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宁夏新闻 > 宁夏林业:六十年实现“三级跳”
  • 宁夏林业:六十年实现“三级跳”

    时间:2018-12-13 17:21:06  来源:宁夏新闻网  作者:

    讲述人:兰泽松

    IMG_9242.JPG

    兰泽松

    【个人简介】
    兰泽松:1935年4月生,山东平度市人,1960年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营专业毕业后志愿来宁夏工作,先后在原中国科学院宁夏分院筹备处物理所、宁夏农林科学院工作。1982年初,调任宁夏林业厅担任副厅长,1985年至1990年任宁夏林业厅厅长,1990年至1995年任宁夏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高校毕业志愿来宁 半饥半饱初体验
    1960年,我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第一志愿就选择了宁夏。说起填志愿的事,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到南京读书的学生大部分是南方人,北方人很少,我是山东人,是为数不多的北方人。我和一个同学商量,毕业后一起去北方。学校里号召党团员支援大西北,我就在地图上寻觅,忽然“宁夏”两个字映入我的眼帘,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激发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当即决定就去宁夏,对于这个决定人生命运的决定,当时的自己根本不当回事,那年我23岁。

    IMG_9259.JPG

    兰泽松向记者讲述宁夏林业发展史。

    记得我到宁夏报到的时候是大年三十。后来我才知道,学校怕我们后悔,给了半个月报到时间,我拿到毕业分配通知后,已经临近春节,我将行李寄存在济南火车站后,就回到青岛老家,眼看报到时间马上就到了,于是我匆忙告别母亲后就来到宁夏。当时一位自治区领导安排我们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招待所住下,我至今记得第一顿饭是稻草淀粉包子,是用发酵稻草做的包子,一种非常难以下咽的食物。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半饥半饱的日子,要知道,在南京上学时还从来没有吃不饱。那个时候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9点和下午4点,我每天都盯着太阳在墙壁上移动,吃了这顿盼着下顿。初出校门,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艰难。
    我刚来时被分配到中科院宁夏分院筹备处,筹备处下设三个所,物理所、地震所、化学所,我被分到了物理所,地址在现在贺兰山下的沙城子。1962年,国家机构调整,我留在了宁夏农林科学院。
    从1960年至今,我在宁夏从未离开过林业岗位,虽然已经退休22年,但对于宁夏林业发展的历史,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60年来,宁夏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规模、速度、形式和内容看,也就是三个20年,我把它概括为“三级跳”。

    当年宁夏自然条件堪称北方生态灾难浓缩版
    “第一跳”是从自治区成立到七十年代末期的20年。自治区成立初期,我区林业底子薄(资源储备少)、基础差,林区周边社会环境条件复杂。当时全区森林覆盖率不足3%,主要集中在三个天然林区,一个是贺兰山,一个是六盘山。罗山已经从原来的50万亩萎缩到后来的5万亩。六盘山及周边水分条件较好,但突出严重的鼠害,导致造一亩林毁两到三亩的残状,这种状况几乎延续了20多年。中部干旱带想尽各种办法进行荒山造林,但造林成功率极低。1982年,我区成立了贺兰山和六盘山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这两个天然林区的保护,就是宁夏对现有自然家底的保护。
    当时宁夏的自然现状是干旱、风沙、鼠害、冰雹和病虫害、盐渍化,可以说是北方生态灾难浓缩版。按照传统观念,400毫米以下降水量的地区不能造林,宁夏85%以上地区的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因此在宁夏林业发展方向上以生态效益为主,林业发展的作用就是应对自然灾难。

    01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兰州铁路局为主的治沙人员在包兰线沙漠路基两侧大规模铺设方格麦草 (3).JPG

    自治区成立之初,包兰铁路中卫沙坡头地段草方格防风固沙现场。(资料图)

    应该说,当时我区在选择林业发展模式、内容、空间上都很狭窄,林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人烟稀少的边缘地区,林业建设主体以国营林场为主,重点内容是以防风、防沙为对象的防护林建设,树种单一,整体规模小,布局分散,速度缓慢,群众参与程度低。当时,国家林业部初定在宁夏成立了三个机械化林场:盐池机械化林场,陶乐机械化林场,银川机械化林场。最终,确定成立了盐池机械化林场。至此,乡村级林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区各县区成立。当时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主要集中在风沙灾害突出的地区,这是人们为生存、生活、生产条件而被动应对的应急行为,这一时期形成一定范围和规模的防护,比如盐池城西滩农田防护林、固原三营农田防护林,海原杏仁万亩柠条场和农田防护林、同心下马关农田防护林等。面对严重的干旱风沙灾害,各地尽管采取了步步为营,步步设防的防护措施,但整体上处于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从另一方面看,这一阶段林业工作者和广大参与的群众经过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从认识上逐渐明确了宁夏林业发展在经济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即生态社会效益优先地位。同时也在艰苦实践中积累了防沙治沙的科技知识和技术力量,比如包兰铁路中卫沙坡头地段草方格防风固沙模式和之后的“五带—体”铁路防风固沙模式。
    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土地沙化趋势整体逆转
    “第二跳”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1978年,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由国家实施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宁夏的全覆盖,使宁夏林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涉及面广、规模大的快车道。这意味着宁夏林业建设全面启动。“三北”防护林的全面启动使宁夏林业发展呈现出新局面,林业建设主体进入了全面启动的新格局,全区林业以每年上百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在发展格局上,坚持以山、沙、川三大块分区施策,明确以六盘山为中心的山区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黄土丘陵区农田水土保持林,以及以彭阳为代表发展“两杏一果”经济林,中部干旱带全面推广耐干旱抗风沙的特种灌木防护沙林带,引黄灌区发展农田防护林。

