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新疆新闻 > 达西村:书写在盐碱地上的“神话”
  • 达西村:书写在盐碱地上的“神话”

    时间:2018-10-23 19:08:32  来源: 新疆日报   作者:

    □新疆日报记者/张婷

    “‘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是今天达西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达西村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50多项殊荣。2015年达西村集体资产达4200万元,全村全民集体经济纯收入357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7500元。”这是2016年10月30日《新疆日报》刊发的报道《沙吾尔·芒力克:珍视荣誉全力打造西部“华西村”》中的一段描述。

    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从没停止过脚步……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飞跃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的达西村,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边缘一个贫穷农业村。

    “当时的达西村,没有一条林带,没有一块条田,自然灾害不断。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回想起那段历史,在达西村当了38年党支部书记的沙吾尔·芒力克感慨地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天山南北。1980年1月,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沙吾尔凭着一股子闯劲,大胆地提出要带领一穷二白的达西村率先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达西村的变化,就从当初村民连字面意思都不理解的“改革”二字变起了。这两个字给村民们带来了“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从未听说过的新名词。正是“新名词”在达西村落地生根,让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路。

    1981年,达西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比1980年翻了两番,一举结束了达西村近20年吃返销粮的历史。

    沙吾尔意识到靠科技种田是提高农作物单产的唯一途径,为了强化村民科技意识,村党支部办起了农牧民文化知识学习班,向农牧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

    1995年7月30日《新疆日报》刊发的通讯《尉犁县达西村集体经济壮大》中写道:“这几年达西村率先在全县推行了棉花地膜栽培技术和农作物化学除草技术,棉花单产从1985年以前的20公斤左右提高到130公斤,村民们看到科技带来了高产,纷纷加大农业投入。他们成立了科技协会,利用农闲时间深入学习农牧业科技知识。”

    20世纪8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敢想敢干的沙吾尔带领村干部,大力发展村办企业。1990年到1992年的三年时间里,达西村先后办起了5家企业,让达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2000年1月14日《新疆日报》刊发的《达西村人崇尚文明——获1999年‘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一文中写道:“多年来达西村党支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而今村集体有砖厂、250亩温室大棚、1100亩村办农场、650只牲畜、7个扬水站,还有农贸市场。集体固定资产达490万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为老百姓办的实事也越来越多。1991年开始,达西村陆续制定18项村民优惠政策,涉及教育、医疗、养老等补助。1995年达西村人均收入达2250元,达到了当时的脱贫标准。

    从1999年到2010年,沙吾尔先后7次到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学习考察。去的次数越多,沙吾尔越感到达西村和华西村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2011年1月11日《新疆日报》刊发的《达西村以华西村为镜子》一文中记载:“和华西村相比,沙吾尔明显感到达西村在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产业结构、科学致富等方面的差距。”

    考察回来的沙吾尔不断探索产业转型的新路子,把达西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多元化发展轨道,鼓励村民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拓宽致富途径。

    2014年,达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位居全疆前列。

    2015年6月12日,达西村与华西村签订结对共建框架协议。

    2015年6月13日,《新疆日报》刊发的消息《“天下第一村”同“南疆第一村”开展跨地区多领域合作》中写道:“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今后将同‘南疆第一村’的达西村建立跨地区、长期性和多领域的合作关系,牵手合作共谋发展。”

    达西村迈出的每一步,稳重又踏实!2016年3月30日《新疆日报》刊发的通讯《达西村:一面高高飘扬的民族团结旗帜》中记载:“沙吾尔说道,‘两任总书记三次给达西村复信,荣誉来之不易,党中央对达西村的特殊重视和特别关怀来之不易,我们将珍视这份荣誉,充分发挥达西村先进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继续发挥生力军作用,脚踏实地,想办法、谋思路,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龙头,以推进达西村社会和谐、民族团结、长治久安为落脚点,全力以赴打造南疆第一村、西部华西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