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评论 > 粤港澳大湾区:共担使命 同享荣光
  • 粤港澳大湾区:共担使命 同享荣光

    时间:2019-02-21 17:5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赋予了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一系列战略定位,方向已指明,蓝图已绘就,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未来可期。

    自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至今的一年多来,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流频率日渐密切,质量不断提高,为未来更深层次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的粤港澳三地,正借由大湾区这一已经扬帆起航的“巨舰”,写就新时代开放发展的新答卷。

    协同发展 科创领航

    几天前,“广佛肇量子安全通信时频网络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广东肇庆正式启动。出席了启动会的中科院院士刘颂豪介绍,广佛肇量子安全通信示范网是粤港澳大湾区量子通信首条示范干线,项目成果将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通信环网推广应用、建成国际量子通信枢纽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通信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其基于量子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是近几年国际科研竞争中的焦点领域之一。而这一项目的落地,无疑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从世界湾区发展经验看,他们都具有宜居宜业、高端要素集聚等共同特征。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级大湾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创引领发展。”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杨永聪看来,港澳与内地科技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港澳与内地的科创合作,也曾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24名在港两院院士曾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表达报效祖国迫切愿望的同时,也在信中提出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问题。科技部和财政部随后发布相关政策,对支持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作出规定。

    试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按需办理往来港澳有效期3年的多次商务签注,企业商务签注备案不受纳税额限制;建立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并建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广东省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将在建设规划、用地审批、资金安排、人才政策等方面对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给予重点支持。

    在去年8月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被正式列入议程。

    “香港、澳门拥有高校、科研、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广州则有发达的外贸及电子信息产业,深圳拥有完善的科创产业链条,东莞、佛山等地沉淀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湾区内各城市的创新要素流动和科创产业联动,正成为一种趋势。”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罗繁明表示。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达到10万亿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R&D人员68万人,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45万人,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0家。2012—2016年,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现了翻一番的快速增长。”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产出不断涌现、特色科技产业基本形成,有望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教育合作 人才会聚

    “未来大湾区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将促进湾区各高校的融合,这种融合的突出意义就在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与创新时,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吴清辉表示。

    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框架下,三地在教育领域的合作逐渐走向广泛和深入。除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也于近期分别与广州和惠州政府达成合作,将在当地开设校区。“期望分校与本校发挥协同效应,促成学生以至香港与大湾区内城市的良性互动,创造双赢。”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表示。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吴逊认为,合作办学能利用三地资源优势,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如香港院校在科研经费、生源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可获更长远支持,内地大学则可通过跟港澳院校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2018年,在国家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事项,推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制度之余,珠三角各市也纷纷出台政策,努力推动大湾区内人才更加合理流动。先是香港宣布“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旨在通过快速处理入境安排,为香港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深圳市则紧接着推出了“鹏城英才计划”和“鹏城孔雀计划”,而广州、珠海、东莞、惠州等城市随后也都推出了各自的人才计划。

    除了加强三地区域内人才流动,粤港澳大湾区更着眼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广东省日前推出的“人才优粤卡”,就是广东借鉴港澳经验,强化招才引智的最新举措。这一面向来粤或在粤工作的科技领军人才、文化艺术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人群的新政,允许持卡人凭卡在落户、购房购车、社保、子女入学、贷款、职称评审等方面享受各类优先和便利服务。

    文脉相亲 共话发展

    一湾活水润南粤,两岸潮平托明珠,蜿蜒流经数千里的珠江,是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们共同的母亲河。而衍生出的粤剧、龙舟、武术、醒狮,像是一条条文化纽带,将同气连枝的三地人民紧紧串联在一起。

    “粤港澳大湾区在历史、人口、语言、文化上具有同一性,有着深刻的人文价值链。大湾区各城市和地区应注重挖掘、融合和利用这些人文价值链,尤其是应注重建设发展与大湾区各地均有深刻联系的‘孙中山文化’。这次规划中提出‘支持中山深入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也标志着孙中山文化正式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久耕孙中山文化研究的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表示。

    在去年底刚刚结束的广州文交会中,粤港澳大湾区剧院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美术联盟相继发起筹备。发展成为凝聚三地文化共识的人文湾区,成为未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

    “穗港文化的交融带有地域上的优势,传统的文化根基、文化渊源为将来的粤港文化协同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葛亮表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同样认为,文化产业将成为人文湾区的核心因素,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文化产业来打造人文湾区具有多种资源禀赋。如果各大城市能够将文化产业的桥梁打通,湾区的竞争力水平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让港澳青年更多地感受到大湾区发展潜力,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合作,也是未来大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久前,一场名为“四海一家·感知大湾区”的青年交流活动在广州启动,约1000名香港青年在两天时间里分别前往了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5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亲身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与机遇。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书记池志雄介绍,他们正依托粤港澳三地服务机构,整合大湾区青联专业及社会力量,为来粤求学、就业、创业及生活的港澳青年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湾区,同时也为他们在港澳的家人提供服务,免除后顾之忧。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0日 10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