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瑞安推动民办名校牵手公办乡村小规模学校—— 让“空心”乡校重现生机
  • 瑞安推动民办名校牵手公办乡村小规模学校—— 让“空心”乡校重现生机

    时间:2020-09-30 06:25:28  来源:  作者:

    瑞安推动民办名校牵手公办乡村小规模学校—— 让“空心”乡校重现生机

    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举行升旗仪式。

    浙江在线9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亦盈 纪驭亚 通讯员 项学品 共享联盟瑞安站 夏盈瑜)“真没选错学校!”新学期伊始,已在外辗转近10年,却特地把女儿送回老家农村学校读书的吴菲菲,兴奋地发了条朋友圈,并晒出自己和女儿在教室里的合影。

    今年35岁的吴菲菲是瑞安芳庄乡人,为了孩子读书,本已落户瑞安市区。“今年女儿该上小学了,对口的公办小学不太好,民办小学的学费负担又太重。”吴菲菲说。正当一家人纠结之时,老家的表哥告诉她:瑞安的民办名校新纪元学校在芳庄乡开了分校,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

    有点难以置信的吴菲菲,专程赶回老家一探究竟。“校园环境很好,宿舍还有空调,早就不是我当年上学时的破败样子。而且老师年轻,普通话也标准。”惊喜之余,她决定送女儿回芳庄乡上学。如今已经开学一个月,周末全家人听着女儿分享在学校的开心点滴,心里特别踏实。

    实际上,自从民办名校“牵手”乡村小规模学校之后,像吴菲菲一样为了孩子求学而“回流”芳庄乡的村民越来越多。一度仅能招到两名新生的芳庄乡学校,又逐渐恢复多年前的生机勃勃。

    作为一所“空心化”学校,芳庄乡学校如何实现“蝶变”?我省其他地市在小规模学校转型方面又有怎样的探索?近日,本报记者分赴我省多地,试图破解小规模学校的成长之路——

    公办民办手拉手

    “空心学校”焕生机

    瑞安市芳庄乡地处高山,离瑞安市区43公里。从兴盛到衰败再到蜕变,陈旭剑是芳庄乡学校一路走来的见证者。1990年,陈旭剑便在芳庄乡学校执教,2012年成为芳庄乡学校校长,现在是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的公办法人。

    “从前,这里是瑞安的人口大乡,单一个中心校就有700多名学生。”陈旭剑告诉记者,在1984年前,芳庄乡共有33所学校,芳庄乡学校是其中一所;2001年起,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各地逐步撤并农村原有的中小学,最终芳庄乡只保留了芳庄乡学校。

    学校合并,教师编制没有增加,连续10年没有新老师进来,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年轻劳动力外流,芳庄乡学校的生源数量每年都在“断崖式下降”。陈旭剑说,生源骤减,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成了芳庄乡学校多年难以破解的难题。据统计,芳庄乡每年各年级段的适龄学生约200多人,但来芳庄乡学校报到的孩子越来越少。2016年该校新年级段只招收到9名学生,2017年招到3名学生,2018年更是仅招到两名学生,学校面临停招的窘境。

    多年囿于困境,陈旭剑不是没想过办法——编制满了,便临时聘用年轻教师。2013年至2018年,芳庄乡学校陆续临聘了8名年轻教师。然而,工资低、环境差,只有毫无教学经验的应届大学生肯来。“他们边教边考编,考上编制就走了。”陈旭剑无奈地说。

    2016年,作为从芳庄乡走出去的乡贤、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校长叶绍胜冒出一个新点子。“何不由新纪元托管芳庄乡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新纪元来派遣管理团队和师资?”彼时的新纪元已是当地一所颇有口碑的民办寄宿学校。但这个一度让众人看到希望的办法,最终卡在“政策不适宜”的关口上。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年,我省出台各类扶持民办学校的办法,民办学校由此具备了托管公办学校的条件。此时,芳庄乡学校原本的老教师也基本退休了。叶绍胜两年前的建议,又被瑞安市教育局提上议程。

    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的孩子们在户外运动。

    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的孩子们在户外运动。

    按照新办法:芳庄乡学校改名为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仍为公办性质,新纪元学校派遣管理团队、师资入驻芳庄乡学校。瑞安市教育局以19名学生配比1名教师的比例,折算成本经费,给予芳庄校区政策补贴。两校自此紧密“捆绑”,共谋发展。

    改造校园环境,成为打造新纪元芳庄校区首要的任务。与此同时,叶绍胜为分配两校师资力量,连开多场会议。“我们决定,教师派驻周期为3年,自愿报名去芳庒乡的普通教师年均收入增加3万元,管理干部增加5万元,集团评级评优获得优先权。”叶绍胜说,报名也有门槛,如必须是有教学经验且带过毕业班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的骨干教师。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则通过两校区共享的方式来减少成本。

    “普通学生在瑞安市区读新纪元一年需要3万的学费,而在芳庄校区,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学费全免。由于山区留守儿童多,学校实行寄宿制,每班配备一名生活老师。”陈旭剑说,2019年秋季开学,芳庄校区共招收到90名适龄儿童,实现从“2”到“90”的飞跃。更让人惊喜的是,在一年级段上学期期末测试中,芳庄校区期末平均分已与新纪元其他校区持平。

    黄嘉俊是芳庄乡校区19名六年级学生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前几年,教室里的白墙总掉漆,桌椅也摇晃不稳,不断有同学转学。“现在不仅校园焕然一新,班里还来了上课很幽默的新老师,又带我们一起准备六一晚会,大家都特别开心。”黄嘉俊说。

