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山东新闻 > 山东台5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记者讲述怎样践行“四力”
  • 山东台5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记者讲述怎样践行“四力”

    时间:2019-11-09 17:50:18  来源:齐鲁网  作者:

    11月6日上午,山东省新闻奖颁奖报告会在济南召开,全省新闻工作者代表欢聚一堂,隆重庆祝第20个中国记者节,并表彰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在刚刚揭晓的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省推荐的作品有10件获中国新闻奖,其中3件一等奖作品,全部由山东广播电视台采访制作,这三件作品是:新闻访谈《总书记点赞的两位村书记共话乡村振兴》、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国际传播-电视消息《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水稻获成功》;大众日报系列报道《“大众调查·聚焦难点痛点堵点” 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济南广播电视台电视消息《“棉花姑娘”们收获新喜悦》、青岛电视台新闻访谈《我的四十年——许振超·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获二等奖;大众日报通讯《田里多了“棚二代” 乡村振兴有力量》、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评论《解“锁”》、胶东在线网络新闻专题《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闪电新闻客户端新媒体报道界面作品《跨越40年,2019年的车开过来了》获三等奖。

    山东台5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大会表彰了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和山东省新闻奖获奖作者、第六届全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优胜选手。

    颁奖报告会上,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李化成,大众报业集团记者王金龙,济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磊,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方翔等四位新闻工作者代表作了发言。

    跟广电君一起来看我台两位记者践行“四力”的故事↓

    把住时代脉搏 践行“四力” 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何日“凤还巢”?》创作体会

    李化成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一定是传达着时代声音,裹挟着时代温度;一定是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发展共进步。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之所以能够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把准了时代脉搏,担起了时代之责,揪准了当下山东发展症结的“牛鼻子”。

    作品《何日“凤还巢”?》首先是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变革中诞生的。2018年是山东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动员大会就开幕了。刘家义书记在会上的一席讲话,犹如一声春雷,给齐鲁儿女极大震动。“山东为什么落后了?山东应该怎么办?”这两个尖锐的问题,向曾经优越感十足的山东人发出了严峻拷问。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山东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无一家企业上榜,急需互联网企业引领创新。然而,一些创办于山东的互联网企业却“孔雀东南飞”,在浙江等先进省份迅速发展壮大。这些企业为什么在山东留不住、长不大,山东营商环境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推出新旧动能转换、布局八大战略、实施“一次办好”改革,开启了山东大改革大发展的新篇章。可以说,《何日“凤还巢”?》这件作品正是对山东强力推动改革的呼应,它是直面山东改革发展痛点难点的时代之作。

    从具体手法和采制过程来说,《何日“凤还巢”?》是一次创新,尤其是对于这种宏大叙事主题,在采制驾驭上,既要把问题本身讲明白、弄透彻,又要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说到底是对记者践行“四力”水平和能力的考验。

    首先,这是对记者“眼力”的考验。山东发展面临很多困惑,在省委书记刘家义看来,山东的窘境很大程度上出在观念上。营商环境的好坏,又何尝不是思想观念的体现?山东人曾经创造了很多全国领先的经验,但进入新时代,山东人的思想解放力度还不够大,“官本位”的影响依然存在,凤岐茶社事件正是反映山东思想观念落后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这还是一次对记者“脚力”的考验。从时间上讲,采访从7月份就已经开始,经过不断思考、完善,一直持续到12月份;从空间上来说,我和同事两下浙江,三到潍坊,辗转多地,行程近三千公里。采访对象除了故事的当事人,还涉及国家和省里相关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最曲折的采访,前后联系了5个人,才有一个接受采访。

    这又是一次对记者“脑力”的考验。在整个事件中,凤岐茶社作为一个企业,寻求的是最大利益和最佳发展环境;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本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搞好服务上,但实际上又抱着部门利益不放。各自的想法如何通过最佳的镜头表现、用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在采访之前,我们拿出大量时间跟采访对象聊天,确保采访对象完全处于放松状态,于是有了凤岐茶社负责人在说到老家遭遇时的尴尬表情,有了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说到以前承诺时的气愤,有了专家、学者在说到现象背后原因时的无奈。

    这更是一次对记者“笔力”的考验。在表现形式上,营商环境好与不好,本身是一个相对泛泛的概念,如何体现?我们最终决定就用凤岐茶社在山东和浙江两地的遭遇,用一个一个的事件来一件一件地对比,营商环境的差距就能跃然纸上。