    DSC_0199.JPG

    银川河东机场东马鞍山荒滩区构筑的绿色屏障。

    这一阶段,全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乡办村办集体林场,呈现了集体国营共同发展的局面。林场的种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初期单一的防护型向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方向发展,改输血为造血,一大批以苹果为主的果园兴起,灌区第一代农田林网基本形成,“三山”保护区建立。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土地沙化趋势整体逆转。

    W020180926358648301340.jpg

    罗山新貌。

    1982年,我被调到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局工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盐池沙化最严重,有东西横贯灵武陶乐盐池的三条流沙带,盐池中北部非常严重。当时,由自治区科委、林业、畜牧三个部门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在盐池实地调查了半个月。直到现在,我都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为了拿到最真实的数据,我们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当时盐池县到王乐井乡有一条进村的路因为路况太差被称“阎王路”,去了就再也不想返回了,因为路太颠了。我们拿着行李,一个乡一个乡往过走,晚上睡在乡政府办公室和乡里干部闲聊,第二天下乡和群众接触。为了掌握当地草场沙化程度和草畜平衡状况,我们甚至蹲在羊圈里数羊。
    调研结束后,我们对数据认真分析,最终确定了从土、水、林、牧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并制定了北部六乡综合整治方案。记得在县里召开的“四干会”上,我们向与会人员作了汇报,乡干部和群众一致认可我们提供的数据。这次会议结束后,我们立即组建了以农科院副院长为组织的专家组进驻北六乡,就当地生态状况展开了长达8年的专题研究,最终形成了《盐池县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报告,后来经过5年科学治理,盐池县沙化问题大为改观。《盐池县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还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有个体会,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数据。

    国内外一流技术力量为宁夏林业打稳地基
    我区林业发展第二个阶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大批科研力量、科研基点、示范基点的建立。这批力量的进驻,使宁夏林业发展的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注重量、规模,而且从技术标准、质量、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技术支撑。
    这一时期,我区先后设立了12个科研基点,组成了由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和宁夏农林科学院为主的专家团队,这些科研基点是常驻,采取“中央军”和“地方军”相结合机制,“地方军”配合“中央军”,一般都是3年~5年。那时候,我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都建立了科研基地,如灵武、盐池、西吉、固原、中卫、中宁等,基本上分布在宁夏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科院的沙坡头治沙站,盐池的沙边子、北六乡,以及到现在还在运作的盐池沙泉湾。

    DSC_0314.JPG

    对于中部干旱带治理,盐池县沙边等科研基点的中科院和自治区农科院技术人员试验栽种柠条和花棒等耐旱沙生灌木,促进自然恢复。因为柠条和花棒从生理机制上抗旱、蓄水少,在有限水分条件下能起到防止流沙的作用。西吉县黄家二岔基点解决的是破碎地形黄土高原的治理,考虑到老百姓的生计,科研人员最终提出并推广了“头顶戴帽,当中缠腰,脚下穿靴”的林业种植方式。

    IMG_20180815_085745.jpg

    全国网媒记者采访北京林业大学盐池沙泉湾科研基点研究成果。

    可以说,科研基点的实验对宁夏林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对我区林业生产确实起到推动作用,这股科研力量留下的财富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

    林业援助项目使宁夏亮出国际style
    在第二个20年中,林业发展上开展国际合作是宁夏一大特色,是推动我区林业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宁夏先后引进德国、日本、韩国和世界银行等23个林业外资项目,共争取到无偿援助资金4.2亿元,贷款5.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4.7亿元,依托外资项目治理荒漠化面积230万亩,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9年,我区从日本引进了第一个无偿援助生态项目——盐池县高沙窝治沙项目,该项目为期3年,一共完成了50公顷,这个项目对宁夏治沙追踪以及在国际上影响力都非常显著。从这一年开始,在5年时间内,陶乐、盐池、灵武3县共完成了5万亩的大项目。其中,盐池高沙窝和灵武大泉这两个项目是后来所有项目的来源。国际援助项目负责人来宁夏考察都要看这两个项目。外国人说,我们拿钱在国外搞项目就看你是否诚实,是否可靠,他们发现在宁夏搞项目效果最好,宁夏人做事老实本分,不说假话,所有钱都花在项目上。高沙窝和白芨滩这两个项目给了外国人合作信心。23个林业外资项目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经过层层考验的。