    记者了解到,2019年,芳庄乡户口回流达到了100多户,其中多数人的孩子即将达到义务教育学龄。这学期,已有115名学生入读芳庒乡校区一年级和幼儿园。林学娟是回流人口中的一员。她笑称,自己是跟着孩子回家。“要是让孩子在城里读书,一家人几乎要倾尽所有。现在老家的学校变好了,解决了大烦恼。”林学娟说,留在老家后,她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原来,为了让村民回得来,也能留得下。近年来,芳庄乡村企联合建立了峡谷漂流基地、民宿、农家乐等,同时还与周边镇联合,引进节庆用品来料加工。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牵手”乡村,回流的村民也正让芳庄乡焕发出新生机。

    规模虽小作用大

    多方探索强筋骨

    芳庄乡学校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代表。“我们把在校生数量少于100人的学校统称为小规模学校,目前全省还有250多所小规模学校、教学点。这些小规模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切实的民生需求,是义务教育的‘神经末梢’。”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方红峰告诉记者,小规模学校形成背后有多种原因,城市化进程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浙江省城市化率为70%,而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城镇化率要再高20%。“也就是说,有不少家里具备条件的农村家长专门将孩子送去城镇、县城学校就学。”方红峰说,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的短板,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温州教育局早在2018年就启动了乡村小规模学校专题调研。调研发现:乡村学校布局未能及时根据形势发展统筹规划,该撤并的没有撤并,需要保留的又没有重点关注。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低,办公经费难以满足学校正常开支,环境改造、设施维护、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经费捉襟见肘。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严重,年龄两极分化,一边是本土老教师“坐等”退休,一边是青年教师“盼等”离开,骨干教师逆向流动频繁。一批动不起来的学校,一群离不开的老师,一群走不出去的学生,使农村小规模学校陷入窘境。

    在长期深入研究乡村教育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童富勇看来,前些年,我国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重大调整的初衷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如今还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不多,却是乡村教育的据点。“当前我们应当保留必要的山村学校,特别在交通不便地区,以利于孩子就近上学。这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初衷,也体现了义务教育精神。”

    近年来,散落于农村各处的小规模学校,正在越来越受到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提高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让农村孩子不必多花很多钱去城镇、县城学校,从省里到各地职能部门都花了大力气。例如,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做好教师流动机制等等。

    “温州山区面积大、海岛众多,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较多。截至2019年底,全市200人以下的义务教育学校还有155所,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17.1%,而学生数仅占2.4%。”温州教育局基教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温州各地大幅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乡村小规模学校运作所需经费投入。同时还实施城乡学校“一对一”帮扶行动,组建城乡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教育共同体。

    而在宁海,位于深甽镇马岙村的马岙小学,目前还有在校学生51人。9月9日上午,马岙小学与宁海实验小学顺利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同步课堂。身处两地的孩子们成为同班同学,接受名师的答疑解惑。课后,两校教师则会展开讨论进行观点碰撞。马岙小学的老师们在即时观摩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成长。

    多地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有较大空间待提升,哪怕是成效明显的新纪元学校芳庄校区也面临着机制完善的问题。这些来自基层的烦恼,方红峰感同身受:“我们要为卓有成效的探索鼓与呼,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问题所在。不论公办还是民办教师去农村学校,都应该有相应的、有倾斜性的工作机制作为激励。这需要联合多部门尝试突破现有规定。”

    美丽的校园。

    美丽的校园。

    小班教学是优势

    托管模式制度化

    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前几年,我们已在探索城乡教育共同体。主要由当地政府对症施策,我们再集纳好的做法在全省推广。例如,农村的学校和城镇优质学校结对、民办学校托管农村公办学校等。”方红峰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目前省教育厅已在讨论如何通过制度化形式做好城乡教育共同体,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公布相关文件、政策。

    记者了解到,新政策将重点推出融合型和紧密型两种模式。融合型就是城乡两所公办学校,改为一校两区,同一个法人。紧密型则可以让民办学校加入,一所城镇的优质公办或民办学校托管一所乡村学校,但两所学校均有各自的法人和校长。托管后,两校相当于捆绑在一起,统一课表、统一管理、统一教师调配、统一教学、统一年终考核。“这两年,各地都已在做类似的实践、探索。例如,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的蜕变就是个好典型,在短短几年里通过城乡学校紧密型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方红峰说。

    童富勇也为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要坚持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加强农村学校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做到全员、全方位、长时间、高频次培训。比如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着重培养优秀全科教师,这既符合小学教育规律也兼顾农村小学规模小、布局分散、师资紧缺的现实,从而改善农村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化,可以在一定范围或区域内实现教师流动。建议名师层次由县级聘任、在县级流动,而不限定于某一所特定的学校。”

    跟城镇学校里每个班动辄40多人不同的是,小规模学校产生了许多自然小班。这些自然小班,有的只有个位数学生,倒逼教育理念的转变。小班化教学质量又该如何提升?

    “丽水景宁是行动比较早的,2006年就开始研究小班化教学。全省各地也已经纷纷行动。前几年,教育部还向全国推广浙江的农村小班化教学经验。但我们不能放松,小班教学还有许多可探讨、提升之处。”在童富勇看来,小班化如果探索得当,或将成为小规模学校优势所在。“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历程表明,小班化是所有改革中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最为成功的举措。小班化教学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师生情感的培育。”童富勇说,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和乡土特色来开发乡村文化课程。因为乡村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乡土情怀,走得出、回得来,根永远在家乡的的美好乡村建设者。

    一次次的探索让农村小规模学校燃起振兴的星星之火,但要形成燎原之势,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