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西新闻 > 文化“软实力”发展“硬支撑”
  • 文化“软实力”发展“硬支撑”

    时间:2019-10-15 00:00:00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作者:

    20191015_6393287eae4ddda6397b4f1d8963324f.jpg

    群艺馆成人培训班

    20191015_73ceaef73fa2d12412f2a172ae5c23cc.jpg

    矿区街区自助图书馆

    20191015_7e9a4007db8ce09c3864fa5a6069f4d8.jpg

    娘子关风景区

    20191015_dff0ed4840bf81d500c64a9d29dee836.jpg

    中国首届文化艺术论坛·彩色面塑

    20191015_5217303c95a9129a33e890a9f6c12a16.jpg


      《三体》《流浪地球》《中共第一城》(暂定名)《泥火情》《保卫娘子关》……不论是文学著作、电影作品、电影剧本出版、拍摄,还是戏曲、音乐类作品搬上舞台,阳泉正逐渐走上了全省、全国、全世界的“视界”。
      工艺美术业、网络文化业、歌舞娱乐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印刷业、出版物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创意服务业……多门类并存的阳泉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连续创造了多个“全省率先”……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正在成为阳泉城乡百姓的“幸福地标”。
      以国家太行山一号公路(阳泉段)为旅游发展轴,以发展娘子关、大汖温泉两个旅游龙头景区为核心,着力推进太行板块主体区、长城板块关联区的建设,打造“中共创建第一城”城市旅游经济圈,深入推进文旅村镇、乡村旅游点、康养旅游项目建设……阳泉文旅深度融合的转型发展步履铿锵。
      ……
      阳泉建市70多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阳泉不断塑造着包容、奉献、乐观、进取的品质,不断创造着自信、豁达、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融汇了四海八方的广博气概,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韵,并接纳四面八方的才俊来此投资兴业。如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阔步向前,谱写了雄浑激越的磅礴乐章。
      在阳泉,文化“软实力”正走向发展“硬支撑”。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组建市晋剧团、建立电影流动放映队……从1948年起阳泉着手整顿旧戏班,组建了市晋剧团。同期,电影事业起步,除工人电影院外,建立了多支流动放映队,活跃在矿区和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人们的娱乐生活日渐丰富起来,戏曲、歌曲创作演出空前活跃,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阳泉文化战线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春风化雨,一路弦歌,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文化如春雨般滋润着阳泉大地。
      1978年起,阳泉陆续对市区原有部分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等进行了改扩建,一些厂矿企业的职工俱乐部建成开放。2007年,建成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于一体,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的阳泉文化中心,由此开启了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统筹布局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阶段。到2011年,阳泉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场所“全覆盖”,街道、社区也普遍设立了文化活动中心。近年来,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逐渐发力,城区文化馆、图书馆,盂县文化中心现代化的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通过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阳泉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和绩效要求,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纷纷在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上开动脑筋。其中,市群众艺术馆致力打造群众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厅,形成馆内培训、馆外基地培训、下基层培训相结合的群文培训体系,定期举办群文培训成果展演、展示,并同大连、滨州、潍坊、海宁等地建立群文业务城际交流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文化的普及和提高。
      每年如约而至的“三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百花迎春”群众文艺汇演、“群星风采”广场文化活动等示范性、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以专业团体演出和普通群众参与相结合,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在阳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了市级支中心和五个县级支中心,为群众利用优质网络资源提供了便捷途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通过普及数字化放映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公益电影进社区工程有序推进。圆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建设任务,并向长期通、优质通、有效通迈进。

