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苏新闻 > 绿染古都 水润泗阳——泗阳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纪实
  • 绿染古都 水润泗阳——泗阳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纪实

    时间:2018-11-08 07:41:06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

    这是一片碧水浸润的土地,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涵养着她,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惠泽着她。这是一片绿树环绕的土地,40年前的一个偶然,成就了意大利杨树生于斯、长于斯的传奇姻缘,40年后,这个偶然又造就了她从“苏北兰考”到“中国杨树之乡”和“中国最美丽县”的嬗变。依水而建,因树扬名。她就是曾经的西汉泗水王国之所在,一个有着厚重楚汉文化传承的生态宜居城市——江苏泗阳。

    “昔日荒芜黄河滩,今朝绿色生态园”,生活从来也永远是这样,你热爱它,它回报你。深知这一生活智慧的泗阳人,始终铭记杨树、河湖之于泗阳的慷慨馈赠,他们将对其最好的缅怀,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生动实践。泗阳人种植着、开发着、规划着杨树,杨树则回馈着泗阳弥足珍贵的生态效应,给予着泗阳人民富裕美满,同时,也更树起了泗阳百万干群心中一座生态理念的丰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泗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最美丽县、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等“国字号”桂冠,连续五届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2016年高分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在此基础上,主动抬升标杆,确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更高目标追求,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树起生态文明建设新标杆。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相关要求,目前,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内的环境改善、风险防控、空间格局优化、资源集约利用等十大任务均已完成,各项指标达到规定值。

    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科学持续的发展体系

    泗阳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有效投入力度,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体系,努力构筑绿色发展新优势。

    科学编制生态规划体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多规合一”部署,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六年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编制《成子湖生态修复规划》《泗阳县生态红线保护区域调整方案》,以科学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优化调整生态红线保护区域,2018年,将泗阳黄河故道省级湿地公园等四类区域面积318.42平方公里调整升级为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全县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积极打造生态安全体系。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审计,建立规划、国土、园林等部门共同监管的生态环保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保执法全过程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信用“黑名单”制度和环境严重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压紧压实各方监督管护责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管制措施,以自然要素、生态特征等为依据,将全县划分为生态涵养类、城市功能类、田园综合体类等3个功能区,不断加强对水系、土壤、野生物种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有效保证了生态网架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聚集性。

    努力构建生态保障体系。制定出台《泗阳县乡镇工业环保准入规定》,优化乡镇工业布局,构建绿色产业,对新引进项目严格准入门槛,不符合标准一律不引、未通过环评一律不建、影响和破坏生态一律不要、治理不达标一律不放,从源头上把好项目环保关。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生态环保指标在全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占比在26%以上。对三类乡镇目标考核实行分类管理,对生态涵养类乡镇不考核工业税收、招商引资,而是考核生态产业、生态环境,通过差别化的考核评价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和政绩考核的硬指标。

      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建设的产业支撑

    产业形态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泗阳县始终坚持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为引导、以绿色低碳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着力构建以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绿色经济发展布局。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项目,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实施企业培育“521”工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五个一”活动,强力推动科技创新“由点及面”拓展、“由低到高”攀升、“由普到特”转变,近3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11.43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09个,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持续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园区低碳模式改造和“三高三落后”企业整治,大力推广生态技术、工艺和装备,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质量控制、环境影响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出效益。近年来在GDP加快增长的同时,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0.035吨标准煤/万元,2017年降至0.344吨标准煤/万元。

    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要求,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为抓手,集中力量打造“五园五带”等特色农业板块,做大做强精品林果、绿色蔬菜、特色水产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全县建成2000亩以上成方连片、单一品种高效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9个,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8.3万亩。坚持向品牌要效益,培育“泗阳鲜桃”“成子湖青虾”等特色品牌。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化利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以上,获评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聚力发展绿色服务业。充分发掘优美生态环境和丰厚人文底蕴,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培育未来主导产业。大力实施特色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工程,建成中国杨树博物馆等“国字号”场馆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4个,17年接待游客突破190万人次。同时,结合泗阳县境内黄河故道与京杭运河两河并行的独特生态景观,统筹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编排文化带建设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144.45亿元。充分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从平台打造、品牌营建、农村网点布设等多方面发力,加快泗阳物流产业园建设,加大沿大运河港口码头整合利用,规上工业企业电商应用率75%以上,近3年电商交易总额374.5亿元。

    坚持铁腕治污,打响治水治气治土攻坚战

    泗阳县坚持从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入手,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动县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从影响大气质量的问题主体入手,大力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的“双控双减”,全面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有序推进35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淘汰工作,严控燃煤企业燃煤品质。全面加强施工工地扬尘管控,加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洒水抑尘,推进轮毂制造、人造板制造、木质家具制造、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累计完成73家重点企业、55家汽修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VOCS排放总量削减18%。持续开展黄标车专项整治,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强餐饮油烟整治,全面取缔露天烧烤,城区餐饮经营单位全部落实“三安装”要求。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细化分级管控措施。

