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龙港探索全域城市化 打造立体服务体系
  • 龙港探索全域城市化 打造立体服务体系

    时间:2020-08-05 16:26:16  来源:  作者:

    浙江在线8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甘凌峰 浙报融媒体共享联盟龙港站 谢芳 杨德玮)房前屋后有专门的“管家”公司打理,公安、市监等职能部门在家门口轮值办公……这样的服务不是在市中心,而是在龙港的普通农村社区。

    龙港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的试验田。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加速融合?今年4月,龙港完成了撤镇设市后的一个改革大动作:全市73个行政村在原来村庄基础上,全部撤村改社区。至此,龙港市再无村委会,只有102个社区,所有农民就地市民化。

    村改社区并不是简单地改个名字、换个牌子,重在后半篇文章。与进城当市民不同,龙港的全域城市化,是要让农民在家门口当市民。但是,农村社区远离城区,要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关键在于能否享受到和城市社区一样的服务。为此,龙港市在部分农村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兼具公司化、智能化、扁平化等特点的立体服务体系,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服务。

    龙港农民变成市民,社区服务如何能够跟上?连日来,记者来到龙港市中对口社区、华中社区等农村社区,一探究竟。

    龙港探索全域城市化 打造立体服务体系

    中对口社区居民在绿鑫物业前台办事。拍友 杨德玮 摄

    日常服务谁来管?

    一个“管家”全打包

    今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中对口社区居民吴世准觉得好像在做梦。他原本住在30多年的老房子里。今年2月,他像城里人一样搬进了套房,有自来水、管道燃气,维修工打个电话就上门,年迈的父母有专人照料……

    不知道的人以为吴世准住进了城区。实际上,他所在的中对口社区离龙港城区有20多分钟的车程。一进入中对口社区,记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心打理的公园,柏油马路平整干净,路旁花圃鲜花盛开,河道两岸杨柳依依。“这株绿植要修剪了,那个花圃有病虫害……”一名中年女子穿着制服,手拿巡查记录本在认真记录。她叫苏丹丹,是绿鑫物业的养护“管家”。夏季病虫害的高发期,她每天都要巡查一次。

    说起绿鑫物业,有点特别。在人们的印象中,物业公司管理的是小区,但绿鑫物业管的却是0.7平方公里的整个中对口社区。中对口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开茂把它比作社区“大管家”,“社区自办,负责全社区的道路保洁、垃圾分类、环境治理、绿化养护、安保、居民服务等日常事务。”

    绿鑫物业公司位于中对口社区的农房集聚小区新华绿洲锦园内。在陈开茂的指引下,记者来到绿鑫物业前台,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接待前来求助的居民。半年多前,新华绿洲锦园一期586套房刚刚交付,因此装修求助最多。

    “装修师傅不小心把水泥浆灌进下水管道了,怎么办?”一位居民急切地问。维修工黄笛上门鼓捣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水泥块敲了出来。黄笛是湖北人,当了10年的维修工,是绿鑫物业的“引进人才”。“绿鑫物业一共25名员工,除了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员是从专业公司聘请的,其他都是本社区的居民。” 陈开茂告诉记者。

    吴世准也有了新的身份:公司招聘他做了保安。他以前在家种地,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捉襟见肘。“公司组织我们培训,考取了保安证。” 吴世准说,就在自家楼下上班,收入稳定,这是他从没想过的好事。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而在陈开茂看来,雇佣本地居民一方面为了解决就业,另一方面是为了省钱。“能就近照顾家庭,大家不会太计较收入。工作做得好了,等于为自己和邻居服务,这就叫共治共享。”

    保洁“管家”苏丽姿也是本地人。她带着记者一起,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巡查。“目前有134户在装修。” 苏丽姿翻了翻记录本说,装修是否违规操作是巡查的重点。比如,一些居民图省事,直接拉根电线在楼下切割装修板材,有的则把装修垃圾随处堆放。苏丽姿的巡查很细致,即使洒落在地面的油漆,她也派人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在一栋居民楼的8楼,一户正在装修的居民把门框摆在了电梯旁,影响了他人行走。苏丽姿用方言简单沟通后,户主当即把门框搬走了。“这么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苏丽姿说。

