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每年接报不足10份 武汉还有3名“电报人”在坚守
  • 每年接报不足10份 武汉还有3名“电报人”在坚守

    时间:2019-04-20 17:31:48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韩先荣展示如何翻译电文

    1983年3月出版的《标准电码本》内页,4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 记者姚传龙 摄

    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洪山路营业厅内,凭着一本1983年3月出版的《标准电码本》、一张写着数字的白纸,50岁的韩先荣完成电文的译出。电报被西方称作“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今天更多的是发挥纪念功能。目前,洪山路营业厅承担着湖北全省的电报接收工作,韩先荣则是唯一一名电报接收员,而发报工作早在10年前就停止了。

    近些年来,武汉每年接收到的电报不足10份,但电报服务依然在坚持。

    为确认身份

    派送员去了代收人所在公司

    1884年,清朝南洋大臣左宗棠设立汉口电报局。时至今日,电报在武汉存在了135年。在通讯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快捷的电报成了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

    上世纪80年代是武汉电报业鼎盛期。1988年,武汉创下月处理电报600万份的纪录,城区内电报投送点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派送员超过200名。由于水情电报、献血电报、金融电报等中有事关城市安全、人民生命健康、金融情况变化等重要信息,电报收发、派送工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普通电报从发出到纸质版送到接收人手中,仅6小时。加急电报耗时更短,2小时可完成全部工作。

    电报从发报方向接报方传输,传输过来的大多是一串数字。韩先荣接收数字,通过《标准电码本》翻译出文字,打印出报文内容,装到信封中,交给派送员。从1991年从事电报工作至今,韩先荣收发电报28年,总共198页的《标准电码本》内容不能说全部记住,但是常见字的编码已经不需要查询。她说:“这是电报需求量大时练就的本领。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可以收发电报400份。”

    上月18日,张树华从昆明向武汉发电报,报文就是由韩先荣打印的。这次,她没有进行电文翻译工作,因为张树华是明文发电报。“以前,电文涉及机密,多用电码。现在,电报更多的是纪念意义,已经无须保密。”韩先荣说。

    乐中华和周致强今年同为55岁,是武汉现在仅有的两名电报派送员。张树华的电报就是由他们派送的,周致强开车,乐中华依据地址寻找接收人。由于武汉现在每年电报接收量不足10份,他们的主要工作也变成了后台支持,派送电报仅仅是兼职。

    即便如此,乐中华、周致强依旧严谨。张树华的电报到达武汉后,是接收人袁先生请人代收的。乐中华为了确认代收人与袁先生的关系,甚至找到了代收人的公司。一定要将电报送到接收人手上,是对派送员的基本工作要求。

    “以前,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区,收发室里除了信件就是电报”。近些年,当乐中华和周致强前去送电报,在收发室里工作的年轻人对于电报已经难以置信,反复确认电报“是不是快递件”。

    对写有电码的电文

    接收员注重保护隐私

    电报没落于1991年前后。1991年,韩先荣刚刚参加工作。那时,固定电话逐渐流行。3400元的装机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人们对于固定电话的接受和使用出现了难以置信的追捧,很多人排长队申请装机。

    固定电话可随时接听,让人们通讯变得更快。而2小时加急电报,一来一回交流,需要约4小时。当时,使用电报的人在减少,可是并不明显。电报的收发、送达时间都有记录,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人们在商业中应用电报,可以留下痕迹。

    “电报的法律效力,传真都无法比拟”。韩先荣还记得,传真大规模应用时还是使用热敏纸记录内容,存放时间有限,不如电报打印纸放得久。电报的法律效力也让韩先荣等人有两个习惯:一是严格保守电报内容;二是快速发出电报并记录时间,因为电报可能成为司法事务中的证据。4月18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查看一份全电码电报时,韩先荣依然首先用手指遮住记录接收人地址的信息编码,尽管记者对电码一无所知。

    伴随着复印机、移动电话、互联网的出现,电报的长时间留存优势丧失,电报业务持续衰减。武汉的电报营业厅在2007年全部关闭,仅在洪山路营业厅接收电报。

    尽管现在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售后服务,但是韩先荣依然会准时接收电报。熟练是她留下来的原因。曾经的24小时值班制度早已取消,因为现在的电报不具有快速的特点,也没有加急电报了。“电报的没落是因为技术的落后。我们怀念电报,但是并不伤感。”韩先荣说。记者姚传龙

    (责任编辑:余凌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长江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