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湖北新闻 > 戴有山:以“生命为志愿”的长江救援是武汉精神的具体呈现
  • 戴有山:以“生命为志愿”的长江救援是武汉精神的具体呈现

    时间:2018-12-08 18:03:38  来源:新华网  作者:

    8月3日,电影《长江救援》在北京新华网集成播控中心举行启动仪式。图为电影《长江救援》编剧戴有山发言。

    新华网武汉12月6日电(陈剑)一群民间游泳爱好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七年间在长江激流中挽救起500多人性命。以长江救援志愿队为原型的电影《长江救援》不久前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该剧编剧戴有山接受新华网邀请,畅谈了他的创作体会。

    新华网:您如何理解长江救援志愿队这个群体?

    戴有山:我毕业于武汉大学,对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武汉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有着很深的了解。长江救援志愿队2010年5月18日成立,救援志愿队队员分别来自武汉32支冬泳队,总队长俞关荣,队员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他们的救援能力不容置疑,能在每秒三四米流速的江水中,30秒内救起落水者。现在有300人报名注册,目前约有1500人自动参加值守。

    他们不同于一般志愿行动,江上救人风险巨大,堪比“拿命博命”。迎难而上已足以令人动容,但他们更将“拿命博命”当成自己的使命。他们是坚守江边的“捞人一把”,他们践行“你不问,我便不提”的默默付出。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也没有任何报酬,这群冬泳爱好者们用彼此的约定,把渡江时看见险情、施以援手的人性本能,变成了江边轮值、守望生命的共同责任。我认为他们是武汉城市精神和码头文化的直接具体呈现。这也是我进行剧本创作的动力来源。

    8月3日,电影《长江救援》在北京新华网集成播控中心举行启动仪式。图为电影《长江救援》编剧戴有山发言。新华网发 朱滨 摄

    新华网: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您如何定位这部电影所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

    戴有山:这部电影取材于生活,人物性格真实鲜活,内容丰富多样,情节跌宕起伏。电影《长江救援》深挖了长江救援志愿者队员们以“生命为志愿”的精神内核。这群人不仅理解生命的珍贵,更懂得如何在“舍生”的风险和“不施救则必有丧生”之间选择。我在这部电影里所追求的是如何把这一群“普通人的英雄”通过电影艺术表现出来,然后呈现给观众的是故事融入感强、人物美、视觉美、画面美,而不是教科书式的科教类电影。

    电影《长江救援》会以感人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丰富成熟的银幕人物、强烈的性格对比、鲜活的时代特征、富有质感的视觉表达来呈现。电影当中将体现出当代人与人之间复杂社会关系和矛盾,所有的人物性格完全是符合客观的现实存在,但又不脱离现实环境而独立存在,经过电影艺术的提升,具有丰富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新华网:影视界同行称您为“主旋律电影剧作家”,您如何看待这个标签?

    戴有山:我很喜欢这个标签,尽管这个标签可能使我的创作稿费比创作商业电影的稿费要少得多。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长江救援志愿队”是武汉市民间英雄群体,队员们在武汉两江四岸常年以命搏命义务勇救落水者的英雄事迹被传为佳话,先后获评“中国好人”、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人物”等美誉。我认为《长江救援》是一部书写人民大众的优秀作品。

    人物介绍

    戴有山,编剧,中国传统文化专家,中国民生问题研究专家。中国文化报、新华网思客、文化发展论坛专栏作者。著有《文化战争》《魂归之门》《苍天无泪》《人树情缘》《文化之根》《无所畏惧》等20多部学术著作和影视作品。

    (责任编辑:张潘)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