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传统客家水龙节 蝶变旅游新名片
  • 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传统客家水龙节 蝶变旅游新名片

    时间:2018-11-13 18:14:22  来源:  作者:

    客家水龙节场景

    敲起威风的锣鼓,唱起客家的水龙歌,几条客家水龙在人群中上下翻飞,居民和游客在欢呼声中将水向舞龙者和龙身上泼去;兴起时,大家也互相用水打闹、嬉戏,全然不顾全身湿透……这是龙泉驿区洛带镇举行一年一度客家水龙节时的场景。近日,省文化厅发布了拟列入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客家水龙节也名列其中。

      历史源远流长 舞龙可是精细活

    相传洛带镇在汉代即成街,时名“万景街”;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福街”;后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八角井而得名为“落带”,并逐渐演变为“洛带”。目前,全镇86%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

    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给当地留下众多民间传说、历史遗留、古老建筑,也给当地留下极具特色的客家水龙节。由此,洛带逐渐产生了舞水龙祈雨的民俗。

    如今,洛带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族人,制龙的手法也极为独特。记者了解到,“刘家龙”对制作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必须选用冬季上好的竹子,“这样才能避免生虫,延长使用的时间。”“刘家龙”传人刘大益介绍,他们会采用精选后韧劲较强的杨柳枝制作龙头龙身,然后用棕绳将其串联起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刘家龙”制龙过程愈发复杂,龙的长度也从早期的5节发展至今天的9节、13节,最长时,客家水龙还能达到25节,近50米长。

    除了制作,“刘家龙”舞龙的手法也很有特点,“‘龙脑壳,龙心脚;二三节要掺几脚;中节子要脚拌脚;龙尾巴要对到龙脑壳’,这是我们祖传下来的舞龙口诀。”刘大益说,“刘家龙”舞水龙时还要求表演者全程面对观众,从而体现飞龙出海的情境,“这也是对观众表达尊敬。”

    文旅结合 挖掘更深底蕴

    记者了解到,客家水龙节自2001年举办以来已走过18个春秋,目前已成为洛带甚至成都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据悉,客家水龙节最初只有两支男子龙队,后来逐步增加了女子龙队、娃娃龙队和板凳龙队。多年来,每届水龙节都被冠以不同主题,突出客家庆典、水龙狂欢盛况。龙队规模也从2支逐步增加到9支。洛带镇综合文化站副站长王鑫介绍,客家水龙节的开幕式会举行既传统又有新意的祈雨祭龙仪式,并开展龙舞表演和客家民俗表演。

    时至今日,客家水龙节以求美、求新为突破口,在保留原水龙舞法的同时,让内容、形式更具完整性和观赏性。水龙节主角“刘家龙”在传统舞法上也有所创新,不断为镇内舞龙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鼓励了更多的客家人参与其中,也让客家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洛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客家水龙节的基础上,当地也打出消夏纳凉的宣传语,并且配上洛带音乐啤酒节,从而吸引更多人来到洛带。下一步,洛带还计划与德宏州进行合作,将客家水龙节与当地的泼水节进行结合,从而将龙文化、水文化等更多文化元素融合客家水龙节,让游客既能了解相关文化传承,又能在玩水中得到快乐。“此外,我们也计划与华侨城合作,开发一些以客家水龙节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共同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本报记者 白洋 李自强 实习记者 刘永豪 文/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