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新疆新闻 >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描绘新疆乡村美丽图景
  •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描绘新疆乡村美丽图景

    时间:2018-12-12 10:10:50  来源:新疆经济报  作者:

    治理环境博湖县为兴农筑牢根基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郑卓报道)12月初,博湖县已是冰封大地,在查干诺尔乡乌庭郭楞村的农田里,大型拖拉机划开薄薄的冻土,为土地实施深松作业。

    这种土壤治理方式,当地人称之为“深松疗法”——通过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能够打破犁底层,有效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还可提升肥料的溶解能力,减少化肥的挥发和流失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促进农作物增产。

    当地辣椒种植户谢圣平说,他的辣椒地已经连续深松3年了,与之前相比,深松后的土地板结问题得到解决,庄稼长得好,病虫害少,产量增加了三成以上。

    为了更好地对深松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博湖县一些乡镇借助了科技信息化手段。塔温觉肯乡哈尔恩格村的农田在10月中旬就开始着手今年的深松工作,乡里在农机深松作业监管信息化服务系统上安装了土地深松智能检测设备,该设备采用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技术和深松机具状态检测传感技术,可实现对农机深松作业过程、面积、深度实施准确检测。监测数据能实时传输到农机驾驶室的主机显示器和博湖县农机局深松作业跟踪监测中心的数据平台上。据悉,今年博湖县计划深松土地5.3万亩,每亩补助30元。

    为了全面掌握县域内土壤环境状况,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博湖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博湖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其中,在围绕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这一目标上,到2020年要使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目前,博湖县正强化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调整严重污染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完成退耕还林休耕面积23.74万亩。

    农业环境的改善不止限于土地,还包括水源。博湖县将县域内的开都河、孔雀河、黄水沟、清水河等河流以及33条跨县排渠纳入“河长制”管理,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条河流、排渠都有具体责任人,做到全流域、全过程治理。推行“河长制”后,通过“三级河长”巡查,博湖县摸清了每条河流、排渠的情况。目前,博湖县“河长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封堵通入博斯腾湖非法明暗排污口,并将其改道流进人工育苇区净化。加强涉水企业日常监管,对污水排放处理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让农业发展有了根基,确保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截至9月末,博湖县已完成各类正复播农作物面积33.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25.8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同比增长78.7%,油料种植面积同比增长10.0%,饲草种植面积同比增长21.1%。

    绿色品质天宝绿色食品从源头抓起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热依达报道)整齐划一的生产厂房、宽阔平整的货车通道、高达数米的巨型粮仓……沙湾县天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宝绿色食品)走过的十余年历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天宝绿色食品是新疆瑞隆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生产经营面粉、食用油。“要想加工出优质面粉,原料一定要优质。”12月5日,新疆瑞隆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天宝绿色食品副董事长周树堂说。为此,天宝绿色食品组建了新疆金天宝种业公司,进行优质强筋、弱筋冬春小麦品种育种、繁育,从种子源头上保证小麦生产高质量、高水平。目前,天宝绿色食品已建立1500亩“三圃制”小麦繁育基地,2000亩有机小麦基地,承担着自治区小麦新品种试验试点,引进8个由科研院所推荐的强、弱筋小麦品种进行生产性对比试验。

    周树堂说,除了企业自身打造种植基地外,他们还积极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与种植大户开展合作,成立优质粮油社企联盟。企业统一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优质强、弱筋小麦种子,积极推行绿色生产,在1500亩原种繁育田上,通过进行复播玉米、施用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地力,以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量。

    “我们还希望借助沙湾县富硒的天然优势,打造30万亩绿色优质小麦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真正做到从源头抓起。”周树堂说。

    从育种、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等环节入手,通过标准化运作保证面粉原料的品质,为天宝绿色食品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创立的“沁康”“好年景”品牌,涉及精制一等粉、特制一等粉、高筋富强粉、馒头专用粉、鲜切面专用粉、挂面专用粉等十多个品种。产品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并获得了进出口食品企业资质。

    目前,天宝绿色食品的销售网络已覆盖新疆各地,主产品还进入甘肃、宁夏、辽宁、四川、浙江、广东等内地市场,客户反映良好。

    节水灌溉沙雅县让农业生产更高效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宋雅文报道)“现在有了滴灌就是方便,省力又省心,我今年种的棉花水肥充足,增产不少。”12月4日,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奥吐拉库勒达西村村民艾合买提·苏力坦满意地说,今年他种的棉花较往年亩产增收140多公斤籽棉,这得益于高效节水试点增收项目的实施。

    “以前浇水很困难,一年到头最多也就浇3遍水,每次浇水的时候要清渠、筑坝,又要撒化肥、开口子,还必须有人一直盯着,不然浇多了容易把棉花泡死。”艾合买提·苏力坦回忆道。今年,艾合买提家18亩棉花地全用上了滴灌,由于水肥充足、管理合理,棉花迎来了大丰收。“现在有了滴灌,化肥往池子里一倒,机器一开水就到地里了,真的太方便啦。”他激动地说。

