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新闻 > 回望百年杀戮现场,今人需要明白什么?
  • 回望百年杀戮现场,今人需要明白什么?

    时间:2018-11-13 18:14:15  来源:环球网  作者:张海潮

    回望百年杀戮现场,今人需要明白什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暗杀,理由是这位王储推出的民族和解政策不利于多民族的奥匈帝国走向瓦解——哈布斯堡王朝不崩溃,其境内的斯拉夫民族就难以并入塞尔维亚,后者也就无法实现建立南斯拉夫国的理想。换言之,斐迪南大公成了塞尔维亚扩张的路障,必须移除。

    路障移除了,各种体量更大的巨型列车却蜂拥而至,在此撞得伤痕累累,其中的几辆干脆直接报废——此后4年,欧洲列强全部卷入了战争,直至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节车厢里与协约国签署停战协定,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在维也纳申布伦宫的“中国厅”内宣布退位——付出了850万军人和1000万非战斗人员的性命后,一战落幕。

    在不久之后的1919年巴黎和会上,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旨在削弱旧式殖民帝国、鼓动民族自决(这有利于美国投资和制成品占领英法及其殖民地的辽阔市场)的“十四点原则”。然而,威尔逊的全球主义呼声却遭到了绰号“老虎”的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的坚决抵制。克列孟梭轻蔑地表示:“还‘十四点原则’?摩西不过‘十诫’!”从这时开始,人类进入了持续20年的“二战筹备期”。

    笔者认为,一战的很多教训至今都富有启示意义:

    和平,是大国竞争不可撼动的底线

    “如果贵国(奥匈帝国)与俄国开战,我国保证会站在贵国一边。”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向奥地利伯爵奥约什保证。

    “和塞尔维亚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斐迪南大公死后不久,奥匈帝国军队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贺岑道夫说。这位奥军军事领袖甚至在暗杀之前就鼓动哈布斯堡皇室,要对塞尔维亚发动“不少于20次的战争”。

    “没有德国人的支持,奥地利不敢发起侵略性行动。我希望英国政府能公开声明站在俄国和法国一边,不能再拖延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前,俄国外交大臣谢尔盖•萨宗诺夫在圣彼得堡(战争爆发后嫌该名太“日耳曼化”,遂该名彼得格勒)对英国驻俄大使表明了态度。

    1914年夏季,数十年来被骚乱和民族分离运动折腾到精神错乱的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以及国内政治问题层出不穷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它们的高层居然会不顾一切的“渴望战争”。

    其实这种心态并不难理解——他们想通过军事行动转移内部愈演愈烈的社会和民族矛盾。不仅仅是上述这些正“坐在火山口”的君主国想这么干,20世纪初,用持续十多年的军备竞赛把各国财政压垮了的欧洲工业巨头们,甚至纷纷主张借助战争手段去遏制遍布全欧的劳工运动。然而诡异的是,支持以军事手段转移国内矛盾的各国领袖,却都认为敌对国家的同行因惧怕内部革命而不敢开战。德国高层对俄国的判断就是如此,这直接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一战的结局表明,无论是企图利用战争巩固权力的各国君主,还是主张以军事手段遏制工人运动的工业巨头,他们的美梦全部都落空了:德皇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奥匈帝国末代君主卡尔一世流放大西洋马德拉群岛,沙皇尼古拉二世不但全家被处决,而且俄国在战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作为欧洲列强中唯一的共和国,法国经济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即使战后的巨额赔款也不能阻止这个国家的急剧衰落,这也是二战开始后法国迅速沦亡的一个因素;大英帝国同样祸不单行,不仅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岌岌可危,而且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甚至是统治了700年之久的爱尔兰,都开始走向实质独立——日不落帝国的解体进入了倒计时。

    斐迪南大公在遇刺前的1913年就得出结论:“奥地利和俄国一旦开战,要么哈布斯堡帝国崩溃,要么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或者两者玉石俱焚。”

    一语中的。

    在当今的核武时代,和平更是不可撼动的底线,彼此竞争的大国之间需要全方位强化管控危机的能力。

    新式战争总是具有不可预测性,最好别主动尝试

    一战爆发时,没有人会料到战争会空前血腥地持续了4年之久。各国军政要员的大脑基本都停留在1870年普法战争甚至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中,尽管德国模糊地提出过“国家武装论”等举国之战的观点,但当时并没有人真正见识过电气和交通运输革命后现代民族国家总动员时的恐怖威力。所以,各国军事领袖都认为战争仅仅是专业军队的一家之事,或者说是一种流传自中世纪的“贵族特权”。他们坚信,欧洲大战将于数月内结束——“勇士们会在圣诞节前凯旋”。

    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加上殖民战争中欧洲强国总能在最短时间内凭借压倒性的装备获胜,那么一战中连续出现大规模草菅人命的攻坚战以及军事资源的荒唐错配之事,就不那么令人感到惊讶了:

    1914年8至9月,俄奥加里西亚之战,90万奥军被歼灭35万;

    1915年2至3月,法军强攻香槟的德军,只推进了不到500米,死伤就超过了5万;

    1915年4月,法军攻击圣米耶勒,6.4万名士兵被德军击毙;

    1915年4至5月,伊普尔毒气大战,英军阵亡6万;

    1915年5至6月,法军在阿拉斯攻击德军,结果死伤10万;

    1915年5至8月,德奥联军血洗加里西亚,俄军损失150万;

    1915年9至10月,奥军追杀俄军,但己方却阵亡23万;

    1915年9月,英法联军攻击香槟、阿图瓦,损失兵力24万;

    1916年2至6月,凡尔登“绞肉机”,法军损失54万,其中阵亡15.6万;德军损失43万,战死14.3万;

    1916年7至11月,索姆河会战,英法联军损失60万,德军损失50万;

    1916年6至8月,“布鲁西洛夫攻势”展开,德军损失35万,奥军损失150万,俄军损失150万(俄军战死人数接近100万)。“布鲁西洛夫攻势”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伤最为惨重的战役,3个月左右损失士兵约350万,而二战中斯大林格勒之战持续1年,损失兵力不过200万;

    1917年10至11月,卡波雷托战役,意大利军损失60万;

    列强中,死伤最为惨重的自然是腐败无能却只是单线作战的俄军:阵亡200万,负伤500万;

    其次是战力强悍却二线作战的德军:阵亡200万,负伤420万;

    离心离德的奥军同样死伤严重:阵亡150万,受伤360万;

    单线作战的法军伤亡极大:阵亡150万,负伤340万;

    差劲的意大利军队几乎无所作为:阵亡60万,负伤90万;

    英帝国的损失同样很大:阵亡约100万,负伤210万;

    值得一提的时,犹如1066年诺曼入侵和15世纪的“玫瑰战争”,一战灾难性地打击了英国的权贵和中产阶级,比如1914年入伍的、年龄在25岁以下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生,战死率高达50%(能读得起这两所大学的几乎都是富裕有权家庭的孩子),很多中上阶层家庭因而绝后。一战期间巨大的伤亡是促使二战前后英国坚决奉行对德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二战中英美两国全部阵亡的士兵加起来还不及列宁格勒围城战中饿死(64万)的苏联平民多。

    关键词:巴黎和会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