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内蒙古新闻 > 向日葵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向日葵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时间:2018-12-13 17:21:51  来源: 巴彦淖尔市政府  作者:

      品名:河套向日葵

      级别:中国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

      命名年份:2014年5月22日

      上榜理由:在河套地区微量元素丰富的灌淤土壤上,生长出的葵花子油而不腻。

    讲起向日葵,几乎每个河套人都会油然而生亲切感和自豪感。

    这不仅仅因为,河套是全国最大的向日葵生产基地,这里产出的向日葵保证了60%以上的全国葵花子炒货高端产品原料;

    也不仅仅因为,河套平原的向日葵花海已经全国闻名,每年七八月,“去巴彦淖尔看向日葵”成为国内外越来越多摄影、美术、旅行爱好者的选择。

    还因为,河套人几乎是世界上最喜欢嗑瓜子的人群。河套人嗑瓜子技术熟练,三五个人坐在一起,边嗑边聊,花不了多少工夫就可以弄出一座“瓜子皮山”来。据说,因为对瓜子的热爱,很多河套人的门牙都是有豁儿的。这使得河套人在内蒙古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说起嗑瓜子,每个河套人都有说不完的童年。

    可是,作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的向日葵,作为占有巴彦淖尔土地种植面积超过三分之一的向日葵,你确定真的了解它吗?

    从世界到中国,向日葵不断寻找着最适合它生长的土地

    事实上,向日葵不是“葵”,而是“菊”。

    3000多年前,北美大地上遍布着一种开着紫红色花朵的菊科植物,形态类似于菊芋。不同于普通的菊科植物的是,它拥有富含养分的大种子。当北美的原住民遇到食物危机时,他们将这种菊科植物驯化种植,把它富含油脂的种子磨碎作为粮食。在驯化的过程中,它的茎不再分枝,花变大了,花瓣也从紫红色变成了黄色。这就是最初的向日葵。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随后将这种有着巨大向阳花朵的菊科植物种子带回了欧洲种植,作为观赏之用。

    明朝嘉靖年间,它又随着欧洲的航海船队,万里迢迢被带到了东方,由浙江余姚的临山卫登上了中国土地,开始了在中国寻找家园的历程。

    它最初在浙江沿海地区安家。平湖、海宁、萧山、余姚、宁波从嘉靖时开始种植向日葵。很快,它便借由完备的水陆交通网络向全国各地扩散。万历年间,河南、山西、山东开始种植。康熙年间,大量迁入的内地流民把向日葵种子也带去了东北,辽宁一带开始种植。

    那时的向日葵,在中国人眼里,是“菊”的一种。明末学者赵崡所著《植品》中称向日葵为“向日菊”。赵崡平生好花木,亟力搜求奇种亲自栽种。据他亲自栽种并且观察,发现向日葵开放之前才随太阳转动,开放之后便不再转了。精通农学的明代文人王象晋在他所著的《群芳谱》中收录了向日葵的三个名字,其中两个与“菊”有关:丈菊,西番菊。

    在种植的过程中,文人们渐渐发现,向日葵的叶子如手掌般分裂,花朵向阳。这些特性使他们联想到了文献中记载的古老蔬菜“冬葵”。

    出生于苏州的明末著名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文震亨在他的传世之作《长物志》中给了它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向日葵”。这一中国化的名字迅速在全国传播,成为这种作物在整个中文世界中的通用名。

    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向日葵还是与它在欧洲一样,作为观赏和药用零星种植。据说,万历皇帝很喜欢花朵硕大艳丽的向日葵,命令在宫里固定地点按时令种植以便观赏。

    到清末,有吃货突发奇想把向日葵的种子拿去烹调,发现经炒食之后是一种不错的零食。

    在吃货云集的中国,一种东西一旦被发现能吃、好吃,便会迅速推广。向日葵也不例外,栽培渐广。到道光年间,葵花子在云南和贵州的市面上已经常见销售,清末更是在全国推广。

    到民国十九年,向日葵的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全国23个省区均有种植向日葵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呼兰县有了论亩种植的向日葵。

    新中国成立后,向日葵在东北三省、西北、华北发展出了一条300万平方千米的种植带。其中,面积最大、单产最高的都要数河套向日葵。

    从东南沿海传入的向日葵,终于来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干燥、寒冷的北方,在这里开始大面积安家。

    从中国到河套,向日葵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来到中国300年之后,向日葵在河套找到了与它的老家——北美——最为相似的生长环境:四季分明,气候寒冷;阳光充足,雨热同季;平原广阔,水系众多;土壤肥沃,轻盐碱化。

    于是,向日葵在河套的扩张呈现出惊人的速度。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中曾经零星种植染葵,作染料染土布。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染葵逐渐绝迹,被食用葵种所代替。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农民在屋前屋后、地边地堰等处零星种植向日葵。