    “近年来,沙雅县将防渗、滴灌技术相结合,大幅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和水的利用率,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沙雅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郑伟说,自2012年以来,沙雅县采取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方式推广以滴灌为主的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在滴灌项目区大力开展渠道防渗工程建设。2017年底,总投资12.91亿元的沙雅县渭干河灌区50万亩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启动,建成以后,沙雅县渭干河灌区的农田灌溉水平将大幅提高,计划到2020年,累计减少和节约农业用水4000万立方米,截至今年7月上旬,已试运行高效节水面积达20.8万亩。

    郑伟告诉记者,现在每次灌水由过去的每亩100立方米下降到25立方米,使得棉花灌溉更加均衡,缓解了灌区灌溉供需矛盾。滴灌后,棉花籽棉的亩产量可增加100公斤左右,红枣亩增加100至200公斤,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直接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如今,通过加强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在滴灌项目区发挥了节水、抗旱、省工、省肥、省药、增产、增效作用,农民投入的时间、财力和物力减少了,产量和效益反而提升了,不仅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品质,还促进了高效节水农业发展。”郑伟说。

    “变废为宝”尉犁县让农田更添绿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热依达报道)12月3日,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汇丰塑业有限责任公司废旧地膜聚乙烯颗粒生产线上,被回收的废旧残膜通过一道道工序被加工成了聚乙烯颗粒,这些颗粒将用于农用滴灌带、化工涂料桶、PE软管等塑料制品的生产。

    近几年,巴州尉犁县一直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将农业废物“变废为宝”。

    尉犁县是产棉大县,现棉花种植面积117万亩,每年秋收结束,农田残膜回收成为重点工作。

    “过去棉农使用的地膜较厚,不易回收,残膜对土地的污染较大,2010年时我们做过检测,一亩棉花地残膜最高可达50公斤,治理‘白色污染’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尉犁县农业局副局长亢恩斌说。

    2014年,尉犁县被自治区确定为2014年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县,本着“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的理念,尉犁县七乡一镇、一个管委会、50个行政村的75万亩棉田全部使用厚度0.01毫米的标准地膜,并实施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目前,该县已经形成中标企业生产、乡镇集中销售、农民购买、回收企业加工再利用的模式,既降低了残膜对土地的污染,又提高了作物单产。

    汇丰塑业有限公司作为专业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企业,经过长期的探索及技术创新,解决了废旧地膜处理过程中粉碎、清洗、挤干、造粒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生产工艺全程自动化,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总经理石明磊说:“从公司成立至今,共完成5000余吨农田残膜回收任务,加工生产滴灌节水设施4000余吨,实现了农田残膜污染基本控制和废物的再利用。”

    在尉犁县“变废为宝”不仅有残膜,棉花秸秆也得到了合理利用。

    尉犁县工业园区的新疆绿洲大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将废弃的棉花秸秆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加工成为生物饲料,解决了该县畜牧业发展中饲草原料不足的问题。“如果把全县117万亩棉田产生的28万吨棉花秸秆充分利用,可生产生物颗粒饲料56万吨,能饲养112万只存栏羊,在解决棉花秸秆焚烧带来污染的同时,又增加了经济效益,还为农民提供了帮助。”该公司负责人裴利文说。

    记者手记

    将绿色“基因基因””融入农业发展全程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兴瑞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如何发展农业,关系着我们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对于根植于大地的农业来说,绿色不仅仅是“本色”,更应是融入农业发展全程的“基因”。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农业正由注重追求“量”的阶段进入到更加注重“质”的阶段。一字之变,背后是发展思路、方式、目标的重大调整,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贯彻。

    在这种调整中,一些变化也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传递到田间地头,使农业生产者主动调整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地方将“绿色”“生态”“有机”等标签,视为品质和价值的保证;农业生态日渐受到重视,对土壤、水源等根本性生产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大……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打造农业发展的绿色“基因”,要统筹农业生产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任务,三者缺一不可。

    一方面,要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逐步减少无效供给,在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业品牌等方面多下功夫,为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化、高品质的产品,让“新疆味道”普遍在市场上受欢迎且收益有保障。把提高质量和效益贯穿于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最终让农业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绿色生态农产品供给不足等状况得到大的改观。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不能因为改善供给、提升效益而牺牲农业生态,也不能单纯追求生态而忽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今年,我区首次启动了塔河流域10万亩冬小麦休耕试点,就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土壤改良、修复治理等措施,确保耕地地力不降、产能不减,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产得出、供得上。同样,在农业生态保护的其他方面,如减药控肥、农田残膜治理等,也要严格守住环保底线和生态红线,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