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乡村振兴的“洋门足印”
  • 乡村振兴的“洋门足印”

    时间:2018-03-09 15:18:39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刘之沛

    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需要不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党的十九大以来,安福县洋门乡大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质量、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留下了扎实的足印。近日,记者深入洋门乡进行了探访。

    足印一:一扇改道的门

    去过洋门乡的人都知道,进入乡政府院子要穿过一条逼仄的巷子。去年下半年,洋门乡把乡政府的院门改了一个方向。经过这一改,不但进出乡政府的路宽敞了,而且让集镇背街面的“龙须沟”面貌一新。

    “集镇背街面以前尽是棚子、旱厕、臭水沟,乡政府在改大门的同时,在背街面修了一条沥青路绕到街上,并把拆空的场地建成文化休闲广场。”乡党委宣传委员王雷说,“你看,这些亭子、车位、文化墙、健身器材都是新的。”

    “乡政府改门只是乡集镇整治的一个切入口,我们要演的是一出打造边贸小镇的大戏。”洋门乡党委书记章彬赣说,“乡村振兴的龙头在集镇,集镇强了,就会带动村庄强起来。”据介绍,乡政府大院本来就狭小,但院门改向后,院墙并没有向外扩充一寸,而且保留了原来进出政府大院的小巷,方便群众前来办事。章彬赣说:“洋门集镇已经有了新的规划,集镇的每一寸土地都要用好用活,为新集镇建设服务。”他介绍,去年该乡在集镇建设了乡中心幼儿园、乡卫生院新住院大楼、自来水厂等,并投入150万元治理街道上“十乱”。今年还将启动新农贸市场建设,并将努力把新农贸市场打造成为井冈山―武功山旅游经济带上的重要“客户端”。

    足印二:一片变美的村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洋门乡不仅硬化了全部通村道路,而且涌现出一片“海绵村庄”。村庄之间的通道两边都新修了人行道,人行道和所有村庄巷道、小广场、小游园铺上了清一色的吸水砖。漫步其间,竹林、松树、水塘、菜园、溪流一路相伴,仿佛走在城市公园的游步道上。

    洋门在上世纪90年代是全省有名的养猪乡,虽然目前养猪的不多,但废弃的栏舍遍布村里村外,如果不拆除,村庄美丽无从谈起。

    去年,洋门乡一鼓作气拆除危旧土坯房、栏舍5211栋35.2万平方米,拆出的空地用来建设小广场、小游园、停车场,曾经拥挤、破烂的村庄变得通透、清爽了。接着,乡里将1900个垃圾桶投放到各村,购置垃圾清运车54辆,增建垃圾填埋场56个,招聘环卫工75名,及时清理各村的生活垃圾。同时,立项建设通村通组公路18.09公里,对境内的水库支渠、陂渠清淤清障,所有水库实行“人放天养”,所有村庄杜绝污水直排现象,换回了洋门第一大河陈山河的一河清水。

    园溪村是洋门乡成片美丽乡村的代表作。该村34户人家,在实施“引农上坡”后,全部住进了整齐划一的新房。整个村庄有地下排污系统,公共区域和各家各户铺设了排污管道,村庄附近还建设了氧化池,净化全村的污水。

    足印三:一串富民的产业

    阳春三月,成片成片的绿色、白色和蓝色把洋门乡装点得生机盎然。绿的是万亩高产油茶林、千亩花卉苗木基地;白的是蔬菜大棚、烟叶育苗工厂;蓝的是光伏发电站。

    乡村能否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洋门乡通过“保传统、抓特色、扶新兴”,壮大各项富民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民步入小康。王雷给记者的两份表格显示,2017年,该乡有家庭农场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发展项目涵盖板栗、蜜柚、猕猴桃、高产油茶、楠木种植等60多项。其中注册资金超过200万元的合作社有5家,经营面积超过100亩的家庭农场有4家。另外还建设了121个小型家庭光伏发电站、4个村集体光伏发电站。“全乡60%的耕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了。”王雷说。

    在沛溪村的一个苗木基地,楠木已长到一人多高。见到基地负责人彭生财时,他正在用手机上网。他说:“眼下正是造林旺季,要时刻关注网上销售平台的动静,及时联系下单的客户。”他介绍,他的苗木合作社有35户社员,有200余亩大棚育苗基地,每年培育3年生楠木大苗10万株、1年生楠木200万株,已销到全国各地。

    刘丽强 本报记者 刘之沛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