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川剧服装、象牙笏板、戏曲石刻……一座博物馆“话说”雅安川剧
  • 川剧服装、象牙笏板、戏曲石刻……一座博物馆“话说”雅安川剧

    时间:2018-09-22 18:43:56  来源:  作者:

    博物馆内展出的川剧服装。本报记者 简霞 摄

    本报记者余如波

    “你看这些戏服、这些道具好漂亮,置办一套肯定要花不少钱。”“这出戏我年轻的时候看过,简直巴适,那时候川剧在雅安红火得很。”不久前,位于雅安市区的雅安川剧艺术博物馆正式开放,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大家纷纷在展品前合影留念,追忆雅安川剧的流金岁月。

    雅安川剧艺术博物馆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却囊括川剧历史、艺术特色等方方面面,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呈现的雅安川剧“地方史”,让人们对川剧的发展、传播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

      “宁穿破,不穿错”,川剧服装有讲究

    9月18日,记者来到紧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的雅安川剧艺术博物馆。无论是草坪上的石雕,还是大门上方的玻璃幕墙,都装饰成川剧脸谱的形式,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题写的馆名引人注目。

    走进博物馆,铿锵有力的川剧锣鼓套打让人立马提起精神,一座古色古香、悬挂着“戏比天大”牌匾的门楼映入眼帘。“川剧是一种热烈的、接地气的艺术,我们在考察重庆、南充、成都的川剧博物馆之后,认为不能完全做静态的陈列,而是应该融入各种视觉、听觉元素,让博物馆更加富有吸引力。”雅安市剧协副主席汪文治说。

    穿过门楼来到博物馆展览区域,30多套精美的川剧戏服在展柜中一一排开,气势非凡。“这是上世纪80年代原雅安川剧团置办的最后一批戏服,现在的保存状况都非常好。”汪文治介绍,川剧服装与京剧大同小异,都是以明朝服饰为基础,同时参照唐以后历朝历代服饰制成,分为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十分讲究。“川剧界有句俗语叫‘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宁肯穿着破戏服上台演戏,也不能将人物服饰张冠李戴。”

    戏曲服装不单美观,还具有特定的符号意义,川剧也不例外。例如,川剧服装“硬靠”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3块可移作他用:穿蟒袍或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

    展厅内有3座独立展台,珍藏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水晶蓝宝石头面、水晶红宝石头面以及两块象牙朝笏。朝笏是古代君臣朝会时所执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和记事。汪文治说,川剧鼎盛时期,有实力的剧团往往不惜重金置办行头,使得“关联产业”一并发展,一些手工艺人专以制作服装、道具等为生。

      清代戏曲石刻,珍藏川剧早期发展史

    历史上,雅安雕刻艺术十分发达,石雕、木雕等雕刻作品题材众多,其中不乏戏曲和川剧元素。展厅内的一处隔断,就摆放着一块清代石刻牌坊正脊,其中清晰可见两位戏曲演员手持关刀骑马比试。还有3块来自雅安本地的清代石刻,也生动地展现出各种戏曲演出场景,为四川戏曲尤其是川剧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这些特别的展品、资料梳理川剧在雅安的“地方史”,正是雅安川剧艺术博物馆独一无二之处。雅安是汉地通往藏、彝地区的交通要冲,清朝中叶川剧便进入雅安,光绪年间今天的上里古镇始现戏班。过去,每年三月的“城隍会”上,川剧演出都是重要内容,成渝等地知名演员纷纷前来献艺,争相在“品仙台”上打擂争魁。

    汪文治介绍,上世纪50年代原雅安川剧团成立后,雅安川剧进入鼎盛时期,彭海清、邓先树、王国仁等名家涌现,《碧波红莲》《打红台》等作品成为川剧经典剧目,不少演员还前往北京甚至东欧演出。

    博物馆内的一批图文资料,展示了彭海清在《打红台》一剧中的“藏刀”绝技:舞台上的主人公看似手无寸铁,当其突起杀意时,两尺多长的钢刀猛然出现;后见人多眼杂,红衫一抖,钢刀又倏忽不见,以特技方式生动展示人物心理变化。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评价,彭海清“着重内在力量”,他的表演“以充分的生活知识为基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