    看着眼前的一排排高楼,陈开茂深有感触。他说,新华绿洲锦园虽然是农房集聚小区,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环境并不亚于城里的高档小区。当初,为了媲美城里的配套设施,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最棘手的是城里的燃气管道没有延伸到这里。”于是,他们找燃气公司商量,在小区附近建设加气站,586户居民终于用上了城里才有的管道燃气。

    通过一个物业公司来管理整个社区,中对口社区的创新做法吸引了不少周边社区来学习。居民日常服务可以公司化运作,其他事务是不是也可以?绿鑫物业的成功经验给了中对口社区灵感,他们又按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同板块分别成立了公司:环保科技公司负责垃圾回收处理,生态农业公司管理全社区的农田,为社区发展引入产业“活水”。

    人手不够怎么办?

    “城市大脑”来帮忙

    在华中社区振华路有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老房子,墙体略有倾斜。“住了大半辈子,舍不得老邻居们。”70岁老人黄张兰独自住在这里。这些年,城里的子女多次来接她,但她不愿去。老人的安全成了子女们的心病。直到社区里的危房监测系统上线,子女们才稍稍安下心来。

    龙港探索全域城市化 打造立体服务体系

    华中社区危房内安装了危房监测器。

    近年来,华中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房集聚工程一期300多套已入住,但仍有不少危房。两个月前,老房子的墙上安装了一个黑色的监测器,实时监测墙体倾斜度,稍有变化立即发出警报。在搬进农房集聚小区前,居民们的安全有了24小时守护。

    华中社区位于龙港市的龙巴公路边上,有3000多人口,由原鉴后西村和鉴后东村合并而成,可谓“家大业大”:这里有物流园区、驾校、汽修公司,有300亩农业生态观光园、700亩美丽田园、447亩滩涂,有120多套民宿,同时也有危房和低保户……涵盖面极广的“家业”给华中社区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不过,今年上线的一套智慧系统大大缓解了管理压力。

    初到华中社区,记者正想四处看看,被华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冯亦科拉了回来。“不用这么麻烦,看一个大屏幕就够了。” 冯亦科略显神秘地说。他所说的大屏幕名叫华中智慧社区系统,涵盖了高空巡检、水质监测、危房监控、智慧农业、智能垃圾桶等10项功能。

    技术员林晓倩形象地用“农村版城市大脑”来形容。她指了指窗外,外面有个铁塔,高30多米。“上面安装了鹰眼,可360度旋转。” 林晓倩熟练地点开和鹰眼相连的高空巡检系统,方圆数公里立即一览无余,连老奶奶在门口洗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她说,鹰眼自带热成像系统,“违章盖房、烧秸秆、火灾、夜间盗窃等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配合路面监控,社区动态一览无余。”

    林晓倩又点开了智能垃圾桶系统。上面有很多柱状图,高低不一。“这些代表每个垃圾桶的饱和度。”她解释,华中社区的每个垃圾桶都安装了满溢监控,能实时显示里面的垃圾有多少,是否需要清理。从柱状图上看,梦里水乡1号垃圾桶饱和度52%,2号的饱和度74%,而其他地方的一些垃圾桶甚至还空着。她说,这是因为梦里水乡是兼具农业观光、农家乐、采摘等项目的景区,游客多。

    龙港探索全域城市化 打造立体服务体系

    华中社区的智能垃圾桶。

    正说着,系统突然发出垃圾桶满溢提醒。原来,60多岁的冯阿婆刚做完大扫除,她倒了两大袋分好类的垃圾,其中一个桶满了。林晓倩随即通知清洁工,定向清理。

    “很实用。”冯亦科说,有了高空巡检、智能垃圾桶等系统,网格员、清洁工就被解放出来了。“以前网格员巡查一趟起码半天,还有不少盲点。清洁工挨个查看垃圾桶,一圈下来至少2小时。”他觉得,龙港实行大部制,从市级层面到社区都人手紧张,“农村版城市大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龙港人少事多的难题。人手不足,科技来补。

    林晓倩认为,“农村版城市大脑”的推广价值还在于10大功能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功能都是单独成板块的,其他农村社区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经费预算进行增减,提高效益,控制成本。”

    目前,华中社区正在重点打造智慧农业板块,700亩美丽田园统一规划,实现自动灌溉、自动监测温湿度酸碱度,并且和温州的农贸市场产销挂钩。

    出现问题找哪里?