    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水陆并进,统筹水上、岸上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坚持从源头上控污,近3年来环评否决项目23个,依法关闭一批小化工等严重污染水环境项目,重点企业均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生态园区。坚持从工程上治污,启动实施以扩量提质、扩容提档、扩面提速为主要内容的城乡污水处理“三扩三提”工程,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5座,提升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铺设污水主支管网350公里,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每日10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7%。创新实施镇村污水处理治理模式,推进污水处理向村居延伸,被住建部列为苏北唯一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坚持从管理上防污,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落实水环境相关长效保护措施。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监管和达标建设,完善双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扎实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启动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建立土壤质量监测和监管体系,把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作为重点,实现分级分类管控。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启动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提高安全处置能力。在苏北率先建立“村保洁、镇收集、镇集中、县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联动处理模式,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按照“大分流、细分类”原则,推进城区主要道路、中小学校和30个住宅小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加大农业废弃物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大力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扶持生态环保养殖、标准化猪场改扩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改造,65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全部治理到位。

    坚持共建共享,增强群众绿色环境获得感

    生态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改善民生。泗阳县坚持把让群众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创建目标,发动群众充分参与生态建设,全力以赴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绿城建设。泗阳县拥有成片林40余万亩,绿是泗阳最大的生态底色。泗阳县以建设国家园林县城为载体,大力实施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乡村森林化等为重点的生态绿城建设工程,构建“点、线、面、环” 相结合的泛绿地系统,近3年来新增绿化造林面积2.2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1.45%,形成多层次、多形态、多季相的复层绿化结构,营造“林在城中、人在林中、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绿色生活享受。加大城市园林绿化投入,建成城南植物园、运河风光带等各类园林33个,打造街头绿地21块,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454.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3.78%,绿地率41.2%,市民出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同时,加快林相改造和树种更新步伐,有效提升森林生态功能,荣获绿色江苏建设生态创建成就奖和突出贡献奖。

    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从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中整理发掘运河文化、泗水文化等生态人文资源,进一步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培育具有泗阳特色的生态文化。在此基础上,启动建设李口八堡、新袁三岔等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生态景观,重构承载乡愁记忆、充满生态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县情宣传,组织开展“公众看环保”、生态文明公益广告“九进”等互动,支持各类环保组织开展活动,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凝聚全社会共识,汇聚全社会力量,促进全社会“生态自觉”。深入推进各类生态创建行动,累计创成省、市级绿色学校16所和43所,省、市级绿色社区1个和11个,省市级绿色学校、绿色机关占比均超过50%,全县乡镇100%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达93.7%以上。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十进”活动,组织能源紧缺体验和厉行节约讨论等宣传教育,引领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在绿色消费秩序引导方面,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餐饮企业对餐厨垃圾实施分类回收与利用。在绿色生活习惯培养方面,近3年推广应用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159辆,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71.8%。同时,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采取有奖分类、积分兑奖等激励模式,引导公众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坚持高位推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泗阳县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统领,加强上下联动、细化分工、形成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建立高位协调机制。泗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总指挥,9位分管县领导为指挥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挥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成立由县分管领导任主任的县生态创建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各乡镇和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持创建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

    健全工作推进制度。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任务细化分解为年度具体的工程和项目,建立健全板块包任务、部门包责任的工作体系,以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推动创建工作开展,提高抓落实的针对性、精准性。建立领导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机制、创建工作联席会、调度会和环保月度点评等制度,及时掌握全县创建工作进度,研究解决创建面临的各类问题。加大创建项目资金投入,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预算保障和财政支出的重点,近3年累计投入环保资金72.37亿元。同时,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利用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引导专业公司和社会资金参与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设施建设,推动生产文明建设更富成效。

    提升督查考核实效。建立生态创建工作督查制度,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进度计划,倒排时间表,实行每周一报告、每月一通报,并将进度实时公示。县纪委、县督查室充分利用相关媒体参与工作督查与通报,对存在问题给予曝光,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提高督查效果。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视察创建工程,积极支持代表、委员提交批评意见和提案参与和支持生态创建工作。建立生态创建专项奖励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大生态文明考核结果的运用,将其与干部任用对接,进一步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都是进行时。泗阳县将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打响生态品牌,在更高层次丰富生态优先的目标内涵和实践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绿色崛起、幸福赶超的新阶段,力争在苏北乃至全省率先实现环境指数更高、城乡形态更美的生态现代化。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