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新疆新闻 > 脱贫攻坚:同心协力走上脱贫路
  • 脱贫攻坚:同心协力走上脱贫路

    时间:2018-03-19 15:58:08  来源:新疆经济报  作者:何玲

    编者按:2017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南疆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实施好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落实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创新实践,推动发展,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现在,在南疆四地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脱贫攻坚工作更需要精细精准。千贫千因,扶贫施策要从根上、点上发力,打牢基础,用足方法。从目前来看,在南疆广袤的土地上,各个县市乡村正汇聚了社会多方的力量,在美好幸福生活希望的指引下,同心协力铺就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之路。

    出大山,进社区

    定居牧民过上幸福生活

    亚心网讯 (记者何玲)3月9日,记者来到了乌恰县托帕社区,亲身感受牧民们从大山深处搬迁定居后的幸福生活。

    据介绍,此前乌恰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依托吐尔尕特口岸地缘、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了托帕社区,并在2017年5月,将三个乡136户贫困的柯尔克孜族牧民整体搬迁下来,他们放下马鞭走出大山,搬进了功能齐全的现代社区。搬迁到这里的牧民,享受国家搬迁好政策,不仅在这里住上了好房子,而且收入来源也有了稳定的保障,因为社区内的136间商铺可以让每家每户拥有一个。据介绍,这些商铺每间售价5万元,政府为每户办理贴息贷款,分三年还清。不想自己营业还可以出租,最低一年一万元租金。

    比拉依木·叶山一家是去年在社区定居的牧民之一。2017年5月以前,他们一家人还生活在乌恰县托云乡苏约克村,依靠放牧来维持基本的生活。随后通过易地搬迁,一家人如愿以偿地搬进了这个现代化社区。比拉依木·叶山的母亲吾肉孜古丽·买买提吐尔地就将商铺用来经营超市,平时她还做一些刺绣商品,而父亲则花了1万元租下了小区一户人家的商铺卖肉。

    吾肉孜古丽告诉记者,现在,丈夫经营的肉店每天可以卖200到250公斤肉,11、12月生意好时一天甚至可以卖掉四五头牦牛,每月除掉成本可以挣五六千元。所以搬迁下来一家人特别高兴。现在,党和政府一直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让他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

    当初吾肉孜古丽一家刚搬来时,她还担心社区里有这么多商铺,自家的超市会不会亏损,但丈夫不听劝又租了一个商铺卖肉。然而,看到现在每周一次的巴扎天和口岸一周1万多人次的人流量,让店里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她反而庆幸丈夫当初没有听她的阻拦。

    吾肉孜古丽还希望记者去他们原来居住的牧业点看看原来的生活条件。

    驱车两个半小时,翻过几重大山,大家来到了苏约克村。这里的海拔接近3000米,而且气温低,刺骨的寒风让人一下车就明显感到呼吸困难。

    记者看到,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头房,因为风大,玻璃隔三差五就会被打碎,窗户基本上是用硬塑料钉起来的。因为缺水只能融化冰雪来烧水,做饭。冬季草料还得从外地调运,饲养成本高。一年要拖家带口转场四五次。

    “只有下雪的时候我们才能从秋季牧业点搬迁到这里,作为饲养和接羔育幼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住到6月份然后转场到夏牧场去。除了牧业没有别的出路。而现在生活好了,家家户户有护边员,有工资收入。政府还把我们从这样艰苦的地方搬迁到了社区。”吾肉孜古丽说。

    吾肉孜古丽现在生活的托帕社区,设计别致、楼体颜色亮丽,老人们惬意地在楼下聊天、看报纸、打牌,小区内水、电、路、气、通讯、硬化、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善,就如城里的高档小区。

    在吾肉孜古丽现在的家中,热水器、抽油烟机、燃气灶、冰箱、电视等家电一应俱全。对她来说,再也不用捡柴生炉子、不用走几里地去拉水、不用因为缺电而考虑电器能否正常使用了。

    “这个房子总价12.3万元,除了政府各类补助之外,自己只掏了10000元左右,以前从没想过花这点钱就能住这么好的房子。”吾肉孜古丽说。

    据介绍,托帕社区共10栋楼,楼层为四层,一层为商铺,住宅户均83平方米,造价12.3万元,其中安居富民补助2.85万元、定居兴牧5万元、贫困户补助1万元、地方配套2.45万元、牧民自筹1万元。

