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蛟龙”号载人深潜英雄集体:“龙”潜海底,刻下中国深度
  • “蛟龙”号载人深潜英雄集体:“龙”潜海底,刻下中国深度

    时间:2019-11-12 06:50:21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图为潜航员向队员们挥手致意。

    中国江苏网讯 从太平洋底的海山海沟,到印度洋底的大洋中脊,中国“蛟龙”的一次次深潜,聚焦全世界的目光。

    从无到有,十多年来迅速成长的“蛟龙”,离不开一群“深海的哥”。“深海的哥”是“蛟龙”号首个潜航员叶聪给自己和其他潜航员起的外号。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观礼现场,叶聪看着熟悉的“蛟龙”号在游行队伍中两次亮相,倍感惊喜振奋,他不由回忆起那些和蓝色大海相伴的日子,那龙潜深海的难忘时刻。

    去冲刺,深海里的“新鲜”行当

    “深海的哥”这个行当随着“蛟龙”号而生。在叶聪和同事们设计制造出深海潜水器之前,中国根本没有“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这样的职业。

    2013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获得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叶聪、付文韬、唐嘉陵、崔维成、杨波、刘开周、张东升7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获得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这7人大部分是80后,不少人从深潜的初学者成长为有胆有识的潜航员,叶聪介绍,“有的身为副总设计师在陌生海域率先驾驶潜水器下潜,有的参与了潜水器设计、制造、调试和海试的全过程,有的是我国自行培养的专职潜航员。”

    在所有潜水器中,载人潜水器复杂程度最高。潜航员“驭龙”探海需要“磨合”。而这只钢铁“蛟龙”的各项性能指标,更需要通过大量的海上试验一一验证和改进。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探索未知世界,需要勇气。“蛟龙”第一次下潜,挑战的不过是50米,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让大家很紧张。叶聪主动站了出来,熟悉“蛟龙”结构乃至每一个零件,但依然绷紧了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全身都是汗,感觉非常疲惫。”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下潜只有38米,但叶聪坦言,后来10多小时的下潜也没这么紧张。

    深海不仅复杂,且一片漆黑,人的孤独和恐惧感会油然而生。很多潜航员有通讯间断、在海底漂数个小时的经历。但大家都毫无畏惧,还主动要求参加水面时间最长、最难受和最颠簸的试验任务。因为大家明白,随着每一次下潜,“蛟龙”又获得了一次成长。

    甘奉献,耐得住工作的枯燥

    虽然是新鲜行当,但“深海的哥”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光鲜——在漆黑深海,3个人蜷缩在内径只有2.1米的密闭球舱内,常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

    “蛟龙”出碧海,也没有丝毫浪漫可言。每次出海,大家都要离开大陆四五十天,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所有问题只能由船上自己人解决。如果船上有队员生病,像阑尾炎这样的手术,都需要船长来开刀。

    采访叶聪数次,他一直避谈“蛟龙”曾经历的所谓“险情”。在潜航员看来,每一次下潜都必须一丝不苟,保证安全。“下得去,上得来”,是每位潜航员对“蛟龙”号的评价,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由于海流的影响,潜水器的姿态会有微小的变化,还要凭借我们的经验操作机械手,进行毫米级的微调。我们这个过程十几分钟、半个小时下来,其实已经汗流浃背了。”团队里的唐嘉陵曾这么描述自己的工作。

    摸透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潜水器的状态和性能,冷静应对深海中的各种复杂情况,熟练使用机械手对海洋生物和矿产资源进行采样——潜航员不断突破海试深度,让不断经历调试的“蛟龙”更加安全可靠。在5年试验性应用阶段,“蛟龙”完成了95个潜次的有效下潜,实现了100%的安全下潜。

    “每天在深海漂浮十多个小时,团队成员之间也培养出了很好的默契,有时,队友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就知道该如何操作了。”叶聪说,队友间这种深厚的情谊就是这样结下的。

    共成长,奋斗收获幸福

    “蛟龙”号7000米的设计深度,使它能够潜入世界上99.8%的海域。自2013年“蛟龙”号投入应用以来,已经有数百位中国科学专家搭乘“蛟龙”号亲临海底,足迹遍及中国南海、太平洋、印度洋各海区,直接观测、测绘、取样,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巨大的荣誉,是属于全体参与‘蛟龙’号研制和试验的工作人员。”作为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的一员,1979年出生的叶聪属于中坚力量,他和同伴们一样深感自己的幸运,赶上了大有作为的时代。

    从23岁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到今年40岁作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蓄势冲击地球负极。叶聪见证了载人深潜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荣誉激励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做更多工作,去获得更多成果。”这段时间,叶聪一直忙着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工作。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万米级载人舱,通过验收后的潜水器已经进入全面总装阶段。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团队正在为这一目标奋进。相信不久后,我们将实现万米深潜这一梦想。”叶聪表示。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深海的哥”这个队伍会越来越强大,各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储备也会越来越多。如今,中国深海装备事业正经历飞跃式的发展。冲入海洋科技“禁区”,这群奋斗者的昂扬青春姿态,必将定格成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深刻剪影和永恒记忆。

    记者 杨频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