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坚守者——访“傣乡工匠”获得者玉勐
  •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坚守者——访“傣乡工匠”获得者玉勐

    时间:2019-02-21 17:56:17  来源:  作者:

    原标题: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坚守者——访“傣乡工匠”获得者玉勐

    玉勐和她制作的傣陶

    在一个看似简单的慢轮制陶转盘前,一位咪涛从和好的泥团上麻利地揪下一块,捏成一个“大圆饼”放到转盘中央做成陶罐的底部,用脚趾拨动轮盘,从陶坯底部开始盘筑泥条,一层、两层……不一会,一个陶罐的初坯就盘好了。待初坯阴干至六七成时,她凝神静气,用石块和木棒里应外合,有节奏地敲打着在轮盘上旋转的初坯,一个精美的陶罐,逐渐显现,围观的人们无不赞叹称奇。这是春节期间,玉勐在融创·万达广场一楼搭建的非遗文化展示舞台上,向观众展示慢轮制陶技艺和作品的场景。玉勐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家世代制作傣陶,对慢轮制陶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它不断发扬光大。”

    今年62岁的玉勐是景洪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慢轮制陶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西双版纳州“傣乡工匠”荣誉的获得者。玉勐出生在景洪市曼斗村的一个傣族制陶世家,是家族的第五代传人。玉勐从小跟随父辈学习陶艺,1985年开始独立制陶。她制作的陶器主要是傣族传统生活用具及佛寺里的祭祀用品。历经30多年的实践,玉勐制陶技艺不断成熟,声名鹊起,其制作的陶器供不应求,瑞士、韩国、日本等国学者经常登门拜访。2007年6月,玉勐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慢轮制陶在我国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制陶工艺主要以泥土加砂石为原料,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盘泥条、打坯、干燥、烧制,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完全依靠匠人的手感和经验。其焙烧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

    位于曼斗村的玉勐家是一幢傣族干栏式民居。一楼就是她创作、授徒、接待八方来客的地方。沿墙摆放的数个木架上,分别陈列着玉勐在各个时期制作的缸、罐、钵、杯等作品,有红色、土黄色,还有烟灰色等,显得古色古香。“要不是政府加大力度挖掘、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我的这项技艺恐怕要失传了。”玉勐告诉记者,我州一直大力发展旅游业,游客不断增多,为她的慢轮制陶作坊带来了新的生机。

    1996年7月至9月,玉勐应日本政府邀请到佐贺市参加“世界陶瓷博览会”。她带领女儿玉单罕和徒弟玉腊约展示了慢轮制陶技艺。传统的制作工艺、独特的花纹、古朴的造型让日本陶艺界专家眼前一亮。尤其是玉勐所展示的馒头窑烧制技艺为日本陶艺家、考古学者、历史学家以及当时参加博览会的各国各界艺人解开了日本弥生时代之谜,获得日本各界各领域专家学者的赞誉,也因此她受到日本各级官员的接见。参会期间,她们共烧制了20余窑600余件陶器,以高超卓越的陶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也为中日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2009年10月,玉勐应邀参加中国佛山首届陶瓷节,现场制作和烧制傣族传统手工慢轮制陶技艺获得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2010年,玉勐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的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不断取得好成绩的玉勐对保护、传承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充满信心。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与傣陶相处了大半辈子,泥土对我来说是很亲切的东西,看到这些傣陶就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不会让傣族慢轮制陶制作技艺在我手里失传。”这位年过花甲的傣陶匠人坚定地说。

    自从2009年在家成立“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习所”以来,玉勐家就成了爱陶人士了解傣陶的首选之地,揉泥、拉胚、捏塑……古老的傣陶技艺在她的手下绽放出新的活力。“我的傣陶是古朴的,我要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慢轮制陶技艺的魅力。”玉勐说。

    令玉勐欣喜的是,在她的精心“传、帮、带”下,她的女儿玉单罕、儿子岩温叫、儿媳唐崟凤已经继承了她的衣钵,她收的玉论、咪香挖等20余名徒弟也都掌握了制陶技艺。2014年,玉勐成为云南艺术学院陶艺领域“特聘专家”,她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教研活动,让工匠精神发挥更大热度。现在,玉勐更加积极地走进课堂、社区、景区,全身心致力于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传播与拓展。(记者刘运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