    1972年开始,河套各地大胆地在大多农作物都无法生长的盐碱地上试种向日葵获得成功。巴彦淖尔农研所利用重盐碱地种植向日葵47亩,单产98.2公斤,杭锦后旗四支公社新永大队、红星公社红星二队也在重盐碱地上种植1700亩,单产75公斤。1973年,内蒙古农研所在临河狼山公社迎胜三队利用多年弃耕地种植100亩,单产65公斤。

    试种中,河套人发现,向日葵耐盐碱,比普通小麦和玉米强得多,而且还可以肥田,特别适合在河套种植。

    这一发现使河套农民如获至宝,向日葵在河套得到大面积推广。1973~1974年,全市向日葵种植一下暴增到2.96万亩,1975年发展到3.49万亩。

    1978年,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更加推动了河套向日葵的生产,向日葵由单种发展到套种。1979年专种9万亩,套种8万亩。1980年,河套向日葵面积猛增到62万亩。1985年发展到115.8万亩,平均单产161.5公斤。

    向日葵在河套的普及又使河套人发现,它的种子不仅是一种好零食,而且能榨油,是一种好的食用油原料。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河套开始有意识地引进、培育和推广油葵优良品种,扩大油葵种植面积。

    可以说,向日葵在河套的发展,改变了河套人的饮食结构。我们今天能够吃到以煎炸炖烩见长的河套菜,葵花油功不可没。

    尽管向日葵在河套已经拥有了几百万亩的种植面积,然而那时的河套向日葵,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它给河套农民带来收入,给河套农业带来效益,然而外面的人却并不知道它在河套的辉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种名叫“恰恰”的香瓜子风靡全国。这对拥有大面积葵花种植的河套人无疑是一种刺激。凭什么来自安徽的“恰恰”将瓜子做到国人皆知,而河套的优质葵花子却在国内默默无闻?

    为把河套葵花子在全国叫响,一批人开始致力于向日葵品种的改良,而另一批人则开始研究葵花子的深加工。享誉市内外的河套星火花葵便是此时诞生的。

    到现在,河套向日葵已有170多个本土品种,它们田间表现稳定,不仅抗病性好、抗倒伏能力强,而且颗粒饱满、产量高。与此同时,葵花子加工的本土品牌也不断涌现,现在已有超过120家葵花子加工企业。

    从中国到河套,经过了半个世纪,向日葵俨然已成产业。它的产值占到了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每年为农民带来15亿元的收入。它在这里年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万亩,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且拥有了大型的葵花子交易市场,全国70%以上的向日葵从这里集散。

    从河套到世界,向日葵把河套的味道带到了国外

    估计欧洲人做梦也没有想到,300多年前他们带到中国的向日葵,300多年后的今天,又回到了欧洲。

    今年5月10日,来自五原县的1150吨葵花子搭上了巴彦淖尔首列中欧班列,横穿欧亚陆桥,旅行8000多公里,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然后从德黑兰发向欧洲各国。

    这不是河套向日葵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前,每年约有18万吨葵花籽仁从天津港出发,销往中东和欧美市场。

    虽然全世界都种向日葵,但河套的葵花子籽粒大且匀称、饱满度好、品质好,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低,简单地说就是油而不腻,口味清香,符合欧洲消费者对休闲食品的要求。

    尤其是对那些喜欢塞一大把葵花子到嘴里、用舌头熟练地一颗一颗运到牙齿中间嗑的美国棒球运动员来说,饱满均匀的河套葵花子简直是太棒的体验了。

    2018年上半年,仅五原一个县,葵花子出口数量就达到56170吨,出口额达到6495万美元。前十个月,全市累计出口葵花子28.27万吨,货值为3.34亿美元。

    一粒粒小小的葵花子从这里漂洋过海到达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外国客商借着向日葵知道了“河套”。

    全国首个葵花子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首家向日葵技术研究院;全国最大的葵花子交易中心……一系列响当当的头衔让“河套向日葵”实至名归。而120多家葵花子加工企业和55处交易市场撑起了143万吨的葵花子年交易量,使河套的葵花子主导着国内葵花子价格的定价权。

    这里向日葵已成产业,更向文化辐射。

    因种植面积之广、品种之多,古郡五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葵花之乡”,在隆兴昌镇建起的“葵花”雕塑,更是被上海吉尼斯纪录记载为全国最大的葵花主题雕塑。

    今年8月,“河套向日葵旅游文化节”的举办,把巴彦淖尔的葵花产业由经济、文化领域扩展到旅游,打响巴彦淖尔市向日葵品牌战略,向国内外客商打开一幅了解向日葵、了解巴彦淖尔的巨幅画卷。

    我们相信,以“天赋河套,世界共享”为理念,带着河套标签的向日葵,一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