    部门就在“家门口”

    前些天,华中社区居民冯亦银路过社区服务中心,发现里面多了个陌生的面孔,还穿着制服。一问,原来龙港市里的职能部门直接下沉固定人员到社区上班了。部门是轮值的,不过所有部门的下沉人员都在墙上留了手机号码。

    “这倒新鲜!” 冯亦银想起一件久未解决之事:个别居民图省事,常年将一些装修垃圾、废旧家具堆放在路边,不仅影响环境整洁,也影响村民出行安全。于是,他当面向龙港综合行政执法局下沉执法人员王声元说明了情况,并带他到各个点上去查看。第二天,王声元就组织人员开展了清理行动,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教育劝导。

    隔三岔五地,部门下沉人员就要来一趟华中社区。虽然上班是“巡回式”的,但给了他们很不一样的体验。龙港市市场监管局下沉人员项祖一告诉记者,以前社区里有事要先发函到部门,部门再派人来处理,每次派的人可能还不一样。“从龙港城区急匆匆赶来,办完就回去了,走马观花。”下沉社区后,他才开始真正地熟悉华中社区,哪里有农家乐,哪里有小吃一条街,生意红不红火,合不合规。

    采访当天,华中智慧社区系统收到网格员章秀秀发来的一条信息:新开的一家饭店在售卖新鲜的龙头鱼,不知道是否符合规定。作为市监部门的下沉人员,系统直接“派单”给了项祖一。

    龙头鱼属于禁渔期禁售的8种野生活体和冰鲜海鲜之一。10分钟后,项祖一就来到了当事饭店,章秀秀还在原地等候。龙头鱼装在一个铁盆里,看起来很新鲜。“龙头鱼为什么不能卖?”饭店老板满脸疑惑。饭店老板有如此反应项祖一一点也不奇怪,“农村社区以前检查得相对较少,经营户这方面意识薄弱些。”项祖一现场检查后确定是冰鲜的龙头鱼,予以没收,并对饭店老板进行批评教育,杜绝再犯。

    项祖一觉得,他来农村社区上班的最大意义,就是“把农村像城里一样规范管理起来。”规范起来的,还有服务。薛继利是三垟社区网格员,前几天他在巡查时发现海港路人行道上的排污井井盖缺失。他一边找了个木头架子挡在排污井外以防有人跌落,一边通过系统将安全隐患上报。行政执法部门的下沉人员接到单子后,立即联系了维护单位,第二天就安装上了新的水泥井盖。

    目前,华中社区正在新建办公大楼。“听说到时部门下沉人员就有固定的办公室了,服务功能更完善,营业执照等证件可以直接在社区办。” 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找政府部门办事,冯亦银对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充满期待。

    在中对口社区,约500平方米的联合办事窗口已进入装修阶段,里面融合了公安、市监、执法、综治等部门力量。利用扁平化管理的优势,龙港大量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直接下沉社区,在一线开展执法、管理、服务。

    “这是我们的全科网格体系。”龙港市基层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龙港将所有部门下沉力量和片区干部、社区干部等统一“编组入格”,建立了全科网格团队。党群事务类、矛盾纠纷类、治安安全隐患类、民生服务类、其他中心工作等5大类58项事项均纳入全科网格,在市民家门口开展服务,90%以上居民个人事项实现就地办理。

    让服务改变生活方式

    龙港人一直有个“市民梦”。

    上世纪80年代,龙港建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当年的时尚是进城当市民。而撤镇设市后,龙港换了个思路,要让农民在家门口当市民。龙港的思路转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从城乡二元化向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

    农民为什么想当市民?主要在于人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实现,简单而言就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配套和服务。龙港正在搭建的,正是这样一个个“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的平台。而服务的对象,就是龙港的每一位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市民。

    居民参与,公司化运作,为居民提供市场化服务,社区组建物业公司管日常事务,组建农业公司管农业生产,社区干部、志愿者通过积分制提供公益服务。日前龙港首个片区社会服务综合体启用,这样的综合体要建9个。片区社会服务综合体就是一个提供政务服务的平台。老百姓提出需求,平台派单,部门接单。

    这些服务跨越了城市和农村社区的界限,让城市服务基因在农村社区生长。这些服务融入了龙港人的生活,每个人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者。正如龙港提出的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那样:“少管多服务,让服务成为常态,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共建家园,共享幸福生活。”

    关键词:城市大脑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