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一张纸上 练出真功夫
  • 一张纸上 练出真功夫

    时间:2020-10-29 11:15:00  来源:  作者:

    “你们用的每一张纸都有可能用了我们的技术成果。”在姚献平的实验室里,他随手拿起一张白纸,用指尖摩挲着纸面的纹理,对着记者侃侃而谈

    姚献平是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造纸化学品、淀粉衍生物领域的研发工作,被业界尊称为“淀粉大王”。

    一张纸上 练出真功夫

    背着几十斤的资料挤火车

    改性淀粉被称为是“造纸行业的味精”,将改性淀粉作为添加剂,能有效降低造纸成本,节能降耗,提高纸品质量。1985年,姚献平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回到杭州,创建了变性淀粉课题组,投身于淀粉衍生物研究。

    “我发现淀粉衍生物在国内需求量大,但是缺乏成熟的淀粉改性及其应用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纸业发展的掣肘。而且我在上海从事的植物化学工作也与淀粉行业有关联,于是下定决心要钻研这行,为国家做一点贡献。”姚献平说。为了做好调研工作,他专程前往北京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在回杭州一千多公里的路上,姚献平将资料复印件打包成一个几十斤重的大包裹,如同一个苦行僧,搭着火车将它们背了回来。从此,姚献平在淀粉衍生物领域开始了30余年的攻坚克难之路。

    1988年,姚献平深入到条件艰苦的磐安县,利用改性淀粉技术成果建设联营厂,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依然历历在目:厂房是租来的破旧车间,18万元的科技贷款只够买部分关键设备,连同厂长在内的11个职工没有一个懂这项技术……姚献平一家三口就住在老旧的农民房里,用痰盂当厕所,用煤油炉当厨房,“为了推广成果产品,有时出差一个月才回来,掀起被子发现里面生了一窝小老鼠”。他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建成了国内首条万吨级淀粉衍生物生产线,联营厂在造纸界出足了风头,一跃成为科技明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练就一身“杂家”本领

    姚献平说自己当时有三个家,一个在杭州,一个在磐安,还有一个在流动的火车和汽车上。1989年,为了打开改性淀粉造纸市场,姚献平坐了十来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路颠簸到广东湛江山区的塘篷造纸厂,在造纸车间守了一周,累了躺在机器旁边的废纸堆里小憩,醒来继续调试,夜以继日进行应用试验,最终取得显著成效。当年,塘篷造纸厂就扭亏为盈,获利100余万元。从此,改性淀粉技术一炮走红,联营厂挂上“金字招牌”,合作单位源源不断。

    “我既负责技术研究也负责产品推广应用,事事操心,所有你能想到的公司岗位我几乎都干过。我现在还感激在磐安的那段日子,它让我对成果转化有了深刻认识。”姚献平在磐安一干就是九年,产研结合的经历练就了他一身“杂家”本领。他认为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产品研发、工程放大、应用技术研究、资金筹措、团队建设等等,就好像一串项链要环环相扣,不能断链;市场是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要借助市场导向流程走出一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

    投身新材料研究

    沉浸造纸化学品行业30多年来,姚献平主持承担科研项目30多项,和他的团队先后研发新产品50多个,申请发明专利22件。通过成果转化,姚献平团队发明的技术已应用于上亿吨纸和纸板,并通过全球招标进入多家国际大型造纸企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姚献平初心不改,立足于淀粉衍生物领域,将目光转向了与淀粉化学结构相似的纳米纤维素材料上。他说,纳米纤维素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重量只有钢材的1/5,而强度是钢材的5倍,不仅应用范围广泛,而且还能与淀粉衍生物相结合用来开发全降解生物质新材料,是全球研究热点。目前,姚献平团队在华南理工大学、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等专家团队合作下,已建成国内首条100kg/d微纳米纤维素的中试线,在纳米纤维素绿色、低成本、连续化制备关键“卡脖子”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现阶段全世界这项新材料的研究也是起步不久,造价成本高,市场能否接受还是一个问题,但是通过联合技术攻关,我们有信心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姚献平说。

    关键词:实验室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