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48岁男子脑死亡后全器官捐献,六名垂危患者重获新生 疫情时期,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
  • 48岁男子脑死亡后全器官捐献,六名垂危患者重获新生 疫情时期,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

    时间:2020-02-29 16:03:23  来源:  作者:

    48岁男子脑死亡后全器官捐献,六名垂危患者重获新生 疫情时期,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

    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向器官捐献者鞠躬。

    杭州,67岁的吴女士(化名)在家里坐卧难安。每呼吸一次,她的胸腔就产生强烈的挤压感,脆弱的呼吸随时可能停止。

    厦门,69岁的季先生的肺也进入了倒计时,肺功能每分每秒都在衰退。每咳一口痰,氧饱合度就像过山车一样波动。

    疫情时期,不少器官衰竭的重症患者都在苦苦等待器官移植,但供体比平时更加紧张。

    浙大二院综合ICU,48岁的张先生(化名)脑干出血后脑死亡。家人悲痛之余决定捐献出他全身的器官,包括1个心脏、1个肝脏、2个肾脏、2个肺脏和1对眼角膜。

    2月27日,这场特殊时期的全器官捐献在浙大二院两院区同步进行,6个生命重获新生。这也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浙大二院第一场器官移植手术。

    脑干出血后脑死亡

    亲人主动捐献器官

    2月15日,张先生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到浙大二院,医生诊断为死亡率极高的脑干出血。他最终没能幸免,被宣判脑死亡。

    得知噩耗后,张先生的妻子、女儿和其他家人悲痛欲绝。女儿说:“我爸爸是个很善良、很和蔼的人,对谁都笑眯眯的,别人有什么困难找他,他都是一副热心肠。”永远“睡去”的他,看起来像以往一样和蔼可亲。

    在巨大的悲痛下,没想到家人向浙大二院综合ICU主任黄曼提出了捐献全部器官的意愿。“他如果知道自己的器官能帮助更多陌生的生命,能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选择去捐献的。”张先生妻子含泪说。

    黄曼深深感动,但又隐隐担心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器官移植的风险。由于脑死亡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和器官衰竭,她马上安排团队实行肾脏替代治疗,全力维持器官功能,同时联系医院的领导和同事。

    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得知后,拍板了这场全器官捐献:“疫情防控力度不变,抢救危重病人的力度也不能变!新冠疫情来袭的特殊时期,医院同样要秉承‘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投入到抢救危重病人的行列当中。”

    于是,6大器官的6台移植手术,在浙大二院两院区接力开展。

    杭州患者一个肺分两叶移植

    厦门患者“包车”来杭州手术

    2月27日早上7点40分。特殊时期的告别,没有亲吻、没有触摸,只有隔着一米的轻声呼喊和极力克制的低声啜泣。

    2小时后,张先生的器官捐献手术完成,医护人员为他整理好仪容,再次鞠躬默哀。

    疫情期间,器官来源受限,许多等待移植的家庭逐渐失去信心。张先生捐赠的器官就像黑暗中的小火苗,点燃了6位患者的生命之灯。

    杭州的吴女士和厦门的季先生是两个肺的受体,他们的肺都进入了终末期,无力维持正常呼吸,急需健康的新肺来接班。但他们都在移植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碍。

    吴女士是一名干燥综合症患者,在这个自身免疫病的长期影响下,她的肺部出现间质性病变,肺功能严重损伤。

    吴女士的体型极其瘦小,身高155公分,体重只有34公斤。胸外科吴明主任说,患者胸腔太小,根本“塞”不下张先生的肺,无法进行常规肺移植,但严重的病情又不允许她等待下一次供体。

    吴明主任和国内著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教授进行了一番讨论,陈教授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手术方案——双侧肺叶移植。吴明主任解释说,他们将供体右肺上叶移植到患者的右胸腔内,再将裁剪下的右肺下叶移植到患者左侧胸腔内。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陈教授和吴明主任合力完成了国内首例双侧肺叶移植手术。吴女士术后恢复良好,已经撤除ECMO,神智清醒。

    而另一位季先生的困难显而易见:身在外省医院的他,不仅要克服长途转运对身体的影响,还要防范新冠病毒的传染风险。但他的病情也拖不得,每一口呼吸都是生命的恩赐,随时可能终止。

    最后,季先生通过救护车长途转运到浙大二院,入院后接受了4次新冠病毒筛查,每次间隔24小时。完成一系列检查工作后,他才进入手术室接受移植。

    反复进行核酸检测

    移植前做三道筛查

    当天,同时接受移植的还有1位心衰患者、1位肝硬化患者和2位尿毒症患者。6台器官移植手术开始前,浙大二院多科室、多团队已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规避新冠肺炎感染的风险。

    张先生转入综合ICU后,已接受过多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失去救治可能后,医护人员仍每日对其进行核酸检测,予以单间隔离,时刻警惕着疫情风险。”黄曼主任说。

    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在术前做了3道筛查:一、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二、检查临床症状;三、胸部CT检查及入院后24小时一次的核酸检测。针对外院患者,医院还专门设计了入院路线,入院后即行保护性隔离。

    特殊时期,医院的血源非常紧张,医院医务部与输血科准备了多套血液应急方案。从向省血液中心申请用血到尽可能组织医务人员献血,再到准备患者自体血回输,医院准备了充足的血液保障手术的安全。

    为了手术安全保障,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带领团队对手术、麻醉全流程进行严密把控,严防死守,针对不同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情况严格执行各套防控标准。同时对进入手术室的全部人员进行筛查,确保手术环境的安全。

    浙大二院副院长黄建教授说,“新冠肺炎疫情下完成多个器官的移植手术,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我们在之前疫情防控工作上,构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体系,手术才得以顺利完成。”

    心脏移植

    (董爱强教授心脏移植团队)

    心脏移植受体是一位67岁的诸暨人,20多年前就出现胸闷气急的状况,反复发作,3年前安装起搏器,帮助除颤。2019年12月31日,患者入住浙大二院,当时已严重心衰、呼吸艰难、难以平卧,苦苦等待移植。

    2月27日,他终于等来移植的机会。在董爱强主任团队的努力下,当天上午10时49分,这颗健康的心脏在患者胸腔内重新跳动了起来,目前患者已经摘掉了呼吸机。

    肝脏移植

    (王伟林教授肝移植团队)

    肝脏移植的受体是一名38岁的肝硬化患者,来自丽水。2月27日,王伟林肝移植团队中的严盛教授、史燕军教授花了5个多小时合力完成移植。目前,患者气管插管已经撤除,超声检查显示,肝脏血流通畅,各项指标都在好转,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肾脏移植

    (肖家全教授肾移植团队)

    肖家全肾移植团队为一位30多岁的男性尿毒症患者和一位60多岁的女性尿毒症患者实行肾脏移植手术。这是两名杭州本地的患者,从流行病学史上来说感染新冠病毒风险较小。入院后,医院仍进行详细筛查。由于长期患有慢性尿毒症,两名病人的肺部CT显示有慢性炎症。经过新冠病毒专家组的反复会诊,最终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2月27日,两位病人的肾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手术结束后,这位患者的排尿量恢复正常,28日的尿量已经达到正常的5000ml多。

    关键词:器官捐献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