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新疆新闻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聆听身边教育故事感受时代跳动脉搏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聆听身边教育故事感受时代跳动脉搏

    时间:2018-12-12 10:11:13  来源:新疆经济报  作者:张雪红

    image.png

    编者按:关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幅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徐徐展开:恢复高考、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的发展托起了人们的梦想,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引擎。在天山南北,各族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来听听身边的教育故事,一起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库车县林基路小学:代代传承红色基因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雪红)在库车县林基路街林基路烈士纪念馆旁,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由林基路烈士在库车县担任县长时创办的。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中,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为责任,努力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让爱国主义教育印刻在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心中。

    12月10日,林基路小学举行了纪念“一二·九”运动活动。“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不再是80多年前那样积贫积弱,我们是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同学们,我们纪念‘一二·九’运动,就是要传承发扬热爱祖国、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的精神,努力学习不断奋斗,使自己成为有用人才。希望同学们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传承学校红色基因……”五年级(3)班学生祖拜旦·帕塔尔的发言,激荡着全校1100多名学生的心。

    “1999年我们学校经历了第三次重建,当时新建的教学楼很气派,教学设施也是现代化的。那时年轻的我只被学校的外表所吸引,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渐渐触摸到了这所学校的历史脉搏,深深地被学校的精神和内涵所打动。这些年来,我已经和学校融为了一体,能在这所学校工作,我感觉无比光荣。”林基路小学政教室主任热孜万古力·木拉提感慨地说。六年级(4)班的迪丽努尔·亚森是一个特别会讲林基路烈士故事的小学生,她不仅在家里给父母、弟弟讲,还给小区里的小伙伴讲。她说:“上一年级时我参观了学校的林基路烈士展厅,深深被感动。我长大后想做一名医生,用自己所学拯救他人生命。我爸爸说,林基路烈士是一个伟大的人,为群众办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我能在他办的小学里学习,我们全家都特别自豪。”

    去年,林基路小学成立了国画、书法、中国象棋、武术等24个小学生社团,结合第二课堂,在每个年级都成立了国学方队,学习诵读国学经典。迪丽努尔·亚森参加了六年级的《千字文》方队,除了诵读,她还学习了国学操、画国画。她把自己画的梅花、莲花拿回家,全家人都赞不绝口。

    今年5月,林基路烈士的儿子林海洪到林基路小学和少先队员座谈,80名少先队员展示了自己在社团的所学,迪丽努尔·亚森也在其中。林基路小学副校长杜生慧介绍:“学校一直设有林基路烈士展厅,目前在重新布展,该展厅先后接待来自全疆各地的观众5万人次。每年,林基路烈士的家人和亲属都要到学校访问,和师生们互动开展活动,学校的发展变化让他们十分欣慰,今后我们将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继续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植物保护专家崔元玗:我是改革开放的幸运儿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雪红)“我是改革开放的幸运儿,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了人生价值。”打开40年前的回忆,63岁的崔元玗感慨地说。

    两年前,崔元玗退休了,退休前她是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蔬菜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

    12月9日,崔元玗向记者讲述了她上大学的故事。

    崔元玗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1952年从南京调到新疆工作,投身于新疆八一农学院(今新疆农业大学)的建设。1978年3月,崔元玗结束了在玛纳斯县插队的生活,进入新疆八一农学院学习。

    崔元玗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77年10月,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她正在玛纳斯县乐土驿公社乐土驿大队6小队插队,作为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恢复高考的消息让大家喜出望外,每个人都渴望考上大学开启人生新的一页。

    “我们那一批大学生,大多数是放下锄头考的大学,学习的机会真是来之不易,太宝贵了。两个月备考的时间里,我们在生产队向拖拉机手要来煤油,用墨水瓶和棉线绳做成煤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下学习备考,每天鼻子熏得黑黑的。直到体检时,我才知道眼睛近视了。本来我喜爱化学,当时视力不合格不能报考理、工、医等专业,父母就帮我选了植物保护专业。”崔元玗回忆说。

    崔元玗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新疆八一农学院还在玛纳斯县平原林场办学,放暑假时学校迁回了乌鲁木齐老满城。

    “学校于1970年搬迁至玛纳斯县平原林场办学,我父母随第一批教职工从乌鲁木齐徒步4天到达玛纳斯县平原林场,这一段经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的学习始终坚持学校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传承了学校的红色基因。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学校发展飞速,学习氛围特别浓厚,我和同学们都是受益者。”回想着生命中的青春岁月,崔元玗总会感到很幸福。

    1978年,崔元玗上大学时,新疆八一农学院只有1948名学生,现在新疆农业大学已有近3万名学生。

    “40年来,我的母校新疆农业大学已成为全国知名农业院校,我为之骄傲自豪。前些年,我常为母校的大学生做专业讲座,带他们实习。现在的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水平很高,眼界更宽,实验室操作能力强,这都是教育发展的成果。”崔元玗说。

    在农村的生活,让崔元玗的心和农民连在了一起,她不仅是一名植物保护专家,多年来一直心系农民和农业发展,在担任自治区政协委员期间,她递交了不少提案,如《外来物种入侵对农业造成破坏》《应加大农药化肥市场监管力度》《加大绿色食品农产品技术支撑》等,为推动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标准化生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科研工作中,崔元玗主持完成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1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是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回想着伴随改革开放而不断改变的美好人生,崔元玗从内心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时代与机遇以及帮助、支持她的人。她对现在的大学生这样说道:“搞农业是苦差事,不能只坐在实验室,一定要在田间地头去探索和实践,我希望新时代的大学生学农就要有服务农业的思想,要有家国情怀,要做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有用人才。”

