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宁夏新闻 > 【农历·节日】郭文斌说端午:原意是吉祥如意0
  • 【农历·节日】郭文斌说端午:原意是吉祥如意0

    时间:2019-06-04 18:12:34  来源:宁夏新闻网  作者:

    端午是古老的传统节日,有说是源于纪念屈原,有说是为了驱邪,它到底起源于何时,由来是什么?作为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有很多流传广泛的节俗,宁夏有哪些特别的节俗?在吃粽子划龙舟时,很多年轻人会问,为什么要在这一天?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宁夏新闻网《农历·节日》栏目特别邀请宁夏著名作家郭文斌,为我们讲述端午的起源、节俗,阐释它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端午源自数字崇拜

    郭文斌认为,早在屈原投江之前,五月初五已经有节日特征了。“端”在古代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可以称为“初五”。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代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郭文斌认为:“五”在《周易》八卦中是非常阳刚的数字,两个“五”就更阳更刚,意味着鼎盛、高潮,和九九重阳一样,但比九九重阳还有数字象征意义的是,两个“五”相加正好是“十”。中国人以“十”为圆满,双“五”为“十”,非常圆满,所以,最原始的端午节有可能来自于数字崇拜,是中国人对数字的哲学性理解和象征性演义。

    这种哲学性和象征性,被《易经·乾卦》理论化:

    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巨龙潜伏在水下,还不是施展才华的时机。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是:巨龙出现于田野,宜于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君子整天勤奋不懈,直到夜间还是警惕如白日,危险而无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没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巨龙高飞于天,宜出现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意思是:巨龙高飞穷极,终将有悔。

    九五卦辞“飞龙在天”,把数字“五”和意象“龙”联系在一起。从天文角度讲,仲夏端午,苍龙七宿中的龙星升至正南中天,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这应该是端午人文的天文依据。

    中华先祖把黄道附近的星宿分为28星宿,分四东南西北四组,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端午这天,东方龙星正好到了最南边的最高的位置,信奉天文的先祖们这天自然要祭祀,这大根是龙舟竞渡的来源。

    IMG_20190524_154626-wps图片.jpg

    郭文斌说端午。

    端午节的传说最多

    郭文斌认为端午是所有节日里传说最多的一个节日。端午节源自纪念屈原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而在江浙一带,人们多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蒙冤屈死,后又被抛尸江中的忠臣伍子胥以及卧薪尝胆、以赛龙舟的方式操练水军的越王勾践而设;另外全国各地还有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东汉时期广西苍梧太守陈临等历史人物的诸多说法。端午祭屈原已广为人知,那么,伍子胥、勾践、曹娥等历史人物又是怎么和端午节有了联系呢?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他本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但他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当时楚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未被夫差采纳。吴国大臣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结果夫差赐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刎而死。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钱塘江。据说伍子胥含冤沉江后化为了“波神”,弄得江水汹涌激荡。人们为纪念这位忠臣,遂将端午节当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勾践是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他还是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的人。越国先是被吴国打败,勾践卧薪尝胆,日夜操练水军,最后终于打败吴国,成为新的春秋霸主之一。勾践操练水军首创了划龙舟的方式,在江上数艘龙舟奋力向前,人们一边划桨,一边对敌作战。因此,有人认为后世过端午节划龙舟比赛就是为了纪念勾践。

    曹娥是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的一位孝女。关于曹娥,在《后汉书·列女传》及《会稽典录》中都有记载。曹娥的父亲在汉安帝二年(公元108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溺死。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尸,昼夜哭号不绝,最后投江而死。数日后,曹娥抱父尸浮于水面。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为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IMG_20190524_154534-wps图片.jpg

    屈原等人赋予端午人格象征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因此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流放中,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而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久而久之形成了端午节。

    郭文斌认为,与端午节有关的屈原、伍子胥、曹娥三个人物故事,是忠和孝的典型,中国人在古老的数字象征内涵上加进去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忠孝文化。郭文斌认为,在屈原投江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轰轰烈烈的过端午了,只不过是屈原选择了端午这天投江,用他的生命和一腔爱国热情附加给端午一个人格意象——爱国主义。

      端午节古老的节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有很多节俗流传广泛。这天,阳气到达顶点,阴气开始出现,各种瘟疫疾病容易发作,为此,民间用戴香草荷包、插挂菖蒲、喝雄黄酒、给孩子点朱砂来驱疫避邪。

