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四川:雪域高原援建路 汉藏一家情谊长
  • 四川:雪域高原援建路 汉藏一家情谊长

    时间:2018-09-01 18:51:57  来源:  作者:

    蔚蓝的天空,白色的雪山,如翡翠般浓绿的草甸山川,在四川藏区绝美的土地上,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但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亟待完善的问题。

    2016年9月,四川第四批925名援藏干部人才奔赴藏区,展开为期两年的对口帮扶工作。两年来,他们做藏区人、说藏区话、办藏区事,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助推藏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在雪域高原上书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

    倾力倾智 土豆粉加工厂留下希望

    “太好了!土豆粉条不愁卖了。”得知四川将创建扶贫产品公益性集体商标,全川扶贫产品都将有“身份证”的好消息后,泸州援藏工作队的游丽萍第一时间告诉了队长邹冰,“拓宽销路的‘通行证’有了,在稻城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2016年9月,初到稻城的泸州援藏工作队队员还来不及欣赏这里的秋色,便接到助销土豆的任务。卖土豆,成为他们面临的第一个扶贫问题。

    “稻城大部分老百姓家都种土豆,全县年产土豆6000吨以上。遗憾的是,土豆高产却不高销。”泸州援藏队队长邹冰坦言,“物流成本太高,新鲜土豆运不出去。而稻城的冬天有近2个月气温在零下10―25度,存储也很困难。”

    “建厂!建稻城县第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厂。”考虑到整个甘孜州无一家土豆加工企业,邹冰决心用延伸产业链的方式,可持续地解决扶贫问题。

    在稻城搞产业经济,比想象中更难。同样建一家土豆加工厂,在内地可直接购买整条最先进的生产线,而在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的稻城县,生产设备却要定制。

    2016年国庆期间,游丽萍和另一名援藏队队员张芥玮前往河南考察采购土豆淀粉、粉条生产设备。几天时间,他们跑遍了洛阳、开封、南阳等地。“一听说是高原,好多厂都不敢卖给我们。低电压、高海拔、无技术,厂家一算售后成本,都觉得不划算。”为找到适合高原生产的电动机,游丽萍发动身边的同事和家人一起想办法。

    2016年10月15日凌晨4点,载着甘孜州第一家土豆粉加工厂设备的汽车回到稻城。“一侧是陡峭山崖,一侧是茫茫深谷。”讲起那夜,游丽萍仍心有余悸,“司机预计的油量不能到达预定的加油站,水箱的水干了,刹车片的糊味儿刺鼻。满山大雪,车辆在打滑的路面艰难前行,我们吓得一晚上都不敢合眼。”

    泸州援藏工作队的游丽萍讲起土豆粉加工厂的建设历程感慨万千。(朱虹 摄)

    2016年11月初,土豆粉加工厂开建。因高寒缺氧,每年11月稻城所有工地都要停工,为抢在全面停工前完成工厂主体工程,游丽萍每天天不亮就到施工现场,晚上快10点才返回住地。

    “安装水管时才发现预挖的管沟不够,队员们只好上山继续深挖、埋管,大家鞋里装满了泥水,但没人停下来脱袜换鞋。”回忆过去,游丽萍说,“大风才是这儿的主人,它随时‘回家’看看,仿佛要把我们撵走。”

    脸颊冻木了,嘴唇流血了,脸被风吹干、吹裂……游丽萍没有一丝抱怨,“出太阳的时候就暖和了,它(厂房)一定很坚固,(因为)它是在风里建起的。”

    2016年11月21日,稻城县省母乡土豆粉加工厂进行了土豆淀粉和粉条自动化生产线的首次试机生产。

    “村民每亩土豆较过去多增收了500元。”邹冰说,今年又引进泸州叙永县一家企业提升加工厂深加工的能力,目标是生产出更为丰富便携的旅游产品。

    “省母乡土豆粉加工厂可能是同类工厂中海拔最高的。”游丽萍说,“更重要的是,它现在是老百姓的希望。”[1][2][3]下一页 尾页

    医疗帮扶 高原有了“小华西”

    说起巴塘县人民医院的蜕变,医院院长曲珍最有发言权。

    “以前整个医院只有200平方米,就连医生办公室都铺满了病床,医生只能在墙上写处方。”曲珍告诉记者,医院新的门诊、住院大楼2012年10月就已建成,但由于缺少资金,相关的医疗设施始终没能同步配套,“要不是双流的对口支援,县医院可能还是空空的大楼。”

    曲珍口中的双流,是成都市双流区。2012年,四川启动省内7个发达市州对口支援20个藏区困难县的行动,成都市双流区(以下称“双流”)负责对口支援巴塘。

    在四川藏区,受医疗条件和技术影响,一些群众常将小病拖成大病,最终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此,双流决定将破解群众医疗难题作为阻断贫困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了解到巴塘县人民医院的困境后,双流投入1300多万元,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采购了185大类医疗设施设备,对手术室、产房进行了专业改造,建设了消毒供应中心、洗浆房等配套工程。“双流更是下大力气培训帮带巴塘医务人员,以及帮助开设中医骨科、肝胆外科、心血管科3个特色专科门诊。”曲珍如是说。

