村干、退伍青年组成的义务巡逻队,依托熟悉地形等优势,配合边防部队开展巡边护边工作。

    “我们通过‘网格化综合管理’,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防城港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韦杰介绍,防城港市创新提出以“管好人”“管好事”“管好区域”三个维度开展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强基层、防风险、促提升,探索出一条边境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防城港市从疫情防控、打击偷渡等方面入手,首创智慧边境管控圈、情指行一体化警务模式等,挖掘发挥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控力量,有效阻止疫情通过出入境渠道传播,实现境外输入“零记录”、市内疫情“零反弹”。

    在广西另一座国门城市崇左,政法部门实施“铸魂强警”“创新驱动”“科技固边”“亮剑安民”四大工程,从点、线、面三个角度落实边境管控工作,从党政、军警、群众三个维度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边境管控格局。

    “广西政法系统肩负起新时代维护祖国南疆安全稳定的神圣使命,彰显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的新担当,持续掀起扫黑除恶强大攻势、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确保国门边境安全无虞、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不断谱写祖国南疆繁荣稳定新篇章。”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莫亦翔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6日 05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