    乌恰县还依托吐尔尕特口岸的人气优势,借助阿图什—喀什—乌恰“半小时经济圈”地缘优势,按照搬下来、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建设136间商铺。当前,定居后136户406名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商铺出租、就地依托口岸各货场和各口岸单位工勤岗位就业收入、自主开店创业、护边员收入等。仅开店创业就解决近200人就业,每户至少增收一万元。

    别贫困,奔小康

    玛依丹村脱贫一个不落

    亚心网讯 (记者何玲)3月9日清晨,从阿图什市出发一路向西,记者来到距阿图什市77公里的吐古买提乡玛依丹村,感受这个曾经的边境贫困村发生的变化。

    走进村子,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并直通村民家门口,两条道路之间,一排排挺拔的白杨将整个村子衬托得格外精致。村民院落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红色的院墙内,坐落着一栋栋具有柯尔克孜族特色的圆顶房子,院落整洁、房屋宽敞明亮。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特别喜欢。”村民帕热依达·阿吉买买提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2年以前,玛依丹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偏远村。由于村子海拔高,距离边境线近,村里耕地少,村民多以放牧为生,成为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边境村。帕热依达·阿吉买买提告诉记者,那时,村里的基础设施简陋,村民居住环境也很差,住的土坯房子,为了生活,她和丈夫除了放牧之外,还要外出捡棉花挣钱,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是全家四口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2011年,在中央、自治区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玛依丹村一栋栋漂亮的安居富民房拔地而起。2012年,帕热依达·阿吉买买提一家人也搬进了安居富民房中。

    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帕热依达·阿吉买买提脱贫致富的信念越来越坚定。她每天在家做刺绣、看孩子,虽然辛苦,但夫妇俩却很开心。

    有付出就有收获。“现在,丈夫当护边员每月有稳定收入,我每月做刺绣也能挣500元到1000元,加上草场补贴、边民补贴、低保等,家里每月收入可以达到4000多元。”帕热依达·阿吉买买提自豪地说,“去年年底,我们家就不是贫困户了。”

    今年,该村计划完成现行标准下232户948人脱贫;2019年,完成现行标准下10户40人脱贫,全村实现脱贫。

    记者了解到,为了实现整村脱贫。玛依丹村以普惠增收和分类扶持为基本路径,坚持多重保障与一人一策相结合,解决贫困人口最实际的问题,采取实实在在的硬措施,确保未脱贫人口扶持一个不少、脱贫一个不落,到2019年全村摘帽,351户1463人彻底脱贫,与阿图什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贫困人口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退出达到“一高于、一接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发生率低于3%。

    查问题,找出路

    第一书记明确脱贫方式

    亚心网讯 (记者陈冠锦)伽师县和夏阿瓦提乡尕藏托格拉克村是一个小村庄,但这里的戈壁风景十分秀丽,从远处看去,如同一幅美丽的油画。然而,贫穷却让这份美丽多了一丝晦暗。

    1月31日,石河子地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伟作为第一书记来到了尕藏托格拉克村。在村委会,他看到了不断自发赶来的村民们,看到了他们脸上的期盼和信任。那一刻,他进一步坚定了帮助村民们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其实在来这个村子之前,我就大致了解过这里的情况。这个村子是和夏阿瓦提乡最大的村子,有2500多人,其中589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589人跟上队伍,一起奔小康。”3月13日,田伟对记者说。

    在来到村里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田伟经历了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与村民升国旗、第一次入户走访、第一次与村民共同欢度春节、第一次和村民拉家常……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田伟对这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有喜有忧,但喜绝对大于忧。这个村人口基数大,人均地少,产业结构单一,水资源短缺,村民们以务农为主,略微带一点畜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这是这个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但令人高兴的是贫困户的脱贫欲望都很强烈,而且我们还有单位作为后盾,可以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这都是我们的优势。”田伟对记者说。

    在经过几番研究讨论后,田伟将劳务输出定为这个村目前主要的脱贫方式。“我们要想办法让一部分人‘走出去’,这不仅仅是让他们有一个暂时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掌握有用的生活技能,这将成为他们永久脱贫的基础。”田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从去年4月开始,伽师县全面启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国有企业就业工作,从全县报名的青年中,根据贫困户、懂双语、懂技能、夫妻工、有外出务工经历、大中专毕业生和有服役经历的“七个优先”标准,挑选出政治素养强、积极向上的800名青年,进行为期6天的集中培训,再从中挑选出100名作为首期赴国企就业的员工,而剩余人员也将随后陆续派出。

