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德阳:传统戏剧唱响城乡 市民满意过足“瘾”
  • 德阳:传统戏剧唱响城乡 市民满意过足“瘾”

    时间:2018-09-18 17:49:28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 雷

    9月12日傍晚,绵竹市民熊英吃过晚饭,就赶到剑南老街的古戏台和戏友们会合。每周一三五及周末傍晚,绵竹的川剧戏迷们会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观看轮番上演的一出出经典剧目,每天内容各不相同,看得戏迷们大呼过瘾。

    绵竹素有川西北“戏窝子”之称。近年来,绵竹市在保护、支持川剧发展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政府买单 市民有戏看

    绵竹姊妹花川剧团是一个民营剧团,从2013年3月起一直扎根绵竹,长期固定进行川剧表演,拥有大量“粉丝”。因演出场地消防安全原因,川剧团于今年元旦停演,一时间,戏迷们难以接受。

    “看姊妹花川剧团的表演,已经是我的习惯。他们不演了,我的生活也感觉少了些什么。”市民王燕这样说。

    为了满足戏迷们的愿望,绵竹市文化部门帮助剧团将一处闲置的农家乐盘下,打造成姊妹花川剧团演艺中心。此外,绵竹市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购买了该剧团149场川剧演出项目。

    7月27日,绵竹市启动了“老街老戏老话题――绵竹市2018年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暨消夏戏剧季”惠民演出活动,每周一三五和周末晚上,在剑南老街古戏台举办川剧经典剧目演出,这样一来,大家又有了固定看戏的场所。

    为了让传统川剧长期扎根基层,方便城乡群众观看,绵竹市还给予川剧协会经费支持,长期在城西梨园会馆开展川剧演唱活动。每年坚持组织川剧表演者送戏下乡,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传统戏剧表演。

    据统计,绵竹市每年在剑南老街古戏台举办20余场川剧演出,观众达4万余人次。同时,每年组织曲协川剧演唱队在城西梨园会馆和人民公园开展川剧坐唱80次,开展戏剧下乡、进校园、进企业、到敬老院等4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培养人才 保护传承川剧

    为了让川剧后继有人,绵竹市除了注重川剧演唱队伍中人才梯次培养,还组织川剧表演走进校园,尝试在一些学校举办川剧娃娃班,培养广大学生对川剧的兴趣,同时,组织专业人员进校为学生讲解,展示传统戏剧魅力。

    目前,绵竹市正委托教育部门编写戏剧教材,将把川剧教育纳入该市中小学教育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川剧艺术、学唱川剧,从而建立起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

    搬家后的姊妹花川剧团,现在一个农家乐中,每天上午,有众多戏迷和游客来此喝茶休闲,下午则欣赏川剧表演。

    为促进传统川剧发展,绵竹市在保护、传承川剧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帮助民营川剧团转变经营方式拓展发展路子,还探索出“戏剧+旅游+养老”的方式,自今年5月下旬以来,姊妹花川剧团演艺中心每天接待观众一两百人次。

    编后

    任何文化都是有时代烙印的,随着时代变迁,有传承也有扬弃,川剧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加之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对地方传统文化缺乏保护意识,致使川剧剧团大量减少,川剧人员大量流失。

    在当今川剧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谈保护与传承,除了政府担负文化传承责任,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来外,还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解决谁来唱谁来听的问题;二是寻找适宜的场景切入川剧的生存空间。绵竹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尝试在一些学校举办川剧娃娃班,还委托教育部门编写戏剧教材,将把川剧教育纳入该市中小学教育课程,在传播文化种子同时,培养潜在的观众与演员,在送戏下乡、进校园、进企业、到敬老院的同时,开拓川剧的生存空间,探索“戏剧+旅游+养老”的方式,寻找川剧新的生存载体。这些是川剧团为生存本能努力,更是政府和学校教育的努力,让这种悠久的文化,通过更多形式的传播,找到真正喜欢它的人群,播下传承的种子,让川剧获得新的生机。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