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 刘创健:坚守海岛25年,像灯塔一样点亮生命
  • 刘创健:坚守海岛25年,像灯塔一样点亮生命

    时间:2018-05-18 16:17:31  来源:  作者:

    人生劳苦,肉体不安。

    父亲、祖父、曾祖父……刘家七代行医,到了刘创健这代,也不例外,像他的名字一样,创造健康、传承中医衣钵。

    日前,《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行医亦如行侠》,让刘创健的名声一下冲出了象山县。在这个东海之滨,他生活了近60年,自15岁学徒以来,有25年是辗转在海岛,像灯塔一样点亮着缺医少药的海岛居民的健康。

    刘创健:坚守海岛25年,像灯塔一样点亮生命

    刘创建

    做过泥水工的老中医

    刘创健祖籍三门,解放前,他爷爷在象山县鹤浦镇开了一间药铺。

    海岛虽小,刘家先生在岛上却小有名气,无论男女老少,一有头痛脑热,都指望着这位老中医。“药方、药捻、药称……打小就耳濡目染。”刘创健说,他是在祖辈的中医故事中长大,这些中医中药故事,多是各位长辈治愈疑难杂症的教训和经验。

    人生跌宕起伏。在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刘家被划为工商业地主,刘创健被剥夺了继续升学的权利,曾经的中医世家生计维艰,“为了讨生活,什么苦活累活我都干过,比如泥水工、木匠、铁匠、石匠、砖瓦匠等。”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父亲的严厉要求和悬壶济世的家风熏陶中下,刘创健平时熟背《伤寒论》《温热论》等医学经典。1975年,一位老中医看中了他,当场面试后,推荐他到进入高塘岛乡卫生院做学徒。当年,他才15岁。

    做学徒的三年,刘创健跟随父亲学医,有幸接触疑难重症的治疗,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危重病救治经验。

    刘创健:坚守海岛25年,像灯塔一样点亮生命

    驻扎海岛守护健康

    谁将海上山千点,纪作人间画一缣。

    象山海岸线长达925公里,最南面有两个大岛,鹤浦镇和高塘岛乡。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高塘岛坐船到石浦镇需1个小时,要想到象山县城丹城,还需要坐3个多小时车,山路盘转,非常不便。所以,海岛居民身体不适,一般都就近找医生看。岛上缺医少药,中医在守护百姓健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刘创健调到了樊岙乡卫生院,2年后调到鹤浦镇。直到1999年“登陆”丹城中心卫生院,他在海岛上工作了25年。

    驻扎在海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一年他值夜班,来了一位急腹症患者。异乡人独身而来,举目无亲,刘创健诊断后,判定他需要尽快送到隔海对岸镇里的医院动手术。当时已近年关,正下着大雪,刘创健没有车子,只好求助于一位熟悉的拖拉机司机,请他帮助送到渡口。气温低,柴油凝结,车子无法发动,他们就抱了大堆的稻草烧化,好不容易顶着风雪到了渡口,当地派出所联系到的岛上唯一一艘机动船却是手摇船改装,船老大也不会驾驶,逼上梁山的刘创建只好大起胆子充当船老大,由真正的船老大指引航道。

    那个风雪交加的深夜,凭着一腔慈悲生出来的勇气,刘创健将船过海平安靠岸,又独自踩着结冰的路面将病人背往医院。病人当夜动了手术,不久痊愈。

    刘创健:坚守海岛25年,像灯塔一样点亮生命

    治病救人赢“粉丝”

    岛上来的“乡村医生”,想在县城立足,须凭真本事。

    一到丹城,刘创建就找到当时医院医务科主任,让他帮忙找位疑难杂症患者,露一手。

    “这也是我至今印象最深,也特令我自豪的一位患者。”他指着仁泰医馆诊室墙壁上的一面锦旗说。锦旗是患者送的,上书“华佗在世,医术高明”。

    当时,这位女病人才20余岁,肝肾功能衰竭,排尿困难,每天仅能排出不到50毫升的血尿,更是无法进食,被上海、宁波等各大医院退回。刘创健赶往病人家中时,家属已经给她准备后事。看到有医生来,病人和家属充满了怀疑的眼光,甚至有同事也质疑他不自量力。

    刘创建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既然来了,总要开个方子。神奇的是,病人在服药三天后竟能渐渐排出些尿液,再后来甚至能够起床行走,由其母搀扶来到他的诊室就诊。

    自接下这位病人,一段时间以来,刘创健大部分的休息时间都在研究如何救治这名患者。那时,他还居住在高塘岛上,数次周末回家,刚进家门,患者家属的一个电话说病情出现反复,他立马回到渡口重新摆渡过海赶回丹城。考虑到患者久病,家中无甚积蓄,他常掰着自己的手指头开处方,还拿出工资贴补药钱。

    如今,这位病人已经45岁,自己开了店,全家人都是刘创建的“粉丝”。

    刘创健:坚守海岛25年,像灯塔一样点亮生命

    著书立说传世人

    在刘创健行医之初,老父亲就叮嘱他,“儿啊,你现在有一碗饭吃,非常不容易。要记住,行医需以善为本,要在疑难杂症上下功夫。”

    40余年来,他始终谨记教诲。海岛潮湿,多风湿病,他曾潜心专攻过风湿病。后来肿瘤病人多起来了,许多家庭因病致贫,他又研究中医药治肿瘤。

    “可惜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学经济管理,不再传承衣钵。”于是,他将多年行医遇到的案例详细记载下来,将祖传处方与常见病的处方编纂成书,留与后人。

    目前,第一本《疑难杂症医案集》已编纂完成,第二本《肿瘤治验集》已初步完成,接下来他准备撰写第三本《谈病论经》,汇集众多经反复验证后行之有效的处方及祖传秘方。他说,若这些书以后能被人看到,学到,用到,治病救人,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也算是家学衣钵传承的另一种形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