    “90后”博士曾亚琦:感谢祖国对我的培养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雪红)“上小学时,每逢下雨我和同学就拎着罐头瓶子去教室,用罐头瓶子接漏雨,把桌子挪到不漏雨的地方。那时候,我做梦都没想过自己会读博士,到英国、法国学习。我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博士,是改革开放中教育发展的受益者,我对这个伟大的时代充满了感恩和敬意。”12月10日,曾亚琦诉说着自己的成长经历。

    今年28岁的曾亚琦是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他的研究方向是运动马调教训练与性能测定,平时大家都叫他“马”博士。

    曾亚琦的爷爷是支边青年,外公曾担任某部队骑兵连连长,他从小就在草原上骑马,对马有特殊的情愫。

    路走多远,人们都不会忘记从哪儿出发。在巩乃斯种羊场二子校度过的小学时光,让曾亚琦终生难忘。学校离他家很近,那也是他父母的母校。教室里的水泥黑板,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墨汁刷一次,教室里的桌子和长条凳是连在一起的,做值日时要两个同学合力才能挪开桌子凳子。现在,曾亚琦每次回家都要去母校看看。巩乃斯种羊场二子校已焕然一新,教室里全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他上小学时相比,变化可谓惊人。

    “2002年,我到新源县上初中时,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经很好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可以面向全疆上公开课,学校还开设了免费的特长班,我报名学习了绘画。青春期时的我比较叛逆,高中阶段并没有太努力地学习。”曾亚琦说,经过高考前的冲刺,他的高考分数只超过了当年新疆农业大学录取分数线一分。

    大二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时,曾亚琦在新源县喀拉布拉乡兽医站参加了褐牛人工授精工作。他从小对家乡的农牧民就有很深的感情,当看到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帮助农牧民增收时,他才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那时,全班有30多名同学,他的成绩排20多名,觉醒之后,他用了一个学期时间,成为全班第一名,一直保持到毕业。

    上大三时,曾亚琦确定了人生目标,要报考一生研究马的教授姚新奎的研究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生考试他的成绩超出录取线100多分,他的选择可以更多,但他不改初心,做了一名“养”马人。

    “姚老师对于我如师如父,他对专业的执著、对马的热爱引领着我,让我越学越有劲。”曾亚琦说,读硕士期间,一大半时间都是在昭苏马场度过的,连结婚照都是在马上拍的。

    读博士期间,曾亚琦参与完成软件著作权2项,一项是《新农马匹信息追踪管理系统》,另一项是《新农马匹品种登记注册系统》。在学习和科研之余,他多次参与疆内外赛马、马术比赛相关工作,还取得了马术耐力赛国家二级裁判员证书。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对曾亚琦来说,也是他的丰收年。年初,他在英国学习了纯血马调教训练体系,之后又赴法国学习了速步马轻驾车。他所在的创业团队注册的新疆驰霄博骏畜牧业有限公司,今年正式运营,还被纳入“中国马会·先锋计划”。今年10月,以曾亚琦为首的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驰霄博骏”以《现代马业一站式解决方案》项目捧回全国大奖,荣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

    曾亚琦说:“我上大学至今,领取了国家、自治区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仅读研究生时领取的国家奖学金就有3万元,学习生活问题都不用担心。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想,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之人,就是对党和国家最大的回报。”

    硕士生叶克本·哈布迪西:教育惠民实现了我家两代人的梦想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雪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自2000年在内地经济发达城市开设内地新疆高中班以来,已累计招生11万名。在新疆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的硕士生叶克本·哈布迪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说,在接受了优质的高中教育后,他拥有了开阔的视野,明确了做建筑设计师的人生目标。

    “从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考入大学,实现了我家两代人的梦想。我的大伯是新疆医学院(现新疆医科大学)的首届毕业生,受大伯的影响,我父母很重视教育,他们一生都为没有上大学而遗憾,而我和弟弟实现了他们的梦想。”12月10日,叶克本·哈布迪西在接受采访时说。

    2004年秋天,叶克本·哈布迪西从阿勒泰市出发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高中,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乡。“能考上内地新疆高中班,在我就读的阿勒泰地区第一中学是一种荣誉。那是我第一次到乌鲁木齐,又坐火车到杭州,一路上,除了兴奋还是兴奋。到了学校,当看到美丽的校园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我在心中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叶克本·哈布迪西回忆说。叶克本·哈布迪西和弟弟先后考入大学学习,成为父母的骄傲。

    他们的父亲哈布迪西·阿列持拜今年62岁,从小生活在阿勒泰市阿拉哈克乡,曾在阿拉哈克乡小学上过五年级,之后在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后勤部门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完成成人大专政治专业的学习,199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小的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我的两个儿子都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大儿子上内地新疆高中班时,我的妻子从单位下岗了,家里正处在困难时期,他不仅免费上了高中,还能在那么好的学校学习,让我们全家人很欣慰。现在农村教育发展太快了,我小时候上的小学,现在和城市里的小学一样好,亲戚朋友们对学校和老师都特别满意。”哈布迪西·阿列持拜激动地说。

    大学毕业后叶克本·哈布迪西选择回乌鲁木齐市工作,去年,他决定继续在建筑设计方面进行深造,全家人都支持他。毕业几年对于学习有些生疏了,但回想起在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学习时光,想起学校老师如父母般的关爱,他鼓足了勇气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国家的培养让我们有了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为社会做更多事,以回报培养之恩。我赶上了好时代,改革开放给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广阔的人生舞台,我期待着在自己的舞台上实现人生梦想。”叶克本·哈布迪西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