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新闻 > 社会评论 > 科技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 科技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时间:2018-10-20 21:1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近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产量基本稳定,库存充裕,粮食供给是有保障的。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背后,正是科技创新发挥着日益强劲的支撑作用。可能已很少有人记得,“十五”初期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下滑,到2003年跌至4.3亿吨警戒线,粮食安全出现严峻危机,我国农业同时面临着土地、水等资源紧张局面。向有限的土地要粮食增量,怎么办?此时,人们把目光转向了科技。

    2004年,科技部会同原农业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13个粮食主产省启动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科学家们着眼各地粮食丰产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开展系统研究,发起了对粮食丰产的长期“总攻”。

    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明介绍,截至2017年,这一工程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3个粮食主产省围绕三大作物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累计建立三大粮食作物项目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26.38亿亩,增产粮食13229万吨,平均亩增产50.14公斤,与全国同期粮食生产相比,亩增产量是全国平均亩增产的2.32倍,有力促进了我国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和全国粮食“十四连丰”。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提高单产成为粮食增产最重要的途径。在14年来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三大粮食作物超高产攻关取得新突破,创造了50亩以上连片单季粳稻987.8公斤/亩、稻茬麦769.4公斤/亩、冬小麦821.7公斤/亩、小麦-玉米周年轮作1500公斤/亩、春玉米1254.8公斤/亩的高产纪录。

    同时,为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工程研发出集成配套适应于三大平原应用、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这使项目区水、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灾害损失降低5%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10元左右。工程实施14年,项目区增产粮食、单产增产率和实现直接经济效益均有大幅提高,累计增加效益2619.01亿元。”赵明说。

    此外,赵明介绍,围绕丰产增效目标,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共获得各类成果64项,其中鉴定成果18项,获得国家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37项,有效提升了我国粮食丰产科技水平。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工程创新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324项,筛选新品种、形成物化新产品420个,组装集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作物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130余套,使项目区粮食增产的科技贡献率达61.7%。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利、成果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这一工程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跨越式提升,粮食总量由严重不足发展到突破6.2亿吨大关,并连续五年维持了6亿吨以上,较好地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可以说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赵明评价。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在赵明看来,粮食生产正以多措并举的姿态积极应对。“我们正在实行豆粮轮作和套种,以提高大豆生产能力,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打造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养加工产业链,加强作物绿色生产,打造特色品牌,有效促进粮食产业兴旺发达和农民富裕。”

    赵明认为,保障粮食安全,科技仍重任在肩。农业科学家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作物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继续重视产量增加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的粗放数量型增长向绿色可持续的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为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提供新动能。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9日 10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