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让利于民”,挖掘经济内生增长潜力
  • “让利于民”,挖掘经济内生增长潜力

    时间:2019-03-16 16:01:49  来源:  作者:

    ■ 社论

    “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本质上也是要对政府与市场、民生关系进行再平衡,让政府存量利益被触动,让企业和民众获得感增加。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十五

    每年全国“两会”,总理答中外记者问都是万众瞩目的重头戏。在15日上午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对经济形势、减税降费等问题的诸多表述,就引发不少解读。

    其中,在谈到减税降费问题时,李克强总理表示,大规模减税降费,是要动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减税是要减收的,为此,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就要让利,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这样财政才更可持续。”

    减税降费是为企业减负、为经济注入活力的关键一招,但这必然会牵涉到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关系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平衡。所以,将其视作“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绝非虚言。而“政府要过紧日子”的承诺和“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的表态,则将政府推进这场改革的态度昭示无遗。

    当然,“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绝非只是句口号。在“减增值税”和“降社保费率”双轮并驱下,今年这轮大规模减税降费,预计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两万亿元。但要让减税降费的“让利效应”跟利好企业、惠泽民生结合,还得让其效果看得见、享得到。唯有如此,减税降费才能真正成为激活市场内生活力的润滑剂。

    这就需要在两个方面继续下功夫:一是要在合理化税前抵扣标准上做功课,二是要减少财政支出,即“政府就要过紧日子”。

    近三年来,我国基本平均每年给企业减税降费1万亿元,其力度与幅度都很明显。但毋庸讳言,这样的政策利好并未辐射到所有企业,有些企业对减税仍缺乏获得感,还有企业甚至出现了实际税负增加的现象。之所以造成这种悖论,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这可能与税基增加有关。

    就此看,减税降费不能简单地在降低名义税率上做文章,还应在合理化税前抵扣标准上做功课,使税负公平不仅反映在名义税率上,还反映在税前抵扣标准上,尽可能地实现应扣尽扣,否则在降低名义税率的同时,税基上升就抵消了名义税率的下降,减税降费行动也就可能流于形式。

    此外,要更充分地“让利于民”,还需财政预算支出做相应调整。目前政府通过增加0.2%的财政赤字来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支出缺口,这也让人感受到壮士断腕的决心――根据去年超过90万亿元的GDP计算,这相当于增加近2万亿的债务,实现债务与税收的可替代化。

    而要稳妥地支持减税降费,显然也需要将“政府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化,切实压缩行政开支,做实简政放权改革,即使触动“政府的存量利益”也在所不惜,给经济社会带来正向激励约束效应。

    本质上,简政放权的行政改革越成功,政府服务市场的施政理念越深入,市场活力就越容易激发,企业和民众也就能有更强的获得感。“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的效果也就能更有效彰显。

    其实,也只有秉持“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的理念,持续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充分挖掘出经济的内生增长潜力,让经济爬坡过坎的转型升级获得更有力的保障,民众获得感也才能持续提升。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