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青海新闻 > 产业扶贫帮群众栽下“摇钱树”,拔掉“穷根子”
  • 产业扶贫帮群众栽下“摇钱树”,拔掉“穷根子”

    时间:2020-08-17 13:26:20  来源:  作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记者 朵海平 报道) 扶贫工作中,产业项目是解决脱贫的最有力抓手。有句话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湟源县巴燕村,多个扶贫产业项目的建设完成,让这个村子的财富源源不断而来,形成了良性的“活水”循环,从而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当地人亲切地称这些产业项目为“搬不走的银行”。

    2015年10月,湟源县的巴燕村里迎来一支扶贫工作队,这支工作队是由中国工商银行青海分行精心挑选的干部职工组成,他们的到来也让沉寂很久的村子热闹了起来。“当时,村民们欢迎我们的那个热情劲儿,就让我们下定了决心,帮助他们完成脱贫。”老韦是扶贫工作队的成员,他到现在都清楚记得当时第一次到巴燕村的场景。

    但是往后的日子,扶贫工作队成员们的扶贫路困难重重。“巴燕村自然环境差、产业单一、村民致富能力不足,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贫困村。村民们平时的生活来源要么选择外出打工,要么就只能在几亩土地上辛苦劳作以求解决温饱,群众民心涣散,村庄毫无生机。”工作队成员之一的老姚这样回忆初到巴燕村时面对的种种困难。

    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队意识到这一点,首先要让村民们对自己有信心,让他们相信工作队的。2016年至2017年,工作队联系资金,捐助春耕化肥近25吨,解决贫困户的燃眉之急;捐资8.3万元,修复村道旁失明多年的太阳能路灯,解决村民摸黑探路的艰辛;2018年捐资31万元,修建巴燕村“百姓大舞台”和村民阅览室项目,为村民了解党的政策、学习致富技术和丰富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等等。

    一件件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极大地提振了他们对工作队的信任。“几件实事办成后,村民向我们主动谈心,说自己的想法,这种村民们向上的心态在扶贫工作中是很难得的。”现任中国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驻湟源县巴燕乡巴燕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史汉亮告诉记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扶贫工作精准到位的有效方法。工作队想干事,村民们想致富。有了态度,那么行动便成了接下来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怎样让村民致富?扶贫工作队想到了产业扶贫。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村民就业的长远之计。

    然而在整个扶贫链条中,都知道产业项目是最有效的,但实施起来也是最难实现的。在最近的一次产业扶贫的项目申请中,驻村第一书记史汉亮和工作队饱尝到产业扶贫普遍存在项目选择难、争取难、落实难的“三难”之苦。

    2019年针对巴燕村长期没有村集体经济的问题,扶贫工作队多次向乡党委班子反映,并积极想办法、找出路,为了使巴燕村有一个能够带动村集体长期稳定发展的项目。

    在走访了解期间,工作队发现一块荒地,就有个想法,何不利用起来搞养殖。说干就干,工作队立刻上马了一个羊棚的项目。可随之而来的是一波三折的用地问题。“羊棚虽好,但地难搞。”虽然是荒地,但要么是离国道距离太近,达不到环保要求,或者是不符合羊棚建设基本标准,用地方案两度被否决。

    可工作队没有因此中断他们的计划,“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我们在用地落实中,改变思路,主动邀请相关部门前往进行现场办公,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一打通用地方面的堵点和难点。”史汉亮对记者描述着当时克服困难的情况,他说:“只要能为村民争取到生活的长久之计,什么困难我们都能解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