    DSC_0325.JPG

    援助项目让宁夏大地披绿。

    西吉2605项目是世界粮农组织第一个全域性无偿援助支持不发达地区进行农林水牧综合治理的大项目,西吉县在5年之内种了170万亩草,造了150万亩林,保留了三分之一的基本农田。按照这样一个模式,林业生产纳入到环境治理的部分,是一个综合整治,不是单打独斗,当时确定的这些项目都对我区生态建设理念起到很大启示作用。
    这些年来,通过引进和落实林业外资项目,我交了不少外国朋友。日本原农林水产省的一个官员名叫江腾素彦,我和他相处了5年,他说,在宁夏搞项目最可靠,干得最实。有一年他和妻子一起来宁夏考察,在看完丈夫在宁夏实施的项目后感慨地说:“他干的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业”。德国驻华使馆有一位叫温德尔的参赞,我陪他考察了5天,沿着贺兰山从北到南,最后落脚到中卫。第二天我们就要分开了,我想找温德尔要个项目,但又很为难,辗转半夜睡不着。其实,文德尔早已看出了我的心思,半夜,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主动给我讲项目申报程序、项目申请文本的写法等。在他的帮助下,1992年,德国复兴银行国际无偿援助的第一个项目——贺兰山东麓生态林业工程项目就这样落地宁夏了,这个项目是宁夏德援项目的开始,整个项目分两期实施,延续了长达15年时间,总投资达1.61亿元。项目开始是贺兰山东麓,然后延续到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德国人库克是项目执行团的团长,去年冬天他来宁夏跟我说,让大家把夫人都带上,一起聚一聚,聊一聊10年友谊。
    世界银行项目考察团团长告诉我,世界银行支持项目当中,宁夏治沙项目是唯一一个类型。到目前为止,考察团对宁夏的所有国际援助项目实施情况都给予很高评价。今天看来,实施国际援助项目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宁夏林业建设,更展示了宁夏对外形象,提升了宁夏的国际影响力,项目实施已大大超越林业建设本身。

    宁夏林业三大效益初步显现
    九十年代后期,我区林业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最大特点是林业建设质量全面提升,林业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也充分展现出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进入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林业“八大生态工程”的启动实施,以及三北防护林工程连续推进,以群众参与为主体 (含相关政策配套)的一批沙化土地治理大军兴起,并且参与到生态治理中来,林业建设质量全面提升,一批林业产业如枸杞、葡萄、苹果、苗木、生态旅游、林业副产品加工等发展迅速,如百瑞源枸杞,彭阳县的“两杏一果”“林下鸡”“林下药”等林下经济、中卫南山台子10万亩果园等迅速发展起来。这一阶段,林业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显,“两屏一带”生态功能的构架初露端倪。


    60年过去了,回顾宁夏林业发展“三级跳”,取得的成绩让我感动。60年来,宁夏林业经历了被动应对、反复探索、逐渐顺应和到目前有明确目标定位的发展过程。总体看来,宁夏林业建设在发展路径上始终表现出三个不变,那就是以生态定位,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不变;走科技引领,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协作的路子不变;坚持人工干预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路子不变。

    IMG_9290.JPG

    退休后的兰泽松每天都要阅读《宁夏日报》。

    1996年我正式退休,这一阶段我虽然不是林业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但通过参与项目,一直关注和参与宁夏林业建设。1998年,我接到自治区有关领导交给的一项任务,让我利用两年时间就“中部干旱带出路在哪里”做个专题调研。两年时间里,我和自治区科协原主席马以敦(已故)会同自治区老科协有关专家数次下乡调研,最终起草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业发展研究》这样一份调研报告,这个报告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报告问题抓得准,操作性强,为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份调研报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2002年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会议的召开,此次会议做出了2003年在全区境内实现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来这个报告还在全国老科协获奖。
    今年我83岁,我的宁夏年龄也有58岁了,我希望我的宁夏年龄再长一长,也希望宁夏林业60年来取得的成绩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步步高,宁夏林业大有可为!(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王小梅/采访整理 杨洲/图 马建宁/视频)

    新闻链接:60年宁夏林业建设成就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经过几代务林人艰苦努力,全区造林绿化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8月,全区林地保有量达2834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森林面积从1958年的11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9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58年的1.5%增加到现在的14%,森林蓄积量从1958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899万立方米,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同步增长,初步形成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