    “这就是‘走出去’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每年秋收季节,村里还会支持贫困群众外出务工,从事采摘棉花、西红柿等工作,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人均收入就达到了近万元。”田伟对记者说,每走出去一人,那一户贫困家庭就有更大的希望脱贫,今年,他们还将继续推进这一方式,帮助更多的人通过“走出去”脱贫致富。

    改“输血”,为“造血”

    东西部携手致力项目扶贫

    亚心网讯 (记者赵悦)3月的莎车县阿尔斯兰巴格乡塔特勒艾日克村,春意盎然,田间地头处处都有农民忙碌的身影。阿尔斯兰巴格乡乡长图尔荪麦麦提·吐如普也多次来到塔特勒艾日克村,督促该村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的建设进展。

    “这里牲畜大多是农家散养,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畜牧产品上市,村民增收不明显,脱贫致富步子太慢了。今年村里这个畜牧养殖项目建成后,既能解决一部分村民就业,又能显著增加村民收入,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加快完成。”图尔荪麦麦提·吐如普说。据悉,今年年初,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镇政府捐助了150万元,用于塔特勒艾日克村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旨在帮扶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发展畜牧养殖产业,让贫困村民转变观念掌握科学养殖技能,从根本上断“穷根”,通过产业发展尽快增收脱贫。

    金桥镇对塔特勒艾日克村的基础产业援助扶贫,是上海市、深圳市等内地多个省市加大对喀什等南疆四地州援疆扶贫力度,将“输血”式帮扶越来越多地创新转变为“造血”式帮扶的一个具体体现。

    据了解,近年来,在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援疆省市从教育卫生援疆的人力物力帮扶,从产业项目、民生工程的建设,从受援地农产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推介,到帮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内地就业和“家门口”就业,再到“手把手”将贫困户拉上产业发展“快车”,因地制宜、一户一策等细致入微的创新扶贫新方法不断在受援地实施。

    东西部携手让脱贫攻坚力量愈发强大。目前,畜牧养殖、林果业特色种植、纺织服装等一大批“长流水”产业援疆项目快速“扎根”南疆四地州,在当地蓬勃地发展起来,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

    忙培训,学技术

    产学研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亚心网讯 (记者张瑞麟)3月正是南疆的春耕时节。果树整形修剪、春耕施肥、石硫合剂病虫防治,此时走进若羌县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果农忙碌的身影。

    伴随着不断回暖的气温,日前,自治区南疆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工作督导及技术指导巴州服务团,带着项目带着专家来到了若羌县,深入田间地头,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果农和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红枣树春季整形修枝的相关知识,这让当地的果农开心不已。

    据了解,若羌县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23万亩,总产量近10万吨,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源于红枣。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近年来,为促进当地红枣产业提质增效,每年自治区各相关单位都会组织多次现场技术培训,深入到全县每一个红枣种植乡村,通过“调结构、促产业、上项目”,实现科技知识培训到户、扶贫帮困规划到户,为农民带去他们最急需的生产“福利”。

    为此,今年年初,我区重点布局南疆34个县市,紧扣南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发展现代林果业,稳面积、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全力推进新时期我区特色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由自治区林业厅、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林业科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共同派出的专家服务团,正在南疆34个林果主产县市,为南疆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展开全方位的技术服务。针对县域林果业发展关键技术,通过现场操作实训的形式,开展多内容、多批次、不间断的培训,提高果农的实际动手能力。

    据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林果业已经成为我区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2017年,新疆林果种植面积1856万亩,其中南疆地区林果业面积就达1564万亩,林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个别主产县市突破了50%,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南疆覆盖范围广、惠及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富民产业。

    记者手记

    同心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

    记者赵悦

    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进程中,南疆四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是必须攻克决胜的“堡垒”。

    南疆是全疆工作的棋眼,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新疆脱贫攻坚构建起了资金支持、政策保障、项目支撑、产业带动、民生改善、生态脱贫、精准扶贫、统筹力量、扶智扶志等系列支撑保障体系。

    有了“天时地利”,还需“人和”。要打赢南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凝聚各方共识,集全区、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项目资金,助力脱真贫、真脱贫。

    目前,南疆四地州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全国、全疆的帮扶爱心力量正涌向各个贫困县乡镇村,有对口援疆省市的建项目、上产业以及“出谋划策”,有“访惠聚”工作队不遗余力的付出,有科研单位“产学研”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发展“托举”,有自治区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专家学者的“把脉会诊”,在社会上营造出了脱贫攻坚强力推进的浓厚氛围。如今,已经告别贫困拥抱“小康”的农牧民又带来了喜悦,更能让贫困户看到希望有了信心,同心协力走上快速脱贫之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