    端午节还有划龙舟吃粽子的节俗。为什么在端午节要龙舟竞技,现在普遍的说法起源于吴越一带。

    郭文斌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跟江河有关,中国也不例外,既有江河,就有船桨,既有船桨,就有它的象征意义,比如普度众生,西方讲方舟,中国讲龙舟。龙加舟,其象征性更加丰富。集所有动物的精华于一身,是为龙,作为一种文化,则有海纳百川的涵义,博采众长的涵义,更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涵义。

    而屈原选择端午殉国,百姓去救,又给龙舟赋予救渡的意义。屈原虽然死了,但我们可以去救他的精神,可以救他的灵魂,赋予它无限的象征性。

    为什么要吃粽子?有人认为,粽子很可能是祭品牛角的替代物。郭文斌说,他比较认同这种说法。牛角是古代重要的祭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改用人性化的象征物粽子代替它,这应该就是角黍的来历,也就是粽子的来历。

    IMG_20190524_161412-wps图片.jpg

    找回传统节日的生命力

    郭文斌说,《周易》讲“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传统节日如果能给人的生命提供精神营养,自然就被人们欢迎。在今天,要复兴传统节日,就要深入理解总书记讲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核心是“中华”二字。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式微,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节日的精神营养丢失掉了。这有历史的原因,用现在学界常说的一句话叫“去魅”,把它的魅力给去掉了。而西方节日是“加魅”,比如说情人节,谁能抗拒?这本来就是精心设计的一个节日,加上商业附加的魅力,更难以抗拒。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性支持,比如放假,中宣部部署,媒体和社会推动,渐渐回温。但要人们像年轻人过西方节日那样有热情,还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传统节日复兴的本在哪里,我认为要重新要找回它的灵魂。传统节日的灵魂是什么?是给中国人找到家园感,归属感,能给中国人提供安全感。为此,一些硬件要补齐,比如祠堂、家谱、家训。有些人说现在农村都空巢了,哪里有祠堂。我觉得只要人们愿意还是可以的。祠堂没有了,可以修家谱,或者搞一个家庭纪念室,把祖先的事迹用图片、电子文本的形式展示,让后人感受体验归属感、家园感、安全感,包括家族荣誉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当一个人想到他的归属感、想到他的生命存在对他的祖先和后代有影响的时候,自然就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然就不会犯错误了。传统节日一定要回归到人最本质的心灵需求上去,现在,不少家庭给孩子读《农历》,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家园感、归属感、家族荣誉感。”

    IMG_20190524_154957-wps图片.jpg

    赋予端午新的意义——吉祥如意

    郭文斌长篇小说《农历》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它以两个儿童的心灵视角为纵轴,以一个完整的中国农历节气为横轴,在农历自然变化演进中,追溯人类文化之根。领悟自然、人生、家园、未来、幸福、伦理的意义所在,并将他们放在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中,完成对岁月、大地的致敬和对生命本质的诗性思考。被称为中国人诗一般优美宁静的风俗史、心灵史,是中国人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时间史、成长史,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小说节日史。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的经典化,经典传统的民间化。它氤氲着天地生机,散发着岁月温度。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具有很浓的“教育诗”的味道。著名学者於可训称之为一部“中国化的小说”。

    《农历》中的端午一节,当年以短篇小说《吉祥如意》为名在《人民文学》发表,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作品写的是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早晨上山采艾的故事,其中有宁夏西海固地区流行的许多节俗,比如绑五彩花绳、戴荷包、烙花馍馍、蒸甜醅子等。

    端午是诗性的,郭文斌说,在西海固一带,用花布彩线绣荷包,想方设法送荷包,是女孩子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的浪漫和诗情,而魂牵梦绕地盼着收荷包,如获至宝的藏荷包,则是“小女婿”们的梦想和甜蜜。当然,荷包不仅仅是“小媳妇”“小女婿”的专利,更是孩子们的企盼。端午节早上,带着荷包去上学,整个山村都飘荡着香气。

    “我写的端午节跟其它地方的端午节不一样,没有悲情,没有忧伤,全是吉祥和如意,按照我现在对端午的考证和理解,它可能更符合端午的原意。”郭文斌说。

      (宁夏新闻网 记者 蒋萍/文 马建宁/视频/图)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