    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之后,阳泉文化产业一路成长壮大。
      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传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文化就没有活力。阳泉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很多人对煤的“黑”并不陌生。如何让这种黑色资源焕发出独特光泽、走向市场?
      山西肇文美术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赵玉军独具慧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煤炭做起了煤雕。作为阳泉煤雕的创始人,赵玉军不断探索,在2016年自筹资金开办了阳泉市第一家以展示煤炭文化和煤雕艺术为主旨的专题性博物馆,展区面积约500平方米,收藏了数万件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类煤炭藏品,把煤雕这个煤乡瑰宝打造成为省内外广泛关注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目前,阳泉工艺美术行业产品涵盖美术陶瓷制品、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葫芦工艺品、花画工艺品、刺绣工艺品、漆器工艺品、民族工艺品、剪纸艺术等9大类40余个品种,有多件产品在国家级、省级文博会上获得金奖,还有多件产品被多个国家、地方博物馆收藏。
      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真正主体,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据统计,阳泉市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平定古窑陶艺有限公司“中国刻花瓷文化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平定县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平定砂器旅游文化产业园”,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家——平定县莹玉陶瓷有限公司、盂县永恒工艺厂,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创意企业近百家,文化类协会和产业研究组织60余家。
      新型产业不断涌现,业态更加丰富。每个周六日下午,有创客、有实体店的老板、有想创业的人、有文化的工作者,一大群人聚在狮脑山脚下的城区“启点文化”众创空间,他们喝着咖啡、饮着茶聊创业,分享彼此的经验,进行项目诊断。
      创新创业不断涌现,带动全新发展。阳泉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令人关注的成果。阳泉从反映阳泉非遗文化入手,编创了晋剧《泥火情》,经过3年反复修改,2017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阳泉市戏剧界13位知名专家研讨论证,列入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同年在太原首演,并在全市巡演。
      “中共创建第一城”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以阳泉建市为背景创作完成电影剧本《中共第一城》(暂定名)几易其稿创作完成,并于2018年1月在北京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了剧本研讨会。这在阳泉文艺史上还是第一次。
      动漫、科幻等文化产业在全国蓬勃发展,但这在阳泉市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可这种探索,为阳泉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创新”的方向。创新创业不断涌现,将进一步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全新发展。
      “一山放过一山拦,而今跨步重头越”。面向未来,阳泉将继续以文化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引擎,转型发展的航船必将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讲好故事打造精神家园

      从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到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阳泉文艺工作者努力攀登文艺高峰,不断推出“阳泉原创”精品力作;从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全方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阳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彰显独特魅力,成为凝聚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共建美好家园的重要精神纽带。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交相辉映,扮美了全市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努力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实施文艺精品战略,阳泉坚持从当代生活和厚重历史的精神富矿中汲取素材,释放创作潜力,讲好阳泉故事,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书画、电影、电视、民间艺术等艺术门类百花齐放。
      精心组织重大文化活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重大主题、重大节庆、重要节点,成功组织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改革开放带来思想观念的解放,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从1985年成立阳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到2005年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阳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成果不断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阳泉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目前,阳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到4项、省级名录项目达到31项、市级名录项目达到111项、县级名录项目达到100余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8人、阳泉市现有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24日,在社会的关切和群众的期盼中,阳泉市博物馆正式开馆。满载着阳泉文化遗产的恢弘画卷铺陈开来,其中有关阳泉的流传文脉、历史故事、人文精粹也通过文物展览展现在了全市人民面前。

    深度融合激发文化资源潜力

      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动力强劲。随着融合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融合发展的范围不断延展,阳泉市也紧跟发展脚步,文化与旅游、节庆、工业、农业、科技、体育等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多年来,阳泉深挖独有的红色文化、忠义文化、书院文化、关隘文化、农耕文化,将文化元素注入旅游景区打造,以文化提升旅游,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壮大旅游业是阳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和突破口。
      今后,阳泉将充分用好优质文化资源,以“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品牌、刘慈欣科幻品牌等领衔,集纳文艺精品、非遗精品、旅游精品等各类资源,整体塑造“文化阳泉”品牌形象,打造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IP,提高阳泉知名度、美誉度,为阳泉转型崛起注入强劲新动能。
      一座城市有文化,市民才有自信,发展才有后劲。繁荣艺术创作生产、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在“文化内功”的修炼过程中,阳泉正努力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不断以文化之进助力文明幸福现代化阳泉建设。

    本报记者 张文华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