    去年5月,巴塘县拉哇乡群众多吉友珍胆结石发病,援藏医生罗敏诊断后立即为她进行了手术。对此,曲珍说:“以前巴塘县腹腔镜微创手术一直是空白,患了肝胆疾病的农牧民只能去康定、成都等地就诊,是双流援建的肝胆外科填补了这一空白。”

    2013年,双流区人民医院医生王良红被派驻巴塘创建中医骨科。3年时间,他把这一科室打造成特色科室,每年仅中医骨科就收治各类患者3000余人。

    “我以前不是中医骨科的,是后来才学的。”医生友珍是王良红带出的徒弟之一。中医骨科创建开始,王良红便挑选了3名医生作为徒弟,在3年时间里,悉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

    王良红说:“我援建是一阵子,但医疗技术的传承却是一辈子,我不想自己走后出现人才的断层。”

    曲珍坦言,有设备缺人才,在高原藏区是一个通病。“这些年,中央、省、州给我们医院配备的一些先进设备,由于没有懂技术的人员来操作使用,只能闲置在那里。”

    记者了解到,在援建之前,巴塘县人民医院设施设备使用率不足65%。后来,双流围绕巴塘医疗卫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查统计,并针对设备使用情况开出问题清单,一方面通过援建医生帮带,另一方面选派巴塘医生外出培训,有效改变了医疗设备躺在库房里“睡觉”的状况。

    为更好地培养藏区医疗技术人才,双流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组织2批次专家前往巴塘,结合当地医疗现状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及临床带教、教学查房、手术演示等。

    巴塘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罗毅骄傲地对记者说,如今巴塘的医疗覆盖了邻近的芒康、理塘、白玉、德荣等地区,已成为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区域医疗中心,被周边县的患者誉为高原上的“小华西”。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真情支教 管乐队点燃藏区孩子音乐梦想

    “两年的援藏支教,将是我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段。”2016年9月8日,成都市武侯区援藏队出发的日子,也是龙江路小学援藏老师王璐37岁的生日。

    十几年前,王璐所在学校的一位老师做了一场报告。听了他的故事,王璐就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去藏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援藏的日子里,王璐主要在甘孜州白玉县一所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当地人骨子里就流淌着音符,很多孩子天生就会唱歌,但在音乐知识、音乐素养的培养上几乎为零。”王璐支教的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音乐课是其他老师代上,而且最多就是带着学生唱唱歌,于是“我就想发挥自己所长,为他们建一支管乐队。”

    王璐在所教班级积极推行“器乐进课堂”,成立了小竖笛乐队。援藏的两年时间里,他利用上午大课间、中午休息、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每天超时工作达3个小时。

    “成立之初,学校都没有什么乐器,更难的是学生们完全没有音乐基础知识,学起来很吃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的支持加上学生们的坚持,在2016年11月的校庆活动开幕式上,王璐带着竖笛乐队的同学们完美呈现了《欢乐颂》和《雪绒花》。

    作为援藏教育精准扶贫的一员,王璐除了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外,还通过联系身边的朋友,为学校的管乐队援助了近万元的器材,包括50个板式谱架、40个校音器等。

    如今,王璐两年的援藏支教工作即将结束。“乐队的孩子知道我要走,哭成了一团。”讲起离别,王璐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舍不得孩子们,“我很担忧乐队未来的学习,担心离开后,孩子们就荒废了。我希望能通过远程教学,继续为他们的音乐梦想助力。”

    今年5月14日,稻城县然央藏寨的第一家民宿阿扎小院开张营业。

    “是援藏队给了我信心。”在泸州援藏队的帮助下,村长阿友布嘎获得了投资,并顺利完成了民宿装修。

    获得投资那晚,援藏队在阿扎小院庆祝。当晚9点,邹冰的电话响起,妻子刚想和他诉说工作的苦恼,就被打断了。“阿扎的院子,签下来了。”说完这句话,邹冰的眼泪便涌了出来。这是经过长久艰辛后终获成果的人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像邹冰一般,将汗水、泪水留在四川藏区的援藏干部有很多。自2010年以来,四川省委组织部持续开展“千名干部援藏行动”,每两年会选派一批干部人才赴藏区开展援助服务,截至目前,已选派四批4500余人深入藏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如今,援藏队员们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初秋的稻城也已迎来今年的旅游高峰。趁着暑假,游丽萍的丈夫带着女儿来到高原看望忙碌的她。在回县城的路上,他们遇见了彩虹。游丽萍将车停下,她终于能够好好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高原。

    首页 上一页[1][2][3]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