    片子播出后引起了相关领导和部门重视。刘家义书记做出专门批示,要求全省各级深刻反思、彻底检视……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新华网、人民网、澎湃新闻等数十家媒体转载或评论,知名自媒体、公众号纷纷跟进,多篇相关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我省上下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大反思,也引发全国广泛关注,有关部门随后推出系列改革措施,大力推动营商环境改善。

    在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山东广播电视台共有5件作品获奖。除了《何日“凤还巢”?》,我和同事的另一篇作品《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水稻获成功》,我台广播作品《总书记点赞的两位村书记共话乡村振兴》等三件作品获一等奖,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山东广播电视台按照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大力深化内部改革,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不断推动节目质量迈上更高水平,持续生产出更多精品力作,努力让山东广电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等优秀作品就应运而生在广电改革大潮的浪尖之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顺应时代大势,顺应改革潮流,我相信,在新时代,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坚守理想、践行“四力”、书写新时代中国好故事

    方翔

    最初,我也很迷惑:到底什么样的故事叫好故事?什么样的记者叫好记者?通过这次大赛,我渐渐有所领悟。

    10月14号,全国各大新闻媒体142名同行共聚北京,第一轮选拔赛淘汰了112名选手,我和我台记者刘晓龙有幸进入30人决赛名单,在决赛前的培训过程中,央视大型节目中心第一导演室吕大庆主任给我们做了专题辅导,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故事才是好故事。从中我体悟到:

    好故事,一定与中国巨大发展成就有关;一定与中国精神有关;一定与中国创造有关。好故事也不乏凡人小事,那些温暖人间、点亮照亮光明的平凡小事,报道好了,也会成为好故事。总之,无论面对哪一种类型的故事,它都要求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8个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在今年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中,我演讲的题目是:《与千万农民一起奔跑》。这是一个凡人小事,它重点讲述了两个农民以及包含这两个农民在内的一个公益助农团队为乡亲们脱贫致富、为山东乡村振兴而奋斗的故事。

    一个农民叫冯加玉,是沂蒙山区一个残疾户,他得了一种叫布加氏综合征的病,当地医生断言,活不过30岁,但是冯老师身残疾志坚、靠养兔挣钱,关键是他家的日子刚好一点,就每年拿出一部分兔子免费送给当地的其他残疾户,截至现在送了1000多户,而且这1000多个残疾户都靠他送的兔子实现了创富脱贫。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他是残疾人,最理解残疾人的不容易,人要在这个时候被帮一把,改变的也许会是一生一世。

    第二个人叫邹长仁,是一名共产党员,今年72岁。他是一名退休干部,本来日子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他在64岁的时候,看到家乡的乡亲们很穷,就毅然回乡承包荒山,种植大樱桃,想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同时为村里修路、打井,安装路灯,建立大樱桃交易市场,花了上百万,几乎把家里的所有积蓄和这几年夫妻俩的退休费都搭上了。很苦、很累,但是他却很高兴,为什么?因为乡亲们在他的带领下,现在都靠种大樱桃致富了,几乎家家都盖起了二层楼。真好。

    5年前,我在当了18年农业记者之后,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和业余时间倡议组建了一支公益助农团队:山东农联,全称叫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基层联络站,冯老师和邹老师都是我的基层站长,大家也不叫我记者,而是叫方总或者方站长。

    我带领这些人品好、有能力、讲奉献的人,致力于扶贫助农,虽然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是我和这些站长一样,自愿干也乐于干。现在,我的站长团队有近2000人,山东省16市100多个县市区都有,我们建了上千个农业微信群,加群的农户得有十几万,我们一个村级站长公益服务一个村,一个镇级站长免费服务一个镇,我们就像是农民的服务员。

    有人曾问我,上千个微信群,十几万农户,怎么服务?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就是每天早晚快速看,有事就回复,没事就忽略。所以我有时候也开玩笑地说,我的上班时间是从单位下班开始。

    为了帮助站长们更好发展,让他们更有能力带动当地农户致富,从2017年开始,我每年都要连续集中加班两三个月时间,策划一场万名新农人参与的大型活动:叫中国农业创富大会,让站长们和专家对接、和创富项目对接,和市场营销对接。效果非常好。

    我们农业记者,舞台在田野,所以要深入农村、扎根基层、贴近农民。吕大庆主任说,怎样通过好故事证明你是一名好记者,就看你在这个故事中占有多大比例,你为这个事做了多大贡献,最少是四六分。我的故事能进全国30强,也许这是打动评委的关键原因吧。

    最后,祝同行们记者节快乐,愿我们山东广大新闻人坚守理想、践行“四力”,书写好新时代山东好故事、中国好故事!

    闪电新闻记者 王玉栋 尹承谦 李雅姝

    本文编辑:王雪燕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